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本書,12萬字 送給天堂父親的一份特殊「禮物」

一本書,12萬字 送給天堂父親的一份特殊「禮物」

原標題:一本書,12萬字 送給天堂父親的一份特殊「禮物」


父親節,你會送父親什麼禮物?


答案,莫衷一是。


老李,曾是重慶地震局資深專家,曾任中國老科學家協會地震分會理事。他的女兒琅琅,一名媒體工作者,她的禮物讓人心有戚戚——一本書,12萬字。


不過,父親老李離開她已經一年有餘。

父親節前,她東奔西走,到處打聽哪裡能幫忙印刷一本書,哪怕是小冊子,她想把父親留給她的最寶貴的信印刷成冊,作為紀念。


不到一個月,這本《回眸》出現在眼前,花了兩個下午,記者一字一句讀完這份「禮物」。


這份「禮物」來之不易,濃縮了父親的愛和遺憾,女兒的思念和寄託。


書末第七章僅有一句話,也是琅琅在書中留下的唯一一句話:病後,老李曾說:「路還長,不要悲傷,不要委屈。」琅琅說,想念老李。


封面上是琅琅父親1960年代在北京讀大學時的模樣,背倚長城,風華正茂,那是父親的青春。



長城上的青年


老李


除了老爸,琅琅最喜歡叫父親「老李」。曾經見過老李,近70歲的老李頭髮未白,一米七五的身高,國字臉,不苟言笑,兩道濃密的劍眉特別有型。


生活中的老李


琅琅不無得意地向同事炫耀,「十幾歲像王力宏,二三十歲像劉德華,四五十歲像鄭少秋。他是家裡老老少少崇拜的偶像。」


《回眸》中,老李讀高中和大學時的老照片的確如此,當時就有一群「粉絲」給球場上打球的老李送「罐罐飯」,悄悄塞給老李幾兩糧票。



讀高中時的老李穿著最鍾愛的9號服,是籃球「明星」。


老李確實名頭很大,生於1946年的老李曾經是重慶地震局資深專家,曾任中國老科學家協會地震分會理事。我好奇地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老李的全名「李克昌」,還真有老李的介紹:地震地質專業副研究員,196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


老李先後在雲南、重慶從事地震科研工作,經歷從昭通到唐山的數十次5.0-7.8級地震科考現場。琅琅說,家裡客廳的書架上,擺放著老李參與編著的《雲南地震目錄》、《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工作報告》、《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地圖集》等,其中,還有他參與編寫的重慶首本《重慶地震研究》。



以前,老李到很多地方搞地質勘探,就從朝天門碼頭出發。


老李還是一位文學愛好者,書架上有雨果的《九三年》、左拉《小酒店》、索爾仁尼琴《癌病房》、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精良的初版本,像混搭的文化地層排在一起。這些愛好從《回眸》中可見一斑,少年時的老李最愛讀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烈火金剛》,還有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復活》、《攻克柏林》等。

老李讀初中時,曾經在大哥枕頭下發現一本《林海雪原》,他如獲至寶,捧起書半天就啃完了。


老李說,英雄、剛毅、男人的熱情、柔情和羅曼蒂克深深感染著他,對他後來的性格、性情、理想、為人、處事和生活觀都有很大的影響。


夢影


提到父親,忘不了朱自清的《背影》。


琅琅說,老李走後,經常在夢裡看見他的影子。


一次,老李在十八梯喝茶。琅琅問他:「老爸,給你買個新手機吧?」老李點頭,不語。


一次,老李漫步在人潮里,笑臉帥氣,還有那雙愛笑的眼睛。


還有一次,老李穿著紅色籃球背心,依舊坐在沙發上刮鬍子,依舊看著最愛的日立電視。


最忘不了的是那副畫面——在某個陽光照進窗戶的下午,窗檯植物隨風搖擺,老李端端正正坐在電腦前,帶著老花眼鏡,背對琅琅,一字一句,一個標點一個段落,字斟句酌敲下鍵盤的身影。


琅琅說,後來才知道這是老李在給他的孩子寫《回眸》,如今只在夢中。


小時候的琅琅在老爸肩頭


去年3月14日下午16時,老李重病離世,享年70歲。「很長一段時間,我不願清理老李的遺物,他是一個極其熱愛家庭、事業、家鄉的人,我始終相信,他的愛從未離開我們。」


琅琅說,老李走了一年,終於鼓起勇氣清理他的遺物。「我發現了老爸親筆留給我、哥哥、姐姐、侄兒、侄女的一封信。他把這封信取名《回眸》,從2007年開始提筆,字數長達12萬餘字。」



老李寫的書


說到這裡,琅琅有些哽咽,她說,回答我的問題,今晚註定又會哭一場。


少年


一字一句讀完《回眸》,總體以回憶的方式記錄,文字樸實無華,充滿地道的重慶味兒。老李把20歲前最寶貴的家庭記憶、山城記憶,真真切切記錄在裡面。


正如老李在序言中說,留下此文無非是讓後輩們看看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怎樣的生存狀態,怎樣的生活環境,怎樣的樂趣、怎樣的人文和自然風情。希望摯愛的兒女還有侄兒侄女能找到一些父輩的行跡、加深父輩的印象。


