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映特攝四天王誕生的一瞬

東映特攝四天王誕生的一瞬

GIF

作者:雪城剎那

封面:惡魔君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內容情節、班底陣容、特攝技術,從三方面成為東映電視特攝英雄原點的作品《惡魔君》的故事。

【本回的《東映兒童片年代記》】

第七章 東映電視特攝英雄的原點(後篇)東映特攝四天王誕生的一瞬。

接上回,一九六六年十月開播的《惡魔君》,攝影進程才十集還不到一半的時候,演員吉田義夫生病躺了。說是淋巴腺腫大,實在演不下去了。這麼個副主演級別的重要角色,演員出事演不了了這還了得,剛出道的製片人平山亨當場就慌了神。當時這事由日本教育電視台=今天的朝日電視台一方的製片人,宮崎慎一來擺平的,比起平山不愧是老司機,一臉淡定。

演員中途出事了,那一般思路就是找人來代演。可一個重要角色突然長相就變了,這也太不自然了對吧。只有動畫類節目的聲優,才方便若無其事地上個代演,反正當時還是沒有聲豚的時代。宮崎說法子有得是,你可以這樣嘛,直接設定成新角色登場。比如吉田演的梅菲斯特這個角色,說他還有個弟弟,下集起就變成弟弟登場跟著惡魔君混了。可原作沒有什麼梅菲斯特兄弟啊,就一個人。是滴,但是不要緊,搞電視版的原創角色,這就是電視的這一行要應對的世界啊。

好啦,這樣梅菲斯特這個角色就中途突然冒出個弟弟,演員起用潮健兒。潮跟吉田一樣,也是個演反派的專業戶,後來一生中最出名的角色,是《假面騎士》之中的地獄大使。潮晚年臨終之前,都是主演惡魔君的金子光伸在床前看著他走的,他還持續幾十年的習慣管金子叫小光。

現代東映超級英雄的名監督鈴村展弘,最初是在二十二歲時被平山安利加引薦,來到東映超級英雄的製作現場的,他的出身是當過潮的司機。後來進入本世紀,鈴村監督大體參加了平成假面騎士系列十部、超級戰隊系列五部,不過他最刷存在感的地方,還是在電視劇版的《美少女戰士水兵月》和《非公認戰隊秋葉原連者》。

《惡魔君》製作的年代,是日本爆發社會現象怪獸風潮的時候。這風潮從東寶吹出來,一九六四年就在蓄力。仗著自己有圓谷英二和他帶領的圓谷組,這年東寶破天荒連續上映了三個大投資的怪獸電影。春天黃金周旺季出一個,夏天暑期旺季慣例來一個,冬天年末正月旺季又緊急決定上一個。同時期各種報紙和雜誌上隔三差五就在報道,特攝之神圓谷英二成立了自己的製片廠,並且正在跟電視台交涉拍新片。報道久了可企劃又難產,而且動真格的特殊攝影技術本來就耗時,再加上電視台還決定新片要採取全拍完才播的奇葩方式。

觀眾的胃口就這麼被一直吊著,這種情況直到一九六五年也在繼續,同時東寶的怪獸電影連續攻勢也沒停。這樣到了一九六六年新年一來,隨著《奧特Q》一開播,醞釀已久的怪獸風潮就一口氣爆發得不可收拾了。說是風潮,真的不是一個片子火了那麼簡單,是全面波及到其他片子、其他公司、其他行業。電影公司們都開始出怪獸電影,電視台們都跟著製作怪獸題材的節目,本來跟怪獸沒什麼的關係的很多作品也硬要加進怪獸元素。出版界也不甘落後搶著出怪獸漫畫,玩具行業怎能錯過千載難逢的大機遇,連帶著文具行業服裝行業餐具行業等等等等日用品的業界全都入坑,音樂界也沒逃脫給拉下水,展覽和表演等行業也都順勢崛起了。

