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浙派曾風靡全國,影響極大,就算在現在,還有人在後台跟我提問,有沒有認識學浙派較好的名家,希望介紹,可見浙派的影響仍在持續,究其緣由,最深的原因還應當是西泠八家這些典型人物太厲害了,一則他們基本上成名立業均在一處,有益於形成以地域為輻射中心的統一印風;二則八家基本上均是師友關係,藝術主張接近且互相影響、印風連貫、持續、統一,便於形成對有影響的強大的印風模鑄力;浙派由於這兩個原因,使其影響力巨大而深遠。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陳豫鍾像及幾生修得到梅花)

西泠前四家即丁敬是浙派的開創者、蔣仁是浙派的定型者,而黃易和奚岡則基本上是浙派的鞏固和完善者。到了後四家,即從陳豫鍾開始,浙派開始日漸發展,漸漸有了豐富性,浙派從他開始,更加自成體系,也更加顯出突出的個性。自成體系是他們的以刀立派,突出個性是八家又各有各的風格。比如陳豫鍾,他的突出個性是綿密工緻,謹於法度。

一、個人簡歷

陳豫鍾(1762—1806),字浚儀,號秋堂,錢塘(就是現在的浙江杭州)人,(西泠八家按有的說法,都是杭州人,但實際上,也有不是生於杭州的。)陳豫鍾出生於金石世家,乾隆時廩生(所謂的廩生,就是明清兩代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廩膳生。是由政府貼補生活,每月發放糧食的生員。)陳豫鍾精墨拓,收集碑版拓片多達數百種。又喜收藏古印、書畫、硯。篆刻初學於其祖父半村公,少時常見祖父制印,細心揣摩,十九歲篆刻技藝已為漸為人知,二十歲時求印者已絡繹不絕,他書法習李陽冰法,遒勁挺拔,繪畫擅畫山水、梅蘭竹松均見功力。約二十歲後,得《丁硯林先生印譜》,篆刻開始宗法丁敬,曾受丁敬弟子黃易指導,印風兼及秦漢,秀麗工緻,渾厚典雅,自成風貌,楷書印款極為工秀,並善於摹制商、周款識,意與古會,古致盎然。他與西泠八家中的另一位奚岡交遊甚密,兩人同樣好酒,同樣性格疏狂,因此印風也有相近處。陳豫鍾對於篆刻極有天分,又兼名家指點,可惜天不假年,陳豫鍾四十五歲即去世,其篆刻未得進一步精進升華。存世有《求是齋印譜》、《明畫姓氏均編》、《古今畫人傳》、《求是齋集》。

二、印學貢獻

1、既尊漢印之渾厚,強化浙派的典雅。陳豫鍾篆刻極服膺丁敬,他在「濲水外史」的邊款中這樣判讀丁敬:「吾杭善篆刻者,國初有丁良卯、顧築公、周夢坡諸人,勻滿工緻,師法文何。至硯林丁丈,無美不備,以蘊釀為主,譬之於書,丁、顧止於李唐,丁丈則晉、魏也。余刻印每私淑之,識者未知許做作虎賁中郎否?癸丑冬秋堂並記。」如圖: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濲水外史及邊款)

他對丁敬的認知是準確的,他已經深刻意識到氣息的重要性。他認為丁敬的氣息要比其他當地印人高古得多。因此,他開始私淑丁敬,並以丁敬之法教授他的弟子,比如,為了讓他的弟子趙之琛(後也為西泠八家之一)見識丁敬的刻印風格,他曾仿刻一枚「文章有神交有道」(語出杜甫詩《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印,並在邊款諄諄教導道:「昔丁居士嘗拈此詩首句為汪蔗田制印,今已為人磨去,不可得見,余向藏居士印譜有之。趙生之琛,課餘之暇,肆力篆刻,尤邃意款字,苦於無見聞,余於此雖不能如居士之入化境,工整二字足以當之。篋中適有是石,因仿丁居士此作,並刻少陵詩於石,俾置之案上,作畫家粉本可耳。丁巳五月,秋堂記」,如圖: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文章有神交有道及邊款)

當然,邊款里也看出陳豫鍾對於自己在「工整」二字上的得意處。如果放大印面來看,實在是工整典雅到了極致的作品。這也正是陳豫鍾追求的印風。

陳豫鍾的篆刻謹於法度以綿密為貴,章法也以漢印的平正為主,開合自然,聚散合宜,平中見奇,穩中寓險。他在「趙輯寧印」和「素門」連珠小印的邊款中說:「書法以險絕為上乘,制印亦然。要必既得平正者,方可趨之。蓋以平正守法,險絕取勢。法既熟,自能錯綜變化而險絕矣。予近日解得此者,具眼人當不謬予言也。辛亥二月十有三日秋堂並記。」如圖: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趙輯寧與素門連珠印及邊款)

