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白和杜甫都關心哪些婦女問題?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李白和杜甫都關心哪些婦女問題?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雖然生活在封建王朝,但是,從他們保留至今的詩文作品看,他們到也不像一些教科書上一直說的滿腦子歧視、壓迫婦女的思想,也是懂得憐香惜玉、尊重女性的。他們都寫過不少讚美女性、憐惜女性、為女性的不幸遭遇鳴不平的詩歌作品。

可能是他自己的一生四處漫遊、到處漂泊,經常跟妻子分居兩地的原因,李白特別關心丈夫不在身邊的妻子的痛苦。這些妻子並不局限於某一個階層,包括農婦、軍嫂、宮女。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應未閑。」前八句寫景,交代環境、形勢的險惡,後四句寫情。軍人和他們的妻子,「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結尾兩句中的「嘆息」二字,足以使千古讀者唏噓不已。《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雖然沒有寫出《關山月》那樣的險惡形勢,但是,無可排遣的思緒與孤獨是一樣的。《子夜吳歌四首》之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重點不在惆悵傷感,而在於表達願望:戰爭結束,夫妻得以團聚。同類作品,還有《搗衣篇》(閨里佳人年十餘)、《長相思》(日色慾盡花含煙)等。

表現宮女悲慘命運的作品,如《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沒能得到皇帝寵幸的宮女,她們的夜是格外地漫長、冷清的。相比之下,他們不如民間女子,雖然勞作是辛苦的,生活卻不乏自由和快樂。《越女詞五首》所寫,是越地女子的水上生活。例如其三:「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這些越地女子,有如童話世界快樂的精靈。晚唐詩人杜荀鶴(一作周朴)的《春宮怨》「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表現的就是被選入宮的越地女子,對自己少女時代家鄉生活的懷念。

杜甫跟李白有所不同,他對女性的關愛,主要體現在對她們不幸命運的同情上,他更願意關注艱難時世、特殊情境下女性的生活境遇,而不是一般的思念、孤獨之情。李白浪漫,杜甫現實,於此可見一斑。

《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高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論者有稱該詩為文人寄託之作,有稱其為寄託而兼寫實之作。我認為,不論它是否文人寄託之作,單憑詩中描寫佳人的語句,便足以看出杜甫對因戰亂、男子輕薄而受到傷害的女性,是無比同情的。杜甫眼裡、筆下,這位不幸的女子,是如此的美麗。

《負薪行》,「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夔州婦女因為地位比男人低下,勞動強度大,相貌粗丑,妝扮不入時,加上戰亂,男人大量死在戰場上,到了四五十歲都沒能出嫁。杜甫對夔州(今天重慶奉節)這些中老年、相貌並不好看的婦女,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可見杜甫對女性的關愛,並不局限於年輕美貌的女子(香、玉)。我認為,詩聖的思想境界,遠遠高於一般的憐香惜玉。《又呈吳郎》,也是這一類的作品。「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雖然只是讓不讓寡婦鄰居打棗吃的生活小事,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有著一顆博大、深細的悲憫之心。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雖然總體上是感時傷逝之作,但是其中也不乏對女藝人(著名宮廷舞蹈家,公孫大娘)的激賞,「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以如此熱烈的語言讚美一個宮廷舞女及其舞蹈藝術的詩歌,大約不多。

杜甫,生於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才,他用無與倫比的筆,完成了中國律詩的顛峰之作,他的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學語文課本稱謂),他被後人尊為「詩聖」,他的詩則被稱為「詩史」。後世根據他曾任過的官職稱其為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這位官二代(祖父、父親皆在朝為官),前半生「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後半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他的詩作李白與他合稱為「李杜」,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稱:「李杜文章在,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列舉在中國歷史上可稱為「偉大」的五個人:諸葛亮、顏真卿、韓愈、范仲淹、杜甫。朱熹評價說,杜甫唐朝文人推崇的漫遊生活。他先在吳越等地,後在齊趙一帶,結交名流,張揚聲名,自謂:「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此時大唐王朝欣欣向榮,年豐物足;年輕的杜甫雄心勃勃,他登上泰山,寫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豪情萬丈的千古名句。

那時的杜甫,家底雄厚,雖然沒做生意,沒當大官,但也不愁生計。他到了洛陽,在自家祖陵所在的首陽山下,建了一座莊園。一邊讀書,一邊與當地名士交往。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三月,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經過洛陽,與杜甫相識。李、杜的相遇,被後人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實際情況是,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已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杜甫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後生,他是李白的忠實粉絲,他們的見面,就像如今的追星族遇見了超級巨星。他追隨李白,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他景仰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後來高適也來了,杜甫這樣形容他們在一起的日子:追鷹逐兔,痛飲狂歌,登臨高台,懷古論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這段時間,杜甫過得相當輕鬆自在,好像就是和朋友在打獵與K歌中度過的。