書中記載了很多故事


老李希望把父輩的行跡留給子女,但是老李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回眸》第一篇,老李就提到父親。老李說自己壓根就不知道有父愛,什麼是父愛,直到快退休了,才記住了父親叫劉叔向。


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把足夠多的父愛留給了他的子女。


老李三兄弟,他最小,因此童年的老李有個外號叫「小三」。兩個哥哥都姓劉,唯一他隨母姓。後來,老李在媽媽、哥哥、親戚那兒,通過了解到的點點滴滴構成了父親的一個模糊輪廓:父親曾是富家子弟,受過嚴格教育,母親李家是望龍門一帶的大家族,門當戶對。後來父親家道中落,染上吸鴉片的惡習,最後去了成都就再也沒回來了。



童年時期的李克昌及家人合影


這是老李的父親,不過老李的母親很堅強,一個人撫養三個兒子。琅琅說,老李生前總喜歡去原重慶賓館附近、魯祖廟花市、解放碑、十八梯等地轉悠,只要精神好,總是帶著他的手機去走走拍拍。後來從《回眸》中才得知,1950年代,奶奶帶著幾個孩子輾轉中興路、保安路、十八梯、九尺坎、體心堂、民生路、七星崗、若瑟堂等地。「童年時期家的意義,構成了老李人生最溫暖的地層。」



十八梯(周濟 攝)


體心堂,已被歲月覆蓋。



民族路,是老李愛去轉悠的地方。(彭世良 攝)


自來水用不起,吃從長江挑上來的水;婦女們端一盆衣服下河邊洗,皂角泡了就拿起棒棒敲;娃兒到河邊玩沙耍鵝石板,熱了把衣服、褲兒往腦殼上一捆,下河放灘;男娃兒喜歡打「卡本」(模擬打仗),就爬枇杷山,在樹叢里鑽;上學、上班、走人戶爬坡上坎不感覺累;哪個請客,就去吃頓「摩合」……琅琅說,這些文字,她頭一次在父親回憶錄中認真體會。


「我是家裡的老二,老爸的老幺兒,一個80後孩子,很難體會父輩年少時期的過往,尤其對重慶城幾十年前的人文傳統以及渝中母城幾十年前的生活氛圍了解甚少。老爸留下的這些回憶,填補了我們這些重慶孩子情感上的空白。」



老李在這樣的小巷生活過


未完


老李的童年苦中有樂,《回眸》中這樣寫道:

保安路上「一四一」火鍋店,一個人嗨一頓也就五千元(新幣五角錢)左右的火鍋,相當於媽給他的七天早飯錢。


夏天太熱,把幾十把大蒲扇連起捆在兩三米長的楠竹片片上,用繩子吊在頂頂上,專門有個力氣大的人來拉,這就是火鍋店、理髮店、茶館裡面的「土電扇」。


過年了,「群林」、「新生」市場里的東西最多、最便宜,娃兒幾個人一夥約起去,一路上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就往那點跑。


去樹人小學上學,從七星崗坐車慢慢吞吞到化龍橋,再轉馬車搖搖晃晃到小龍坎。


想買籃球,在大同學組織下,男同學去河邊篩沙子、幫船老闆下貨、下煤、下水果、下菜,一船幾塊錢。


更多的掙錢方法是「拉加班」,去凱旋路坡坡下頭等到,等到拉貨的板板車來了,一個人拉上坡一般都要個「加班」,一角錢一個人,有時候看我們小,只給五分。


老李還是1960年代重慶中學界的體育尖子,他這個「體尖」也跟現在有點不同,一是他成績好有文化,二是籃球和田徑都行。老李所在的一中校籃球隊,打遍沙坪壩中學界無敵手。


老李穿9號球衣,打後衛,在學校球隊當然是絕對主力,在沙坪壩區和學校里他的名氣很大。



1964年夏,上大學臨行前的李克昌(後中)和家人

1964年,老李考上北京地質學院,班上50多個同學,大概20幾個考上大學,考到北京的只有3個。當老李去三八商店二樓棉布櫃檯給母親報喜時,老李母親高興地說不出話了,眼眶淚花在閃,臉上充滿了欣喜。那天,在母親的同事面前給她掙足了面子。


……


《回眸》寫到老李的大學時光,翻到128頁,戛然而止。書頁上留下一句話:《回眸》起於2007,止於2017年3月14日下午16時。



《回眸》在128頁戛然而止,老李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琅琅說,這本回憶錄沒有寫完,或許是老爸臨終的遺憾,但對她和哥哥姐姐來說是無價的,彌足珍貴的。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爆料郵箱:3359339320@qq.com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畢克勤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慶晚報慢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重慶晚報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