顯然,這時的陳豫鍾已熟讀孫過庭《書譜》,並完全認同了「……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樣的藝術理論,由此,陳豫鍾的篆刻從漢印質樸走向典雅,但又不失渾厚之致。陳可惜的是,陳豫鍾的生命太短暫了,如果上天再給他三十到四十年的時間,他的篆刻也必定能入化境而完成平正——險絕——平正,而最終進入如丁敬一樣的「人印俱老」之境,並最終能使浙派的典雅之路走到極盡。

2、邊款的進一步發展

篆刻邊款起源於文、何,到了丁敬、黃易手裡,已漸漸成為篆刻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到了陳豫鍾,邊款終於發展到了極致。據說,陳豫鍾能累千字於一款(「最愛熱腸人」的邊款里詳細記述:「蓋余作款字都無師承,全以腕為主,十年之後,才能累千百字為之,而不以為苦,或以為似丁居士,或以為似蔣山堂,余皆不以為然……」),深得黃易、奚岡稱頌,見圖: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最愛熱腸人及邊款)

甚至陳豫鍾還明確指出他跟丁敬刻款在方法上的差異,他在」希濂之印「的邊款中說:「制印署款,昉於文、何,然如書丹勒碑。然至丁硯林先生,則不書而刻,結體古茂。聞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轉,以就鋒之所向。余少乏師承,用書字法意造一二字,久之腕漸熟,雖多亦穩妥。索篆者必兼索之,為能別開一徑,鐵生詞丈尤亟稱之。今濲水大兄極嗜餘款,索作跋語於上,因自述用刀之異,非敢與丁先生較優劣也。甲寅長夏,秋堂並記」。如圖: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希濂之印及其邊款)

陳豫鍾在邊款里記了邊款發展史,也記述了他自己刻邊款的方法,甚至還很得意地記述了他的邊款為時人看重的經歷。顯然,他刻邊款時,就是像寫字一樣,至於到最後,能寫大量的字在邊款之中(其實黃易、奚岡的邊款,字也不少。),實在是因為他」腕漸熟「的緣故。如果僅從這一點來說,陳豫鍾對於邊款刻法的的探索到最終的成功,實在是為篆刻邊款技法開闢了道路,貢獻是突出的。

3、綜合修養的強調

認為刻印需要提高綜合修養當然不是陳豫鍾的首創,明代已有數位篆刻家明確提出(見《印人傳》系列的前幾篇文章),陳豫鍾針對印人的綜合修養又作了強調,足見印外修養對於刻印的重要性,他在「蓮庄書畫」邊款里記道:「昔人云,古來無不讀書之書家,無不善書之畫家。夫畫原從書出,而善書又必本於讀書。凡其所必讀之書,務須焚香獨坐,三複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學者,朝夕臨仿,形神俱肖。如此則其流露於楮素間者,無非盎然書味也;無非淵然靜趣也,無非古人法則也。」如圖: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蓮庄書畫及邊款)

篆刻藝術成就的高低最終取決於一個印人綜合修養的高低,陳豫鍾也是一位清醒認識到這一點並努力踐行提高自我修養的印人。

三、篆刻作品

其實,上面已經列了幾方他的作品,下面的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旨在多看細節,但有些小印,放大後,會略顯鬆散,失去精神,如果需要精確臨摹,請購買他本人的正規印譜。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盧小鳧印)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乃賡)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山陰靈之鄉人)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久竹)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天水香凝六一泉)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心如)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允嘉)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老九)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有琴有書)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此情不已)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希濂私印)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素門審定)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青門生)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素情自處)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清河)

印人傳:西泠八家之五——陳豫鍾

(錢塘胡氏珍藏)

關於陳豫鍾,晚清重要印學專家魏錫曾寫過一首論印詩:「秋棠師硯叟,自謂得工整。媞媞復纖纖,未許康莊騁。小印極精能,芥子須彌境。(《論印詩二十四首並序》)評價極精準。對於陳豫鍾,有兩點要再說一下,一是印人要注意保養身體,假如陳豫鍾能再多活三十年,其藝術成就如何,會不會成為一人宗師呢?二是現在當前印學界有認為他的邊款勝過印面,印面水平較低,其實,形成這種論點的原因是他的邊款過於優秀,並不是他的印面不好、水平不高。

(【印人傳】之24,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26課:品質接近玉的石頭,古人怎麼稱呼它們
人文掌故:那個讓梨的孔融,真的不是那麼簡單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