這樣的景象,在今天看來彷彿是見得也不算少了,火爆起來時大體就是會這樣,最近一次實例就像四年前《妖怪手錶》那樣。而這樣的景象史上第一次出現,就是在當時。而且那時各行各業的獨立性相對來說還夠強,遠不如現在的各界互通的程度,所以說渡邊亮德提倡的多媒體聯動戰略才會在當時是先驅。可在那樣的時代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難度顯著大於後來。一旦出現,那程度如今無法想像,因而才稱為貨真價實的社會現象。《惡魔君》原本的題材雖然是惡魔、妖怪、怪物,這些要素明顯與怪獸的兼容性不是一般地高,所以自然也不得不被捲入這個時代的洪流之中。

《惡魔君》在東映特攝的歷史上,尤其強調「特攝」史上,有三方面的重要里程碑。第一是概念上,這是第一次東映明確以「特攝片」這個立意為宗旨,製作出來的電視節目。以前單純是使用了特殊攝影技術的片,有倒是有,無論多寡,動作片啦或是超級英雄題材啦。甚至時代劇或都市或情感或家庭劇,多多少少也會有點,特殊攝影技術身為一門技術本身已經無處不在了。而這回是真正沖著「特攝」這個要素來,作為明確擺出來的招牌,打出來的賣點。也就是說,符合此前只在東寶才有的「特攝影視」的定義。

當時在怪獸風潮紅遍列島的背景下,東映身為與東寶並列的一大日本影視界巨頭企業,光說自尊心那也得不甘落後。所以這片尤其以那種,能搞出大規模大場面的特殊攝影技術為重點。以妖怪為噱頭,作出近似怪獸的巨大生物的特攝影像,或是生物的肢體一部分巨大化。《惡魔君》最初還沒有這樣的,第三集開始出現了巨大的手,第五集終於出現全身的巨大生物了。特攝監督矢島信男晚年回憶起來,認為這是東映巨大怪獸的元祖。當今已經視為理所當然常態的,替身演員穿進俗稱皮套的人偶服來扮演非人類的生物,這一手法在東映製作的電視節目中第一次使用,就是在《惡魔君》。

第二是體制上。動真格的特攝影視,意味著製作現場有專業負責特殊攝影技術的劇組,與一般意義上攝製本篇人物劇情的劇組分開各自作業,形成兩班平行分業體制。嚴格的執行細節,可以參照Anitama連載的另一專題《奧特系列通鑒╳本家特攝列傳》第十六章。東映在製作電視節目時嘗試兩班體制,最初有上回提到的當年那個宮崎任製片人的《國民少年》,但那情況不是本家那樣嚴格正經的兩班體制。《惡魔君》則是東映電視節目的第一次,正經執行特攝影視的兩班體制。以每集就為一個精確獨立的單位,每集都有各自的完整特攝班,即在一般意義上的監督之外,還有特攝監督率領下面機能全面的獨立劇組。

第三是人員上。東映在特殊攝影技術方面的起點,是一九五九年時設立了東映特殊技術課。在這裡成為主力戰將的技術人員,都是挖牆腳來的。一個是從新東寶來的上村貞夫,圓谷英二的直系弟子。另一個是從松竹來的矢島信男,圓谷英二的徒孫(《東映與周日早間 六十六年的系譜》第二十五回)。我們已經說過東映的本行和本質是電影公司中的巨頭,所以東映特殊技術課的初始方向,當然是投入與需要特殊攝影技術的大作電影。至於電視節目方面,上村和矢島兩人第一次參加,則是第二章中講的《間諜捕手J3》的故事。而這次《惡魔君》因為是第一次正經採用兩班體制,所以也才是東映特殊技術課的第一次,全面參加電視節目的製作。

《惡魔君》初回的特攝監督,是東映特殊技術課出身的特殊攝影技師小川康男,就是說在特攝方面本來他只是個主掌攝影機的,但是這次做了特攝監督。第二集的特攝監督,是出身於與東寶和東映並列的另一巨頭電影公司大映的,老司機特攝監督,的場徹。

的場可是特攝界的大名人,因為當時他已經離開大映,是《奧特Q》後半第二季度的主力特技監督,一人演出有十本。《奧特Q》結束之後,的場緊接著就任《奧特曼》導向的特技監督,演出了三本。然後與《奧特曼》同時期製作的圓谷製片廠新作,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開播的《快獸布斯卡》,的場轉移到這邊就任特技監督。《奧特曼》的製作結束之前,的場在《布斯卡》這邊一人挑大樑,一本不漏地擔任了前半全集的特技監督。

