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為什麼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配得上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為什麼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配得上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1914年,已經多次入選且呼聲頗高的弗洛伊德再次落選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當年的獲獎者羅伯特·巴拉尼(Robert Barany)說:有生之年弗洛伊德還是有可能會得到諾貝爾獎的,但應該是文學獎。

雖然這是來自競爭對手的一句刻薄話,但這話說得並沒有錯,弗洛伊德還真的當得起這一座諾貝爾文學獎。

為什麼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配得上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曾33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但他一次都沒有得獎。

其中32次是生理學和醫學獎提名(雖然提名次數多,但諾貝爾醫學獎並不欠弗洛伊德任何東西);還有1次是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這個沒拿到的獎正是諾貝爾文學獎欠弗洛伊德的債。

弗洛伊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在1936年,提名人是往屆獲獎者羅曼·羅蘭。他說:「法國、英國、義大利的新小說與戲劇中的最傑出代表都帶著他(弗洛伊德)的深深的烙印。

事實上,弗洛伊德的影響力絕不僅不限於文學領域。受到他啟發的藝術家多不勝數,而沒受弗洛伊德影響的藝術家幾乎不存在。明顯受到弗洛伊德深刻影響的藝術家包括(但不限於):以達利為代表的幾乎所有超現實主義畫家,以及一大批現代畫家比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更不用說作家茨威格,卡夫卡和米蘭·昆德拉。

為什麼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配得上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瑪格麗特的超現實主義畫作

父親去世之後,弗洛伊德開始寫《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這本書於1899年出版。是一本橫跨宗教,文學,心理學,人類學的著作,它發掘了人類的潛意識。

從《夢的解析》開始,精神分析已經不是一門純醫學的學科了,弗洛伊德也不僅是一個心理學家了。這本書在出版後6年時間裡,只賣出三百多本,但後來卻在全世界範圍內大賣,僅作者生前就印了8版,對於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本書把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引向了文學和美學,宗教和神話,政治和社會,歷史和民俗等各學科。

為什麼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配得上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人類心理的冰山模型

在《夢的解析》中,弗洛伊德用潛意識的理論分析了《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這兩部經典文學作品。他認為夢是」利用象徵手段來表現經過偽裝的隱匿思想「,而象徵同樣出現在民謠,神話和傳說故事中。

其實弗洛伊德一直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弗洛伊德主導的《精神分析國際會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迅速發行,這本會刊從一開始文學性就很強。會刊上曾經發表長篇論文《談亨利八世的性格和婚姻生活》,還有對《麥克白》,《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分析,諸如此類。他在1922 年寫的文章《美杜莎的頭顱》(Medusa"s Head)以及1924年寫的《狄俄尼索斯情節的分析》(The Dissolution of the Oedipus Complex)實際上都是對於文學作品中的情節和形象進行分析,不僅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同樣是從歷史,社會,甚至存在哲學的層面進行剖析和解讀。

中年之後,弗洛伊德關注點從醫學(其實我不確定精神分析到底算不算醫學)轉移到個體和現代文明之間的互動關係。他的幾部著作都體現 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從1920出版的《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到1927年發表的《一個幻覺的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再到1939年出版的最後一步作品《摩西與一神教》都是如此。而他在1930出版的作品《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甚至幫他贏得了當年的歌德文學獎。

在《一個幻覺的未來》中,弗洛伊德指出:


「宗教是一種幻想,是人類必須擺脫的一種強迫性神經病階段。」

「有相當數量的普通人,試圖通過妄想改造現實,來保護自己免遭痛苦。

人類的宗教應該歸類為這種大規模的群體錯覺。

用1923出版的《自我和本我》(The Ego and the Id)和1926出版的《壓抑和焦慮》(Inhibition, Symptoms and Anxiety)再加上被弗洛伊德自己不斷修改的《夢的解析》,用這三本書上的理論可以解析現代絕大多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現代大導演希區柯克(他的每部片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響),英格瑪·伯格曼(典型受到弗洛伊德影響的作品有《處女泉》,《安娜的情慾》等等),大衛?林奇(《穆赫蘭道》,《我心狂野》),大衛?芬奇(《七宗罪》,《搏擊社》),拉斯·馮·提爾(《狗鎮》,《抑鬱症》)身上,都刻滿了弗洛伊德的印記。

為什麼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配得上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穆赫蘭道》電影截圖

為什麼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配得上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希區柯克與他拍攝的部分影片

不但影響了電影的創作者們,弗洛伊德還是多部電影里的主要人物。連存在主義大師薩特都親自為弗洛伊德寫過劇本(如果真的按薩特寫的全部拍出來電影會有7個小時長,所以薩特被導演刪稿了,在他死後導演約翰·休斯頓拿這個劇本拍了一部正常長度的電影)。

在劇本中,薩特把弗洛伊德詮釋成了一個孤獨的中年人,一個沒有神,沒有父親的存在主義英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