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於太監,有一個詞絕不能說,否則他會找你拚命

對於太監,有一個詞絕不能說,否則他會找你拚命

原標題:對於太監,有一個詞絕不能說,否則他會找你拚命


宦官或者太監,王室或皇宮內的從事服務工作的男性,在從事該工作以前都要經過閹割這一道程序。其實最早從商代開始,戰場上失敗的俘虜就經常被施行閹割手術,以示懲罰。到了周朝,閹割成了一種刑罰,王室和諸侯開始使用這些閹割的人從事服務活動。


到了東漢開始,宦官開始固定使用閹割的人,而社會上則開始出現一些人,他們或許出於生活所迫,自我閹割後像皇室自薦成為服務人員。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宦官或者太監非常受人歧視。


歷史上之所以太監或者宦官的評價很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太監干預朝政。在歷史上的許多朝代,宦官(太監)都有干預朝政的「光輝」歷史。秦朝就有嫪毐和趙高兩個宦官禍害國家,嫪毐假冒閹人身份入宮,與秦始皇老媽通姦,險些發動宮廷政變幹掉秦始皇。而趙高更是指鹿為馬,篡改秦始皇遺詔,令秦國陷入水深火熱中。


接下來,宦官干政的第一個高潮出現在東漢末年,當年的十常侍在皇宮之內可以為所欲為,連進宮的官員都敢殺。唐朝中後期,宦官的第二個春天出現了,由於掌握了中央禁軍——神策軍,誰當皇帝都是宦官說了算,連皇帝的生死都由宦官決定。到了明朝,這時應該叫太監了,太監干政的第三個春天到來了,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明朝名聲惡臭的太監比以往各個朝代都多。


原本明朝對於太監干政是嚴格禁止的,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杜絕太監干預政事,甚至直接規定,禁止太監念書。可惜,到了後來,皇帝開始安排太監讀書,並且逐漸把御筆硃批的任務交給太監,這就讓太監成為明朝政治中一個重要的勢力。


但是清朝統治者就比較懂事些,算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對太監嚴格控制,甚至不允許太監離開京城,否則地方官有權將其處死。比如著名權監安德海,就因為沒有公文擅自跑到山東,被巡撫丁寶楨殺了。不像明朝,太監經常被皇帝派往各地進行各種公幹,包括直接收稅,令官員和百姓怨聲載道。



關於太監,還有一些冷知識。比如,太監被閹割,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去勢。一般,有志於宮廷事業的人打小就已經被去勢,然後送入皇宮中,因此大部分太監都是童子功。當然,也有一些太監是半路出家,比如魏忠賢,但是那個年代醫療水平低得可怕,成年人去勢手術危險很大,經常因為大出血而發生死亡事故。由此可見,魏忠賢是冒著生命危險當太監的,勇氣可嘉。


另外,因為醫療水平低,許多太監在閹割之後,每過幾年,手術部位還會長出大瘤子,因此大部分太監每隔幾年,都要再次接受一次開刀手術,無比痛苦。

太監在閹割中被割下來的部位,一般來說不會就此扔掉,而是會放入油鍋中進行油炸,令其失去水分,可以長時間保存。太監一般會把這個東西高高懸掛起來,稱其為「高升」。太監之間,一旦談到這個東西,都只稱高升,而不說別的。但是普通人對太監說話,就千萬不能說「高升」這兩個字,因為這個東西你有,他卻沒有,對於太監來說,你一個普通人對他說高升,明擺著就是諷刺他。所以太監最忌諱的就是「高升」這倆字,如果你不小心說出口,他們可能會跟你拚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孝心背後真相冰冷,一件小事看乾隆如何對老媽嚴防死守

TAG:老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