這回在《奧特曼》和《布斯卡》的空檔之間,的場來演出了一本《惡魔君》,靠的是與矢島的人脈關係。那東映自己的主力矢島怎麼沒及時過來,因為矢島還有另一個首要任務在身。是一九六六年夏上映的東映特攝電影,日美合作大片《海底大戰爭》,製片人正是上回說過的那個吉野誠一,兼任東映東京製作所的二把手。矢島擔任這個電影的特攝監督之後才過來,除最初的兩本之外,《惡魔君》剩下全集的特攝監督,就都是矢島了。

矢島身為東映御用的特攝監督,六年前已經在東映京都攝影所與平山相識(《東映與周日早間 六十六年的系譜》第二十五回),這次就是與平山的初次正式合作。以後矢島在東映特攝的前線,撐起天下二十多年,到平成時代正式把東映超級英雄的工作交給弟子佛田洋,直至現在。以及矢島在一九六五年剛剛創建的獨立公司特攝研究所,到現在也是東映在特殊攝影技術上的資本,實質是外包。

特殊攝影技術包含的範圍,按照發明確立者圓谷英二的意向,最最粗略的大分類是三項,特殊攝影、特殊美術、合成。

特殊攝影,就是攝製一般攝影所攝製不到的畫面。所謂一般攝影,就是鏡頭前有什麼,拍攝下來就是什麼,製作職員在現場看到的是什麼,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也就是什麼。那所謂一般攝影攝製不到的畫面呢,最最單純的例子比如,畫面上人或物的移動速度比正常情況快或慢,畫面上人或物突然出現或消失,畫面上人或物行動的先後順序與正常視覺看到的相反。

特殊美術,是特殊攝影的輔助、準備工作。就是設計、製造、布置出,沒有現成存在的場所、生物、道具。最最單純的例子比如,俗稱皮套的東西、房屋、山地、宇宙船、飛機、艦艇、機動車的模型,然後這些東西用來在拍攝時收入鏡頭之中。但又因為是沒有現成存在的架空產物,所以人眼在製作現場看到的,和通過鏡頭拍攝後觀眾肉眼在屏幕上看到的,要不一樣。即是說需要障眼法,那要怎麼達成啊,這就是特殊攝影的技術人員的本領範疇了。

合成,這個字面最簡單不需要再釋義一下了。那時最尖銳的合成技術是光學合成,當代最先進的合成技術是數碼合成。數碼合成,就是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的最最單純的例子,比如電腦圖像(CG)、視覺效果(VFX)。

總的來說三項粗略分類中,特殊攝影在後世幾十年中已經實在是過於普及,以致於一般都認識不到那是特殊的攝影了。合成在九十年代數碼技術大規模普及世間之後,印象上的概念已經形成今人口中的電腦特效。只剩下特殊美術,當代人一般理解的所謂「特攝」在這裡,而且還不是特殊美術的全部。詳細的解釋說明,交給Anitama連載的另一專題《奧特系列通鑒╳本家特攝列傳》第二十七章,這裡現在還是趕緊打住回歸講故事。

東映特殊技術課不比圓谷英二率領的本家東寶特殊技術課那邊,人才和設備都簡陋,還是從外面挖牆腳來的,機子也是矢島從松竹捎帶過來的。不過最低限度三項粗略分類當然還是完備,否則就沒膽量叫特殊技術課了。雖然特殊攝影的一把手,即特殊攝影技師一職,往往不得不由特攝監督親自上,比如上面剛說的小川康男。

東映特殊技術課的人員參加完電影《海底大戰爭》之後過來,所以《惡魔君》的特攝現場,採用的是電影級別的陣容。《海底大戰爭》在特殊攝影、特殊美術、合成三大塊的戰將,分別是矢島、成田亨、山田孝三人,其中矢島還擔任特攝監督。到了《惡魔君》這裡,也是矢島擔任特攝監督的同時,還親自擔任特殊攝影方面的主力。

