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寺規劃布局與佛教冷知識

佛寺規劃布局與佛教冷知識

名利苦求者蹣跚而上負重亦增;

塵外沐閑人輾轉經綸步履漸輕。

現世人掙扎於瑣事繁雜,左右逢源亦難;

挑燈人苦思於菩提燭下,上下求索望解。

玄奘西行,蜿蜒萬里而通曉三藏;

鑒真東渡,惡浪五襲而名滿東洋。

很多人聰慧過人或勤奮刻苦,但真正成大事者茫茫一粟,於眾生芸芸。

有些人過得自在瀟洒,而更多時候我們卻湮沒於忙碌與喧囂人事,誤於奔波。

故世人常問:什麼是道?我們要走什麼道?

禪宗曰,佛性人人皆有,頓悟即成佛。青青翠竹,鬱郁黃花,然大千世界,踽踽獨行。

每當順著雲梯爬上名山古剎,聽禪寺鐘鳴,搵香火繞樑,彷彿心靈蕩滌。然而這些佛寺並非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亦並非是隨緣而建隨緣而起;當我們細細品味這些佛寺的布局,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細節之處都是事在人為的痕迹。

日本的佛寺更講究人為打造的禪意

後面我們將詳細說明原因。

本文將從漆山先生的講座和問答延展開來,通過先生修佛寺和修行的經歷,探索建築學、規劃與佛教的關係。並從建築學、類型學和佛學的角度去了解修身之法和頓悟之心。

另外我們也希望能夠給大家解密佛寺格局規劃、佛教冷知識和真·佛系建築師的日常。故本文也會涉及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如何抓住佛寺甲方的心;唐代佛寺的三權分立;佛寺如何開始世俗化進程,不同時期的佛寺有何不同;日本佛寺有何特點;開悟是什麼樣的進程。

前言

漆山先生,東南大學建築學學士,清華大學建築學碩士、博士。曾任職於建設部、清華大學,現受聘於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是中國佛教界知名的寺院建築及風水格局專家。

先生從清華辭職之後,常住寺院潛心修行十餘年,每年在藏地閉關數月之久,佛學修為精深,對佛寺軟體(組織管理)和硬體(建築規劃)配合方面的研究尤其突出,曾參與了如:北京龍泉寺、蘇州西園寺、四川阿壩州各莫寺、四川甘孜州靈龍寺、新加坡吉祥寶炬寺、台灣月稱光明寺等著名寺院的風水確定、總體規劃及部分建築單體設計,在佛教界有較大影響。

「學習和教書的時候彷彿是在做加法,博士、博導、教授等等,而轉為居士開始修行的時候,我的人生開始做減法,直至沒人認識。」

身份越是謙卑,心境卻越是無比開闊。漆山先生總是掛著坦蕩自在的微笑,修行十餘載的功底油然而起,談吐間的睿智讓人如沐春風,講座中不時穿插著笑話調侃、專業的建築術語甚至英文,但卻讓人感覺不到違和。

得道,自有運氣成分,然而悟的過程是多年的積累,長期的修行。修佛寺也是如此。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積善立佛緣之事,然其中過程並非簡單的形制模仿、空間鍛造而已:硬體之物終歸肉身般的外在形式,修心更是修行的重要組成。所以當我們重新審視廟宇的修建,斷不可與修行的日常生活呈現、宗教思想和教學方式、開悟過程、人與環境關係等這些軟體分開;作為修行生活的精神載體,佛寺本身已經與修行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所以我們回到悟道,修身之事能沉得住氣自然是好,但做好或者開悟,更需要有全面系統性的分析(尋道的方向和修身方式研究)、熱情地投入與積極思考(對於道的不懈追求)和不時的感悟總結(悟道)。做事和佛教修行是一樣的,大道之行,殊途同歸。

如果有幸能接到一個寺廟設計,如何能夠讓方丈信服呢?

Q

做設計和修行一樣,你得清晰你得目的,和你悟道的路。

所以首先,你得確定這個寺的定位。

通過背景分析,你一定對於思想文化(僧人的日常修行方式)、制度與政治文化的深入探索(如何組織管理僧人修行)、硬體物質文化(寺廟的常見形制、寺廟選址地形和自然環境)有了了解。

這時候你就該判斷這個寺廟是什麼類型了。常見的有文思型(佛學院、佛學研究所)和修行型(實修),這將對功能分區、功能配比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確定了政治思想,接下來就是實行了。為了更好地設計佛寺,我們要了解它的常見組成形式和功能布局。

我們來剖析一下一個佛寺建築群的形態功能。從功能上便可初步了解僧人修行之路與佛寺布局組織的目的。為了讓大家更熟悉,我們從離我們時代最近的明清寺廟開始講解

我們可以看到明清的佛寺大多以中軸縱深式格局為主。一般的寺廟具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三件套。藏經閣可以不同命名,比如寒山寺的藏經處叫寒拾殿。(因為當年是寒山與拾得兩位高僧在此住持)