杜甫成婚之後沒幾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經濟來源一下子沒有了,生活也漸漸窮苦了起來。再後來,國家戰亂,杜甫一家四處逃亡,貧困、疾病、頻繁的分別和擔驚受怕,成了這個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但是,再苦,再窮,杜甫都沒有棄楊氏而不顧,楊氏也始終以嬌弱的肩膀,扛鋤頭種地,背行囊逃難,夫唱婦隨。

杜甫沒有寫過傳唱千古的情詩,但在歷代詩人中,作品裡出現「妻」字頻率最高的可能就是他了。他為妻子所寫的最著名和最感人的詩作當屬《月夜》。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杜甫在長安求官,將妻兒寄放在鄜州(今陝西富縣)妻舅處。一天晚上,杜甫寫下了《月夜》一詩,詩中後四句專門傾訴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此時杜甫已經四十四歲,也已成婚多年了,可詩中對妻子的殷殷眷念,卻如同新婚燕爾的年輕人所為。

乾元二年(759年),關中大旱,饑荒蔓延,正在同榖(今甘肅成縣)落腳的杜甫一家,陷入從未有過的饑寒交迫中,「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天寒地凍,為了妻兒,杜甫不得不上山揀拾橡樹果子或者去挖野芋頭為食。杜甫生活困苦如是,令人唏噓。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這是杜甫寓居在成都時的生活,妻子閑來無事,正在紙上畫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鐵針做釣魚的魚鉤。上句的「畫」和下句的「敲」,從動作上表現出了妻兒的專心與專註的神態。杜甫通過對妻兒對照描寫,一老一小,不但表現了一家人和諧之美,也表現了對相依為命的妻子的眷戀,同時還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顛沛流離生活的厭倦。字字都展示了平淡中的幸福。

名人介紹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悲陳陶》原文翻譯及賞析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鮮血流成了陳陶斜的澤國水鄉。原野空曠蒼天清遠停息了戰聲,四萬義軍在同一天理慷慨陣亡。

那些胡寇歸來時箭上還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飲在長安市上。京都百姓轉頭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軍早來到退敵安邦

注釋

⑴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

⑵孟冬:農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從百姓中徵召的士兵。

⑶曠:一作廣。清:一作晴。無戰聲:戰事已結束,曠野一片死寂。

⑷義軍:官軍,因其為國犧牲,故稱義軍。

⑸群胡:指安史叛軍。安祿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們的部下也多為北方少數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仍唱:一作捻箭。都市:指長安街市。

⑺向北啼:這時唐肅宗駐守靈武,在長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長安的人民。回面:轉過臉。

⑻日夜句:一作前後官軍苦如此。官軍:舊稱政府的軍隊。

【作品鑒賞】

《悲陳陶》是杜甫講述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的事

這是一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役。杜甫不是客觀主義地描寫四萬唐軍如何潰散,乃至橫屍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犧牲者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莊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一種重於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血作陳陶澤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

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至於下面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罷以後,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一點聲息也沒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

《悲陳陶》是杜甫仇恨、痛惜、同情、憂慮等感情,凝聚在特定的場面中,體現一種悲壯的美

詩的後四句,從陳陶斜戰場掉轉筆來寫長安。寫了兩種人,一是胡兵,一是長安人民。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兩句活現出叛軍得志驕橫之態。胡兵想靠血與火,把一切都置於其鐵蹄之下,但這是怎麼也辦不到的,讀者於無聲處可以感到長安在震蕩。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傷,他們北向而哭,向著陳陶戰場,向著肅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軍收復長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間著一更字,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情緒。

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的犧牲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並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鬥爭。從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戰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表現出他在創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名家點評】

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言房琯之敗也。琯臨敗猶持重,而中人邢延恩促戰,遂大敗,故甫深悲之。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琯雖敗,猶為名相。至敘陳陶、潼關之敗,直筆不恕,所以為詩史也。明代王嗣奭《杜臆》:真是悲歌當哭。見人哭人,未必悲;讀此二詩(按指本詩與《悲青坂》),鮮弗垂涕者。群胡血洗箭是實語。血作陳陶水,見之驚心;而胡人且以血洗箭,自是妙語。明末清初宋征璧《抱真堂詩話》:工部《悲陳陶》,可謂沉著痛快。明末清初吳喬《圍爐詩話》:陳陶斜之敗(按:陳陶澤一名陳陶斜),不為房琯諱,故曰詩史。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何焯曰:至字一韻獨用。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陳陶之悲,悲輕進以致敗也。官軍之聊草敗沒,賊軍之得志驕橫:兩兩如生。結語兜轉一筆好,寫出人心不去。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書法,見公不以成敗論人(四萬義軍句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360網 的精彩文章:

曹操為何不稱帝?曹操為何一生未稱帝?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武則天懲罰反臣為何要挖其祖墳?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TAG:語文360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