《惡魔君》的特殊美術方面。如今以《奧特曼》而出名的成田亨,早年就與矢島相識,六十年代前期因矢島的關係也參加過東映的電影。不過成田與前面說的特技監督的場徹,在同一時期從《奧特Q》後半第二季度起參加,之後緊接著就是《奧特曼》。成田以圓谷特技製片廠方面為主,所以參加了《海底大戰爭》也沒有參加《惡魔君》。於是《惡魔君》在特殊美術方面的主力,是《海底大戰爭》時給成田當美術助手的井上繁。

《惡魔君》的合成方面。《海底大戰爭》的合成技師山田孝直接參加,是當年從老牌電影公司日活被挖牆腳到東映特殊技術課來的人,成為《惡魔君》在特殊美術方面的主力。七十年代時山田獨立出東映,設立了自己的專業接單合成處理工作的公司,也就是負擔後期製作的分承包製片廠。幾經發展進入平成時代後,依賴電子計算機的數碼合成技術在世間已經夠普及,於是公司成為了以視覺效果(VFX)為主營的企業,叫作日本影像創造。日本影像創造與矢島當年創建的特攝研究所一起,到現在也是東映超級英雄在技術方面的實質核心製作者,下圖取自《假面騎士Build》和《快盜戰隊魯邦連者對警察戰隊巡邏連者》。

特攝班之外,《惡魔君》的本篇班方面,多採用第四章中講過故事的《機器人小寶》的陣容,而《機器人小寶》又有多數第二章中講過故事的《間諜捕手J3》的班底。不過平山是個新出道的製片人,於是給他配了個副手製片人坪井久智,跟平山一樣是東京大學出來的。另外,後來《秘密戰隊五連者》的時候在平山之下擔任輔製片人的深澤道尚,第一次參加電視節目的製作現場也是《惡魔君》,當時身份是製作進行。

坪井在東映雖然還算平山的後輩,干製片人這行可是比平山早點,他推薦起用高久進執筆《惡魔君》的導向腳本。這是高久第一次參加執筆東映的特攝作品,於是後來高久還去參加執筆動畫版的《咯咯咯的鬼太郎》第一期了。特攝節目方面,之後的三十年間高久也橫掃東映特攝。除了多個散裝作品之外,說起執筆的重量感在金屬英雄系列,說起執筆的數量感在超級戰隊系列。

平山這邊,上回講過朝日音景的主編坂本一郎給他引薦的故事,那就大膽起用剛引薦過的伊上勝和辻真先。伊上成為《惡魔君》執筆本數最多的腳本家,與高久兩人一起,實質是本作的主筆腳本家。兩人執筆份佔了大半,高久導向,伊上收尾。辻身為動畫的名腳本家,在這邊參加的不多,客座腳本執筆了三本,後來去執筆動畫版《咯咯咯的鬼太郎》第一期的導向腳本了。

本篇班演出陣容方面,此前在《間諜捕手J3》和《機器人小寶》帶頭的小林恆夫監督,這次仍然擔當《惡魔君》的導向監督,總共演出四本。小林監督之後,中期的實質主力,是同樣參加過《間諜捕手J3》的加島昭監督。演出六本,是本作的最多演出。《海底大戰爭》的本篇監督佐藤肇,也來參加《惡魔君》,有兩本演出。佐藤是東映的老將監督了,這回還是第一次參加電視節目的演出。

三個老司機以外,《惡魔君》起用了四個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新人監督,都是東映東京製作所的人員,後來個個成為東映特攝節目本篇監督的支柱人物。

首先是《機器人小寶》時打了個醬油的山田稔監督,這回緊接在小林監督的演出回之後任次導向監督。從第三集開始參加,有兩本演出。山田監督後年演出的東映電視特攝英雄類節目超過三百本,其中假面騎士系列一百一十二本,是昭和時代系列內監督的最多演出數量。超級戰隊系列一百六十一本,也是昭和時代系列內監督的最多演出數量。