禪房放在旁邊,可以提供安靜的環境。後勤生活也在側面,不干擾主流線。另外,一些寺廟還配有供來賓居住的場所

居住場所多的如峨眉山。不過峨眉山的寺廟是典型的壯觀瞻,實際上在佛教界是多有詬病的。很多寺廟還是要求簡樸、功能分明,不過這個和當地政府發展旅遊業等外在因素息息相關。寺廟本身其實應該是思修辦道的場所,用於教學辦公而不是旅遊場所。一些客房或客棧還是需要的,因為外來的高僧或宗教界的大名到來,還是要行地主之誼

有什麼有意思的不同的布局呢

Q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寺廟同時具備禪房和念佛堂

然而禪房和念佛堂分屬於禪宗和凈土宗(佛教八宗大多蕭條,此為僅剩流傳最廣的兩宗)。前者提倡當下,後者追崇往生,秉承乘願再來,廣度眾生。看似矛盾,但同時存在也有其合理性。畢竟修佛之人慧根不同,許多人當世很可能修道沒有結果。所以提供念佛堂相當於修行的雙重保險,逆順通收。所以這也是禪靜合流的原因之一。

小貼士:

佛家的禪代表內省、理、因和般若,凈代表慈悲、利他、事和果。前者是智慧、後者是普度,都是佛法的重要組成。分歧點主要是修行在當下,還是修行靠他力而求往生。不過隨著佛教的衰落,晚明這兩個宗派逐漸合流。四大高僧也都贊同這一觀念。其中憨山認為參禪是離妄想,念佛是修凈念。參禪需要明心切要,而許多天資愚鈍沒有慧根之人如果到老還沒有成就容易生邪念,走歪路。所以以念佛輔助修禪更為穩妥。

另外,現世人總容易沉溺於妄想,企圖一步登天問道,如果不加入外力的指引(念佛)很難脫俗。當然,並不是所有寺廟都是禪凈皆修。比如智旭法師則提倡修凈土者不可過於參禪。因為參禪容易讓凈土者盲目自信而對於往生有所懷疑。這個和智旭的經歷有關,之前智旭一心修禪但卻遭遇大病,是以不再過於迷信修行當下,而轉為追求往生凈土。這種追求西方凈土的風氣在晚明之後在中國更為流行。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傳戒,這是一個寺廟裡非常重要的儀式。但並非所有的寺廟都有傳戒的資格,只有大一點的寺廟才有這樣的儀式。這和博士生答辯也是類似的,只有好的學校好的導師才能請到大師或院士來學生評圖,傳戒一樣需要三位德高望重的師傅(戒和尚)執法,儀式非常隆重,要設立法壇。這個法壇也非常神奇,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登得上去,在登之前就虛弱暈倒或是在儀式前一晚就失蹤的大有人在。可見這一儀式的神聖感

不同時代的佛寺有何不同呢

Q

大家可以看到明清的寺廟多少這樣一跟軸線貫穿始終,等級劃分明顯,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人治觀念。

但其實在唐朝並不是這樣的存在。唐朝的寺廟模式為道宣模式,是道宣律師開創的形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模塊化,並且體現了三權分立的精神

戒壇圖經

可以看到這時候的佛寺非常模塊化、網格狀劃分,類似於里方制。全城布局完整、功能分區明顯,棋盤狀。北部為外道學院,西部後勤、東部佛教學院、南部為各個學院,東南為護法院。而在明清時地位最顯赫的正殿,只佔四分之一左右。

並且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分類型的學院。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無學人實際上是修行最高之人的學院。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東西可學,可見知識儲備最高。

這種形態在日本的佛寺依舊保留。如京都的東寺,仍然保留了里方牆,一個個的回字形院落,各有圍牆。

究其原因,唐代是比較理性健康的時代,且宗派尚未確立。佛區只為法式性或禮儀性的活動提供場地,故佔比較小。此時的佛教作為舶來品,以教育和宗教弘揚為主,故學修在此時非常重要。學院的佔比更多,教育發達。Block式的街區均質性但象徵平等與理性。另外,此時的佛寺理事會是以侍者、堂主、維那三方在位的三權分立制度,相互制衡,這時候的佛教以戒為師,實質上是佛法下的法制社會。流線合理開放、別院又可以分開管理,縱三橫三。有營隊宏法,有專業性經營,各司其職。

明清時候,受世俗化影響,人治的氛圍也在宗教盛行。整個佛寺「魚骨狀」,中間為主幹。這種結構也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方丈位於塔尖,體現人治傳統。

另外一個原因是會昌法難。唐代後期,當時的佛教已經成為了影響穩定的因素,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所以武宗發起了滅佛運動。這場運動之後,倖存的禪宗弟子謀求到的出路即是轉移到山區,轉化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樣的經濟轉變也使得禪宗成為了八宗裡面少數留下來的門派,並在宋朝之時提出了為統治者所滿意的「百丈式」佛院

