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聞頻道倒計時:鏡頭裡的真實,鏡頭外的故事

新聞頻道倒計時:鏡頭裡的真實,鏡頭外的故事

前情

提要

1

一灣珠江,曾承托駛向彼岸的幸福。

水面上即將退役的穗輪807,將載著最後一縷水上交通的榮光,駛離珠江長河,駛向歷史舞台。張綺薇團隊如何從小小客船窺見改革開放的宏偉主題?如何以一部12分鐘的片子折射廣州發展,摸索經濟命脈?

2

一方水域,暗流涌動下危機處處潛藏。

水流間竭力救撈的公益救援隊,帶著一次次找回希望的寄託潛入深處,在質疑和競爭的暗流里堅守初心。譚曉朝團隊又是如何走近救撈隊伍,趕赴現場還原真實?記錄下無私與利益爭端前的人生百態?

新聞頻道最後5小時倒計時

摸索經濟命脈,記錄人生百態

人文院報帶你前瞻參展作品鏡頭背後

新聞人的起承轉合

尋找靈魂——選題

「其實一些路沒你想的那麼難走。

只要踏上去,徑直前行就是了。」

在準備新聞頻道選題的時候,對於指導老師提出拍攝「改革開放」的建議,張琦薇和她的組員們都顯得有些信心不足,他們擔心自己的能力難以撐起這麼宏大的選題,很長一段時間都找不到切入點。

後來有一天,當一條廣州地鐵的標語——「地鐵,為廣州提速」進入張綺薇的視線,她靈光一現,想到可以透過廣州交通窺見改革開放的縮影。她馬上也想起之前在製作人文院報視覺版選題時接觸到的一艘即將退役的客船——穗輪807。一方是輕捷高效的地鐵,一方是笨重慢行的客輪……選題的思路越來越清晰,選題的以小見大性也展露出來。

在興頭上的張綺薇幾乎是衝進組員們的宿舍,激動地說出了這個想法。團隊終於迎來選題的曙光,幾人一拍即合,定下了這個主題。

攝製中的《過江》小組成員

那時,譚曉朝和他的組員們也正糾結於到底拍什麼選題。沒有明晰的選題,作品便無靈魂可言。

鄒蔚苓老師知道了這一情況,恰好她當時正看完一篇關於救撈隊的報道,便推薦譚曉朝小組去拍攝這個選題。順著鄒老師的思路,他們先查找起了有關公益救撈的資料,更順利地通過一篇惠州當地媒體的報道,找到了救撈協會的聯繫方式。面前的選題有著巨大的的可行性,譚曉朝抓住這份機遇,將這一新聞線索敲定為這一次的選題。

攝製中的譚曉朝小組

備好行囊——前期

「手抬起來都痛」

「在外面被蚊子咬了一腿包」

張綺薇和譚曉朝都清楚,製作前期若能充分收集並深刻理解相關資料,無疑是在為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收集資料的時候,托先前做過相關攝影的福,張綺薇他們在關於穗輪方面的信息較為齊全。但是在需要其他資料時,他們就沒這麼好運了。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張綺薇說:「我們事先就做了分鏡表,還有資料文案的整理。我的組員為了搜尋舊時的資料,去圖書館搬了兩天的報紙資料。圖書館雖然有舊報紙,但是沒有整理好,全疊在一個房間里,每一疊都是兩米多高!我的組員收集完資料回來的第二天手抬起來都痛!」

鏡頭裡的廣州珠江

雖然有了聯繫方式,也成功聯繫上了惠州心連心公益救撈隊,但譚曉朝小組發現很多人都未曾知道公益救撈這個群體,社會上相關的報道其實也寥寥無幾。匱乏的資料來源更讓他們意識到救撈隊所缺乏的社會關注度,他們更加堅定決心,要通過這次作品傳遞好公益救撈的正能量。

譚曉朝和他的成員不僅深刻了解現有的各個報道,也救撈隊協會的秘書保持聯繫,通過他們了解到了一些基本信息。「協會那邊都很熱情,經常主動給我們發一些有關救撈隊的動態。」大家都很感激救撈協會的積極配合。在那段除了上課就是討論的日子裡,在那些碰撞出思維火花的許多個凌晨里,譚曉朝他們掌握的資料逐漸豐富起來。