與山田監督同樣在第三集開始加入《惡魔君》職員陣容的,還有腳本家伊上和特攝監督矢島,也是三人的兩兩之間第一次相互合作。加上本作為出道作的製片人平山,這成為東映特攝作品的四天王誕生的一瞬間。說《惡魔君》東映電視特攝英雄的原點,這集則是原點中的原點。

《機器人小寶》時由助監督升任為正規監督出道的折田至,本作中擔任最終章兩本的演出,與伊上腳本合作。折田監督日後是《假面騎士》的總合監督,並參加了第一期假面騎士系列的每一作之後,進入八十年代在平山製片人的正式後繼者吉川進位片人之下,擔任八十年代所有金屬英雄系列作品的輔製片人。

還有兩名是徹底新出道的監督,一個是從第二季度開始參加的田口勝彥,在《惡魔君》正式出道後有四本演出。後來直到七十年代末,田口參加有大量東映特攝節目的本篇監督陣容。除了任監督外他還可以時常寫腳本,而且腳本執筆回的本篇監督通常是山田稔。

另一個是本來以助監督身份參加《惡魔君》的竹本弘一,在本作中途升格為正規監督。竹本監督後年是假面騎士系列和超級戰隊系列,兩系列最初作品的導向監督。當時新出道就在本作中擔當了六本演出,是與加島監督並列的全作的最多演出,一半還自己參與腳本的輔助執筆。其中一本的合作執筆者是平山製片人在東京大學的同年校友奧中惇夫,日後也是在東映特攝作品多次活躍的本篇監督,不過以監督身份參加就是三年後的事了。

助監督陣容除竹本之外,重要的還有富田義治和堀長文兩名。參加完《惡魔君》之後第二年,富田就在東映特攝作品中升格為正規監督出道了,後來是被東京放送電視台邀請參加《歸來的奧特曼》本篇班的,來自東映的名監督。

堀是東映的名監督深作欣二劇組的助監督,深作去年跟隨前輩小林恆夫監督參加《間諜捕手J3》,但這次沒參加《惡魔君》,由堀來參加助監督陣容。堀這次是第一次參加特攝作品,但活躍於特攝作品還要等到八十年代,連續三年擔任過超級戰隊系列的導向監督。進入九十年代更是成為吉川進和折田至兩製片人的後任,連年擔任金屬英雄系列的總製片人。田崎龍太、石田秀笵、金田治、小林靖子,都是堀在任時提拔的,為平成時代東映超級英雄所用的人才。

《惡魔君》的音樂,起用的也是《機器人小寶》的山下毅雄。歌曲作詞則由原作者水木茂親自上,說好的鬼太郎上電視的事還沒有著落,水木只好先全身心投入《惡魔君》這邊。其中片頭歌的作詞,平山還披上馬甲八手三郎輔助他。八手三郎本來是平山在東映京都攝影所的時期,為寫腳本所用的筆名(《東映與周日早間 六十六年的系譜》的第二十四回),這次則是第一次以作詞者的身份使用。此後五十多年中,八手三郎的名字出現在歌曲作詞者的位置,次數可就要以三位數來計了。

這樣《惡魔君》就在內容情節、班底陣容、特攝技術,從三方面成為了東映電視特攝英雄的原點。平山和水木等,以及整個製作現場的陣容這邊都還算順風順水。製作開始三個月後,開播的《惡魔君》收視率也不錯,平山聽說了這個情況。於是這天他還被上司叫去說話,一進門只見屋裡這這那那的部長或課長,排在那裡一堆。啊不,按照中國人的叫法,這叫領導們。

可不料這回叫他來,不但不是為賞,而且連誇也沒得一句。領導們基本上陰沉著臉在屋裡,來跟平山打開話匣的,還是東映東京製作所的那個吉野誠一次長。他說我知道,干製片人這一行啊,本質業務就是從公司的財務這裡騙錢,來給製作現場用。這默認行規大家都懂,可你這是不是無論如何也太過了,看看現在的實際花費,早就超過預算的三倍了你造嗎!你小子是想搞垮公司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萌中蘊含著奮鬥,笑淚並存的青春物語
起起伏伏,想做一個大熱的電視動畫系列真難

TAG:Ani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