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另尋出路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另尋出路

原標題: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另尋出路


承上啟下的「阿吉雅 「


儘管自「勝利」主戰坦克投產伊始,各種改進便從來沒有間斷過,特別是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的比松(Bison)計劃,更是凸顯了當時「勝利」主戰坦克在印度裝甲集群中的地位。不過,隨著印蘇關係的不斷升溫(蘇聯在幫助印度發展重工業的名義下,為印度建立一些公營工廠,並把印度第四、第五和第六個五年計劃(1969-1974)納入蘇聯經濟的計劃軌道,使印度公營企業的投資、計劃與管理等工作都受到了蘇聯的影響,印度對蘇聯的依附程度增大)。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印度的英迪拉.甘地重新上台執政,把對蘇關係作為印度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印度與蘇聯之間的密切關係得以進一步加強。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是一種較為成功的第二代主戰坦克,但「勝利」主戰坦克還是註定將要在大批到來的蘇式坦克「衝擊」下退出歷史舞台了。

1980年12月,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訪問了印度,兩國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議定書。1985年5月,印度的拉吉夫.甘地總理訪問了蘇聯,這次訪問,確定了兩國領導人定期接觸機制,兩國還簽訂了《2000 年蘇聯和印度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合作基本方針協定》,蘇聯向印度提供10億盧布的優惠貸款。這次訪問,標誌著印度和蘇聯的關係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拉吉夫.甘地上台執政後,把對蘇聯的關係放在印度對外關係的首位,印度與蘇聯的關係繼續向前發展。1989年7月,拉吉夫.甘地第二次訪問了蘇聯,與蘇聯重新確定了兩國關係。1989年12月,印度V. P. 辛格政府上台,在對外政策上與拉吉夫.甘地政府大體相同,繼續保持了與蘇聯的友好關係……這就為印蘇關係在1980年代達到一個前所未的「熱度「作了鋪墊),印度軍隊的整個裝備體系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全面的「蘇式化」-------T-72主戰坦克的引進生產,便成為了其中的一個典型。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T-72在當時的名聲極大,但心氣高傲的印度人,卻只將T-72視為一種「過渡型號「。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啟動於1973年的「印度豹「下一代主戰坦克項目,也於1984年推出了首輛樣車,只是由於技術門檻過高,一時無法取得突破,投入量產,為了保持現代化主戰坦克的規模,才決定引進T-72作為「印度豹「服役前的」過渡」。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人之所以將T-72作為「印度豹「服役前的」過渡」,另一個原因在於蘇聯人答應進行技術轉證的T-72型號,實際上是專供出口的T-72M,印度人很清楚這些所謂的」出口型」T-72M1的」成色」。由於T-72M出口型秉承了蘇聯外貿軍品的一貫傳統,所以與蘇聯自用的T-72A或者是華約版T-72M相比,出口型T-72M1各方面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簡化(也就是所謂的猴型),這一點對T-72M出口型來講突出表現在裝甲防護上(T-72M實際上分為華約成員國用的標準T-72M與專供出口用的捷克產T-72G,但一般在宣傳上,蘇聯人故意將T-72M與T-72G混為一談,將T-72G稱為T-72M1出口型)。出於保密及降低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目的,T-72M1出口型車體首上裝甲夾層中並沒有使用特種玻璃纖維材料,而代之以充填一種價格低廉的硅化合物。另外,出口型T-72M1的火控系統也較為簡陋,火控系統僅僅包括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炮長晝夜分置式測距-瞄準二合一瞄準鏡(早期批次裝備的甚至還是合像式光學測距儀,基線長為1.5m,放大倍率為8×,測距範圍為1000~4000m,後期批次才裝有二氧化碳激光測距儀)、主動紅外夜視瞄準鏡、車長晝夜合一式瞄準鏡、雙向穩定器。


印度生產的第一批135輛T-72M1於1987年出廠,被印度人稱為「阿吉雅「。不過,將這批T-72M1稱為「阿吉雅「其實有些勉為其難,因為這批T-72M1全部是由蘇聯零件組裝而來的。此後印度生產的T-72M1國產化水平逐步提升,當最後一批T-72M1在1994年駛出阿瓦迪坦克廠大門時,國產率已達96%,或許將這時的T-72M1被稱為「阿吉雅「才是名副其實的。有意思的是,雖然最初印度僅僅計劃生產450輛「阿吉雅「,然而由於「印度豹「挫折不斷,遲遲無法量產,這使「阿吉雅「的訂單達到了1400輛以上,在」勝利」主戰坦克因老化而不斷退役的情況下,成為了印度裝甲力量的中堅。不過,雖然「阿吉雅「是基於蘇聯技術轉讓而來的印度版T-72M1,但由於工業基礎的差距,「阿吉雅「的質量卻要低於原版T-72M1-----自服役以來,T-72M1已經發生的多達上百起炮管炸膛事故,廠家回收了770根炮管,或許就是個很好的說明。


「阿瓊「的人生百態


1973年5月中旬,時任印度國防部長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在印度議會上作證說,印度將自行研製一種稱為「印度豹」(Chetak)的新型主戰坦克。該坦克起初也叫MBT-80坦克。1974年3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印度豹」計劃立項,項目資金款達1.55億盧比(時價1美元約等於43盧比,約合360萬美元)。這個數額在當時的印度可算是一個天文數字。新型主戰坦克設計指標為:戰鬥全重50噸,120毫米線膛炮和高性能彈藥、先進火控、大功率發動機和高效傳動系統、複合裝甲,均要求國產;且性能要求全面超越德國當時正在研製的豹2坦克。在1984年推出首輛樣車後,以一輛印度教大神的名子,1985年「印度豹」被定名為「阿瓊」(Arjun)式主戰坦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勝利」來了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