譚曉朝回憶起一個有趣的細節,在他們付出的所有心血里,也有「在外面被蚊子叮了一大腿的包。」

水邊的救撈隊

身臨其境——現場

「既然來了就不要考慮這麼多了」

一直到接受元寶採訪時,張綺薇仍對小組在現場拍攝遇到的挫折感慨不已。

「一開始穗輪807壞了進了維修廠,所以一直沒辦法拍到運營的鏡頭;等到船修好了要開始運營了,不巧遇上颱風,只能停航;要拍廣州地鐵,對方拖著不給回復,去了好幾次總公司,他們都只說等通知;要拍地鐵設計院,走到了門口,人家保安就把我們趕出來了,說我們不自量力,人家設計師不會理我們的。」

多方碰壁,不免為他們的拍攝進程增加了阻力,張綺薇說起這幾次經歷,嘆道:「很難受。」

但挫折中也有一些幸運的事,在他們遭拒無計,正欲離開地鐵設計院時,轉身就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地鐵設計師,將他們引了進去。地鐵設計院的拍攝終得以進行。

《過江》的分鏡計劃表上,原本打算五天拍完的分鏡最終用了快兩個月才完成。好在最終的成片效果沒有讓他們失望,他們這一趟的曲折是值得的。

「能碰上一次救援現場,就說明又有人可能因溺水離開了人世。」救撈現場的特殊、沉重、混亂,遠超譚曉朝一行人的預期。《生死救撈》小組三次奔赴惠州,算起來總共待了七天,前前後後跨越了一個多月。但並不是每一次採訪都能讓人滿意,在還沒拍到預想中震撼的救撈現場前,他們也曾彷徨。

第二次前往惠州,他們遇上了突發救撈現場,機不可失,譚曉朝一行人一邊為終於降臨的拍攝機會激動不已,又為未知的現場情況隱隱憂心。

對現場什麼都不知道的他們,掛著相機就沖往事發地。果不其然,現場情緒激動的家屬轟地圍了上來,幾近失控地阻止了拍攝。小組的拍攝設備被扔在車輛的副駕駛座上關住,甚至有人在車旁守著他們不把相機拿出來。因此,許多珍貴的現場鏡頭沒能被鏡頭記錄下來。「當時我想,眼睛是照相機就好啦,閃一下拍,閃一下再拍,拍拍拍……」在現場拍攝的組員這樣表述了自己的遺憾。

但追求真相與第一現場的新聞素養,使他們沒有放棄等待,當現場情緒稍有緩和,他們也終於迎來了舉起相機的時機。

鏡頭前的一幕幕前所未見。組員們當時都感覺舉著單反的手一直抖,回來看畫面時才發現,原來,顫抖的不是手,而是心。

歷練歸途——感悟

「去接觸人,接觸事,

你才儘可能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在預告片里,《過江》採用了第一人稱的角度進行敘述,這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對此,張綺薇坦言,其實那個是鄒老師給的點子。這一次共同製作作品,造就了團隊成員積極的心態。現在如果收到不好的消息,比起吐槽,他們會直接想解決方案。

而譚曉朝在完成《生死救撈》這份作品之後,也頗有感觸——做新聞,光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是不足夠的,要真正走出課堂進行實操,去聯繫、接觸、採訪群眾,才能檢驗自己的經驗和能力,才能夠有所成長。

譚曉朝和他的組員

每一部作品背後,

都有一場起承轉合的探索。

摸索經濟命脈,

不僅有《過江》的探索,

也有《從上游到下游》

和《偶像養成記》

以小見大的深刻。

記錄人生百態,

在《生死救撈》的動人之外,

還有《倒計時七天》、《廣州滿人》

和《英歌舞:躍出水面的水滸》

躍出鏡頭的鮮活。

第十四屆廣財新聞頻道

暨15級新聞專業優秀畢業作品展映

6月15日20:00—22:00

廣州校區圖書館正心堂

在5小時後的這場新聞盛宴里

新聞頻道靜待各位入座

將理解和評判都交予你

圖片來自張綺薇、譚曉朝、廣財大第十四屆新聞頻道宣傳片

感謝張綺薇、譚曉朝接受採訪

采寫編輯 | 手抓餅、躲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院報 的精彩文章:

TAG:人文院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