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作者:王佩良(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漣源市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團長)

漣源楊市鎮是湘軍故里,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特色旅遊名鎮,當地政府以「生態立鎮、文化名鎮、旅遊強鎮、城建興鎮、商貿活鎮、民生穩鎮」為施政戰略,高度重視文化、體育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每年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體育活動,綜合效應明顯;當地的端午龍舟賽尤其隆重,以至萬人空巷,聞名遐邇,曾被中央電視台七套《鄉土》節目專題報道。五月五,祭端午,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公元前278年在汨羅投江殉國。每年一度,人們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掛艾菖,飲雄黃酒,划龍舟,但對於龍舟包涵的招魂、船棺葬以及中國海洋文明不太了解。據已故民俗學者林河先生研究,人類文明發源於中國,中國文明發源於長江,長江文明發源於湖南,湖南文明發源於大湘西,世界的海洋文明亦發源於此,在包括漣源在內的大湘西高廟地區即有豐富的船舶航海文化。

七八千年前的大湘西高廟文明可謂人類最早的文明,有宏偉的祭祀神廟,有精美的白陶祭器,有複雜的表意符號,有發達的漁獵及農耕活動。早期先民的生產生活與水密切相關,耕田耘田離不開水,播種插秧離不開水,捕魚養魚離不開水,走親訪友亦多走水路,他們的發明創造多與水有關,腰間系葫蘆涉水,發明獨木舟、方舟,使用風帆行船,因發明了船舵,以至能輕鬆地利用自然力駕船順流而下,逆水而行,飄洋過海,創造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文明。

洪江高廟遺址出土了7600 多年前的陶器,上面繪有精美的風帆船和雙身畫舫,表明當時的造船工藝已非常發達。常德城頭山遺址出土六千多年前的艄形舵。這些工藝流傳到長江下游,在河姆渡遺址出土距今六多千年前的木槳、陶制海船模型和船板。船文化進一步外傳,在山東大竹山島海域打撈出一件新石器時代的陶釜,與河姆渡文化的陶釜相似。在廣東出土的大玉琮與六千年前江蘇草鞋山遺址的大玉琮酷似。這些信息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國海上航行已非常發達。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商周時期,甲骨文「艦」字由設置隔水密封艙的大型木板船、防護欄柵、船樓、旗杆與戰旗等符號組合而成,表明當時的大型隔水密封艙木板船已裝備船舵,能飄洋過海。《說苑·正諫篇》載:先秦時期,齊景公「游於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秦始皇曾在海上巡行數月。帝王海上巡遊,隨行者成百上千,需要備載大量淡水、糧食和生活用品,可見當時船舶之大。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擁有龐大的海軍艦隊,戰船分大翼、中翼、小翼3種,其中大翼戰艦長十丈,能坐 91人,設有舳艫工3人。公元1世紀,中國船隻已裝備懸吊舵,這比西方早1100年。南朝時,江南的造船廠能建造千噸級巨舶,顧愷之《洛神賦圖》描繪的洛水女神乘坐的豪華樓船裝有平衡舵。阿拉伯史學家曼蘇底記載,5世紀,中國海船經常出入波斯灣幼發拉底河口。唐代海船長達 50米,開設兩條定期的海洋航班,一條是駛向朝鮮的「渤海道」,一條是駛往南洋、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地的「海夷道」。每艘海船上水手多達數百名,船上能栽花種菜。宋代海船已裝備指南針,造船科技更加精湛,中國出使朝鮮的「神舟」載重量達1500 噸,發明了「其行如飛」的明輪船。鐘相、楊幺起義軍創製的「車船」多達32 輪,可裝載士兵一千多人,這是蒸汽輪船發明之前行駛最快的船。13世紀,元世祖忽必烈遣使從海路去東非採訪異聞。14世紀,中國地理學家朱思本將非洲畫成三角形大陸,歐洲人直到 15世紀對非洲還茫然無知。明代的廣州盛況空前:「大舶映日月,賈客千萬家」,「香珠犀象如山,花鳥如海,番夷輻湊,日費數千萬金。」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溝通了東西洋的經貿文化交往。鄭和艦隊有大小200艘船舶,其中大型寶船62艘,鄭和乘坐的寶船長150米、寬61米、舵桿長11.07 米,張12帆,可裝載上千噸貨物和上千名乘客。據《西洋番國志》載: 「其所乘坐之寶舟,體勢巍然,巨大無敵,篷、帆、 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80年後,哥倫布首次到達美洲時駕駛的戰艦載重量不過250噸,僅鄭和寶船的四分之一。清代實行海禁,中國航海實力依然強大。嘉慶年間,中國的平衡舵傳入西方。1843年,「大英帝國號」輪船首次在歐洲裝備這種先進的船舵。光緒年間,中國的窗孔舵傳入西方。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中國先民在不斷提高舟船製造工藝的同時,還形成了獨特的舟船文化,表現為船形屋、船棺葬以及招魂舟、賽龍舟等習俗。常德臨澧縣竹馬村出土了距今18000年前的橢圓形高台式建築遺址,酷似海南島原居民的「船形屋」屋基。沅水流域有豐富的「船棺葬」遺存,體現了遠古先民對船的信仰。稻作民族為了祈求農作物獲得豐收,除了崇拜水神,更崇拜太陽神,他們自稱是太陽神鳥的子民,堅信人死後都要「魂兮歸來,返故居些」,回到老祖先——太陽神鳥居住的「東海故居」去。船棺則是亡靈前往「東海故居」的惟一工具。老祖先派來「招魂鳥」,亡靈乘坐「迎魂舟」,經過99座高山、99塊爛泥地,遭遇無數的艱難險阻,最終回到那個名叫「雁鵝村」的「海上故居」。漢代賈誼《鵩鳥賦》描寫的「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的南楚民俗,楚帛畫《龍鳳護送亡靈圖》 以及馬王堆漢墓飛衣帛畫上《亡靈乘龍飛升圖》都是「招魂鳥」與「迎魂舟」習俗的遺存。「招魂鳥」習俗隨著先居駕船往外遷徙,漂洋過海,流布到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影響深遠。日本也出土了「亡靈乘坐迎魂舟」的文物,描繪招魂鳥引導亡靈船駛往海上神山的圖景。婆羅洲達雅克人也有「招魂鳥」與「迎魂舟」習俗。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漣源楊市的端午龍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廟招魂舟習俗

中國的造船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的海洋文明內涵豐富,自成體系。中國人最先發明了天文、地理、船舵、隔水密艙、指南針、火藥等先進船舶科技,西方人在早期的世界航海科技史上了無建樹,只會掠人之美,後來居上,竟成為海上霸主,吹噓自己為世界海洋文明的創造者。追根溯源,正本清源,世界的海洋文明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結晶,可追溯至大湘西高廟文明,漣源楊市、岳陽汨羅的端午祭龍舟亦是其最深厚最生動的表徵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