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毅:「虛擬現實」或成銀行應用新未來

趙毅:「虛擬現實」或成銀行應用新未來

作者趙毅系恆豐銀行科技開發部副總經理。

摘要

我國銀行VR應用產業發展相較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從VR技術的發展速度和金融服務業的升級步伐來看,銀行VR即將迎來廣泛普及和大規模應用。國內銀行業需高度關注VR技術在全球金融業的應用動態,加快開發銀行VR應用的通用平台,提升我國金融VR技術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原刊載於《當代金融家》2018年第6期。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是一種計算機模擬系統,通過對三維世界的模擬創造出一種嶄新的交互系統。目前,虛擬現實技術仍處於啟迪演進期,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預計還有5~10年的發展就會達到頂峰,真正開始量產設備並豐富內容。可以預見,在人機電子交互方面,VR將成為繼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之後的新一代媒介,VR技術更有可能成為金融科技的下一個奇點。

現階段,國內只有少數金融機構對VR應用進行了大規模研發投入與產業鏈布局。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風起雲湧,銀行VR應及時跟進,實現在產業規劃、產品設計、風險防範及技術標準方面的突破,把握並引領下一代產業浪潮。

距發展頂峰還有5~10年

無論「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技術還是「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技術,二者都可以認為是虛擬現實新科技的一種,通過「欺騙」使用者的感知,模糊使用者分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簡單來說,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計算機模擬系統,通過對三維世界的模擬創造出一套嶄新的交互系統;其利用計算機生成的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互動式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系統模擬。

產業界將虛擬現實定義為三類技術應用方式: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MR)。其中,虛擬現實(VR)是指通過電腦技術將使用者意識帶入虛擬世界;增強現實是指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信息應用到現實世界,真實環境和虛擬環境可以實時疊加於同一畫面或空間;混合現實(MR)是指合併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而產生的新的可視化環境,同時包括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物理和數字對象可共存於新的可視化環境並進行實時互動。

新一代電子交互媒介

科技產業的發展進程可以歸納成五個階段:創新驅動階段(Innovation Trigger),展望膨脹階段(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幻想破滅階段(Trough of Disllusionment),啟迪演進階段(Slope of Enlightenment),高速量產階段(Plateau of Productivity)。

「虛擬現實」技術自1960年提出至今已有數十年時間,其商業化應用一直未能成功。目前,虛擬現實技術仍處於啟迪演進期,但隨著VR消費級硬體的需求被帶動,高質量的遊戲影音作品結合虛擬現實設備的獨特沉浸體驗,可能進一步推動提升虛擬現實全產業的規模和成長性,預計還有5~10年的發展就會達到頂峰,真正開始量產設備並豐富內容,因此這一階段最關鍵的還是內容渠道的不斷豐富及整個生態產業鏈的不斷完善。

金融科技下一個奇點

推廣銀行VR是行業競爭的內在要求。近年來,銀行拓展客戶的手段不再是搭建網點、開設分行,而是面向全社會打造高效易用的交易平台。平台的用戶體驗、跨平台通用性、用戶參與感與安全感成為拓寬用戶群體、增加市場份額的必備條件。

首先,VR技術具有改善用戶體驗的內生優勢。有研究表明,人類93%的決策來自非語言交流,換句話說,人類會利用多種感官進行信息處理和決策制定。因此,VR技術具有改善用戶體驗的巨大潛力,能夠將平淡或繁雜的操作步驟轉變為生動的、身臨其境的體驗。理財業務、證券業務以及個人銀行業務都能藉助這種生動的技術,在與客戶進行業務往來的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並獲得更好的收益。

其次,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應用已具備較強的接受能力。如基於智能手機帶動的手機銀行模式,對千禧一代等年輕人的影響最為明顯,有研究稱該年齡組人口中的33%希望在沒有傳統銀行的情況下處理他們的財務問題。可見,通過VR技術對金融產品進行創新普及已具備用戶使用基礎。

最後,通過在金融服務過程中使用VR技術,充分發揮其對客戶感官的影響,可以有效提高客戶的參與度和忠誠度。此外,VR技術還能夠打通金融服務的市場間隔閡。對客戶來說,無論身處全球何處,通過VR技術即可以輕鬆獲得任一市場的全方位銀行服務;對銀行來說,則僅需向客戶提供VR產品,即能夠高效快捷的隨時滿足客戶的各種金融服務需求。

銀行應用VR的三個發展方向

當前,銀行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業界先鋒已在尋找VR與數據分析、客戶會議、消費者服務和銀行業務等應用程序的結合。從現階段銀行業VR技術應用來看,其發展方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交易類

銀行VR交易類應用是指將VR產品用於傳統的銀行交易過程中,利用VR技術進行用戶識別、互動溝通、交易認證以及服務流程重構等產品應用。比如,對應手機銀行的虛擬現實支付系統,可以大膽想像,VR技術成熟後,在銀行辦理業務時可實現全程無人化,客戶只需戴上VR設備,跟著指示操作就能自助辦好業務。

2018年5月,中國建設銀行在上海黃浦區開設了一家全自動化的高科技分支機構,支持面部識別、語音機器人和虛擬現實(VR)等尖端技術。對高科技的應用使銀行業務更加便利、個性化和高效,如投資客戶可以在營業廳通過VR 探索各種房地產投資物業。

其他如美國富國銀行已在推廣使用Facebook的頭戴顯示器設備Oculus Rift,讓客戶與銀行職員進行虛擬互動。德國一家金融機構利用VR技術對金融服務虛擬場所進行設計和應用,以增強用戶體驗。歐洲某大型銀行正著力開發一款意在吸引年輕客戶的VR應用,通過複雜投資組合的可視化操作,幫助客戶實現遠程交互並完成投資交易。