不再有道宣的佛教大學的宏大氣質,這種佛院形式更偏向于山林中的修道院。

與明清的一條線縱深式的院落不同,百丈式更偏向於中心式。全體僧人共同修法,以法為中心。同時又強調了團結性和凝聚力。當然,這種形式的誕生有著濃厚的中國特色。印度所宣揚的不事耕種和乞食在中國農耕社會是為人詬病,為統治者不容的。之前的法制「道宣「模式是無政府狀態的三權分立,對於僧人的素質和意識要求很高,故難以適應當時的大環境。而百丈式以中心牽頭,統籌了法治和人治,教育體制上也體現了師生關係。實行共修共學、共進共止的集體主義生活和嚴格的准軍事化管理。

另外一個重要的革新是不建佛殿,寓意著以人為本,以師為尊,人佛不二的理性精神。也展現了寺院不再是純粹的崇拜功能,而是轉變為理性的信仰。寺廟以學修為中心,為人服務。

實際上,中軸線越長,建築越是給人宏偉壯麗、等級層疊的感受。而百丈式的佛院不追去此等跌宕的空間效果,不取悅信眾,不諂媚權貴,而完全突出對內的學修型服務。

那為什麼目前的佛寺又開始中軸線縱深長的組織架構呢?

一方面佛教教育日漸衰落,僧團素質日趨下降,封建色彩濃厚。之前和諧的平衡和民主精神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叢林般的等級分明,互相爭鬥。即便是在此清修之地,暗潮湧動。許多主持失於公正,僧人誤於喧囂。

其後,由於封建社會以及鄉村文化(祖先、鬼神崇拜)的發展,所以寺院的主要經濟來源不再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而轉向香火、租息、募化等等。所以寺廟的崇拜、禮儀、宗教服務等功能就日益增大。佛寺也開始轉變為禮制、實用、世俗、鬼神化

日本佛寺與唐代佛寺接近,有什麼特點呢

Q

日本佛寺多延續唐代佛寺的模塊化。而很多細節上很有建樹。

比如枯山水,學建築的可能以為這只是某種景觀。但實際上枯山水是一種過濾自然景觀的方式。很多人覺得進入山林,可以在大自然的幫助下找到內心。實際上,純自然的東西是影響禪修的。如果你在修行,鳥鳴蟬躁,雨打芭蕉都是非常干擾內心的

這也是現代社會的弊病:信息量過大。對於過大的信息量來說,你能接受的東西反而變少了。所以以枯山水應之,一方面凈化了自然信息,一方面用天然的石頭進行點綴,又可以起到提煉信息的作用。這些點綴的石頭或植物是具有啟發性的物質。當露水打在這些石頭上,才能有真正精準的領悟。所有很多的日本的僧人都喜歡在縁側(日本佛寺常見的外廊)打坐,靜觀枯山水,進行自我的修行。

另外,日本的佛寺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無論做什麼事都可以涉及到悟道。即使洗澡、上廁所,都是可能會開悟的過程。

從建築學的角度講,日本的佛寺有很多元素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衍生和類型學發展。比如常出現在日本園林的茶室。品茶悟道也是修行的一種,所以茶室在演變過程中也為更好的靜下心提供了不同的類型學變種。

再比如草籬,也是通過不同的形狀圍合出更有意思的空間和裝飾效果。

什麼是開悟呢

Q

所謂的成佛,某種意義上是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開悟是一種表層空白的過程,愣然之中觀明了,故所謂頓悟。為什麼有苦行僧或佛寺軍事化管理呢,因為外在肉身越是殘酷,開悟更易。正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降大任於斯人。通俗的講,開悟的標準即是色空不二。開悟後就像《黑客帝國》里尼奧了解了自己是在虛擬世界,思想解放(free your mind),故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成為了一種程序符號。當然,開悟也不是一個中止,即使尼奧了解了自身,但其上面還有矩陣(造物主Architect),所以開悟的過程亦是任重而道遠。

GIF

寺廟選址講究嗎

Q

寺廟風水非常講究。

高僧選擇的好地方會興盛更久。比如前後有兩位西藏高僧去看了龍泉寺同時得出了這個寺廟還能興旺260年,能夠都量化到這個數字,還是有些玄乎的。不過常見的寺廟風水有兩種,一種即有後靠。青龍白虎,有流通。這種空間比較內向、安穩、聚氣,也叫做虛心式。不過也要看清楚,這個地方是太師椅還是坑。另一種則是實心體,中間為能量中心,有所依託。當然,風水不是簡單的東西,簡單的風水都是唬人的。

現在很多寺廟外表是木質,實際是鋼筋混凝土做的,總感覺怪怪的。

Q

實際上對於高僧來說,用什麼材料都是沒有區別的。甚至在教堂弘佛法都是正常的存在。

而且木結構普遍偏貴,用混凝土還能更體現樸素的特質。不過,中國寺廟普遍用仿古結構實際上是受信眾審美標準決定的。台灣的佛寺很多就是混凝土或者鋼結構,並且也非常好達到跨度大空間大的功能實用要求。比如台灣著名的法鼓山龍禪寺,就是非常經典的混凝土佛寺。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禪凈合流的三種方式 許穎

禪與禪宗寺院建築布局研究 戴儉

學修體系思想下的中國漢傳佛寺空間格局研究 漆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築手帳C 的精彩文章:

TAG:建築手帳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