分析類

銀行VR分析類應用是指利用VR技術進行金融投資分析、交易動向展示以及統計結果加工等產品應用。

數據可視化是當前金融機構的主要挑戰。隨著可用數據量越來越大,快速掌握複雜趨勢的需求不斷增加,增強現實技術開始在機器數據分析和人類理解之間架起溝通橋樑,如數據可視化技術可以幫助分析師快速理解複雜數據流並做出響應決策等。

以花旗銀行研發的虛擬交易平台的概念驗證系統為例,該系統使用了微軟的全息眼鏡(Holo Lens)AR設備,交易員可以藉助全息眼鏡更直觀地觀看各個行業的交易動向,在發現交易機會時即時與客戶互動;全息眼鏡客戶群可以看到交易員共享的內容,3D空間能夠呈現各類互動數據。該全息化平台的目標客戶是金融機構交易員,而非普通消費者。有了第三個維度,交易員可以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對數據、或對更複雜的數據集建模。

場景類

銀行VR場景體驗類應用是指利用VR技術開展金融產品展示、宣傳推介以及場景模擬等產品應用。

金融教育領域被認為是虛擬現實與金融相結合的機遇領域。虛擬現實可以創建虛擬學習環境。在銀行應用中,則意味著將枯燥的學習內容轉變成身臨其境的體驗,增強客戶的融入感。虛擬現實在智能投顧、理財建議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業務人員通過VR技術將新的金融產品以視覺形式傳達給客戶,便於客戶更好地理解產品,從而優化業務流程,為機構帶來更多業績。

如美國一家投資銀行已應用VR技術研發出一套互動式退休計劃應用程序,能夠使用戶身臨其境地認知退休後可能發生的一系列情況,從而對其退休投資計划進行指導。

實現技術奇點「大爆炸」的關鍵前提

從VR技術的發展速度和金融服務業的升級步伐來看,銀行VR即將迎來廣泛普及和大規模應用。但就現階段而言,仍有一些關鍵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現有銀行VR應用的產品單一、服務面窄。現階段的銀行VR服務更多集中於增強金融客戶交互性、用戶體驗與新奇度方面,缺乏對VR 技術應用的清晰戰略定位,尚未找到利用VR 技術進行市場開拓的實質性突破口。

其次,當前銀行VR應用仍存在技術缺陷和安全隱患。在實際應用過程中,VR 技術的「頭顯眩暈」「空間模擬制約」等問題亟待解決,金融VR應用的用戶身份盜用、客戶隱私泄露、交易信息泄露等隱患急需堵漏。

再次,銀行VR應用產業尚無本領域的軟硬體行業標準。各銀行VR產品的通用性較差,各應用平台的互聯性較弱。在產品服務種類和應用範圍逐漸擴大後,這種互異性會嚴重桎梏各金融VR平台的推廣和整合,成為銀行VR發展的「瓶頸」。

最後,銀行VR應用仍處於研究嘗試階段,只有少數金融機構對之進行了大規模研發與產業鏈布局。對國內銀行業來說,未來在產業規劃、產品豐富、安全提升以及技術標準方面還待突破。

一是及早制定銀行VR產業發展方向。

現階段我國銀行VR應用仍處產業發展初期,在產業規劃和行業定位上,應將銀行VR看作提升銀行服務水平、改善銀行服務質量的重要抓手,從發展戰略層面將銀行VR應用寫入銀行業服務的長遠規劃,將銀行VR作為「客戶導向」戰略實踐的重要途徑。

首先,在縱向發展規模上,銀行VR應用場景應從點到面逐漸推開,先由前沿機構打破僵局,再由其他機構後續跟進,最後形成全球金融VR互聯共享平台。其次,在橫向拓展領域上,隨著銀行VR應用平台的「應用孤島」現狀逐漸消失,銀行VR應與電子商務等其他VR平台或非VR平台緊密聯合,加大銀行VR產業的外聯度,在第三方支付、安全認證等方面實現交互共享,藉助其他重要技術或產品不斷改進和提升VR 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並與其他產業形成配合發展的良性局面。比如,加強機器人投顧(Robo Adviser)與銀行VR的聯合應用,結合區塊鏈技術(Block Chain)與銀行VR技術,均可以相應延伸銀行服務空間、拓寬服務維度。

二是不斷拓展和豐富銀行VR產品類型。

現階段國內大部分銀行VR產品仍然基於頭顯應用,產品結構單一,服務對象較少,推廣後勁乏力。因此,應不斷豐富銀行VR產品類型,拓展VR應用場景,構建更大的互動空間。如加大單獨空間(Private Booth)和公共空間(Shared Room)等大型金融VR工具的研發和應用力度等。

三是加快構建銀行VR標準體系。

標準體系的建設可以為各類應用在銀行VR基礎互聯平台上的推廣奠定基礎,並為共同解決VR技術難題提供便利。因此,在大規模推廣使用銀行VR基礎互聯平台之前,應加快建立健全行業標準體系,明確產品規範,在設備製造及產品使用環節建立標準化體系流程,以提升銀行VR產品的通用性,加強銀行VR應用平台在金融機構間的互聯互通。

四是重視並加大我國銀行VR研產力度。

從我國銀行VR應用的技術發展和產品現狀來看,相較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未來需高度關注VR技術在全球金融業的應用動態,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銀行、IT公司、生產企業形成研產同盟,加快開發銀行VR應用的通用平台,積极參与制定VR國際標準,爭取VR應用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提升我國金融VR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恆銀研究 的精彩文章:

徵信市場化時代 信用對你有多重要?

TAG:恆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