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展評「摩登時代:1910-1950年的美國藝術」,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展評「摩登時代:1910-1950年的美國藝術」,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阿彌

Charles Sheeler,Pertaining to Yachts and Yachting,1922

二戰之後,美國紐約成為新的世界藝術中心。這不僅歸功於為躲避戰亂而來的大量藝術家移民,美國因政治和經濟高速發展而獲得的更多的文化話語權,還來源於美國本土藝術家對現代主義藝術的吸收和求索。雖然美國第一個獲得世界名聲的畫派是二戰後以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為主的紐約畫派,但這種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1913年在美國第69兵團軍械庫舉行的國際現代藝術展(也就是著名的「軍械庫展覽」),喚醒了還沉醉於傳統藝術的美國藝術家。來自大洋彼岸的馬蒂斯、畢加索、塞尚、梵高、高更和杜尚等人的藝術對本土的藝術家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因此,軍械庫展覽成為美國藝術發展和藝術收藏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當前正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摩登時代:1910-1950年的美國藝術」,就是圍繞軍械庫展覽的影響展開的(Modern Times: American Art, 1910-1950,4月18日- 9月3日)。158件展品並非按照時間排列,而是以主題和風格分為七個部分:「現代生活」「節奏、光線和聲音」「靜物特寫」「現代調色盤」「抽象自然」「幾何城市」和「鮮活人物」。展出的作品大都來自費城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其中,由斯蒂格利茨收藏會在1940年捐贈給博物館的作品佔了很大比例——斯蒂格利茨是喬治亞·奧基芙的伴侶,斯蒂格利茨的捐贈活動受到妻子的大力支持。

⊙ 現代生活

- Modern Life -

工作方式、技術、經濟、建築、國際問題、休閑活動……20世紀上半葉,這一切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藝術家不再致力於傳統藝術,而是轉而審視並記錄急速變化的世界。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垃圾箱畫派(the Ashcan School)和八人畫派(the Eight)的藝術實踐,他們也是出現在軍械庫展覽上的僅有的美國藝術家代表。他們描繪紐約或其他城市的街頭生活,以再現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見慣事物的方式公然挑戰維多利亞時代定下的繪畫傳統。在垃圾箱畫派的創始人之一約翰·斯隆(John Sloan)的《第六大道和第三十街》(Sixth Avenue and Thirtieth Street,1907)中,藝術家真實再現了哈頓田德隆區(Tenderloin district)的街頭生活——各階級和各民族的民眾混合在一起,陰雲密布的天空給人一種不祥的預感。

John Sloan, Sixth Avenue and Thirtieth Street, 1907

George Biddle, Whoopee at Sloppy Jo"s, 1933

Claude Clark, Jam Session, 1943

John Sloan, The White Way, 1926

Reginald Marsh, Coney Island Beach, 1932

Jacob Lawrence, The Libraries Are Appreciated, 1943

⊙ 節奏、光線和聲音

- Rhythm, Light & Sound -

從1910年代開始,一些藝術家開始以抽象的方式來捕捉眼前的畫面,以更加前衛的手段表現轉瞬即逝的經驗。他們不再用顏色、線條和形狀再現事物,而是用運動、光線和聲音來描繪情緒。喬治亞·奧基芙曾說:「我發現,我可以用顏色和形狀訴說用別的方式不能言語的東西。」其作品《紅色和橘色條紋》(Red and Orange Streak,1919)表現了日出或日落時的場景,明亮的暖色弧線划過了黑暗的地平線。

Georgia O』Keefe, Red and Orange Streak, 1919

Aaron Doulgas, Birds in Flight, 1927

Henry McCarter, Bell No.6, 1940

Alexander Calder, The Water Lily, c.1945

Arthur Garfield Dove, Chinese Music, 1923

⊙ 靜物特寫

- Close-Up on Still Life -

儘管從荷蘭小畫派發明了靜物畫之後,靜物畫就成了最陳腐的主題之一,現代主義者們仍舊從這一畫種中找到了新的觀看方式。他們試圖抓住被描繪物的本質,讓觀者從它們的稀鬆平常中找到動人的力量。馬斯登·哈特利(Marsden Hartley)的《有魚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Fish,1921)受塞尚的影響頗深,立體主義的平面透視、簡化成幾何的形體、深重的邊緣線和整體感強烈的顏色都更加「現代」而非寫實。

Georgia O"Keeffe: Two Calla Lilies on Pink, 1928

Charles Sheeler, Cactus, 1931

Paul Strand, Virgin,San Felipe,Oaxaca, Mexico, 1933

Marsden Hartley, Sextant, 1917

Marsden Hartley, Blessing the Melon, 1930

⊙ 現代調色盤

- A Modern Palette -

在這一版塊,藝術家們對顏色的運用更加大膽。他們用可以傳遞感覺和情緒的顏色來代替自然事物的真實顏色。其中,最為成功的探索來自阿瑟·比徹·卡萊斯(Arthur Beecher Carles),在他的畫中,即便是主題也要讓位於顏色。卡萊斯和另外兩位藝術家亨利·布雷肯里奇(Henry Breckenridge)和亨利?馬卡特(Henry McCarter)都是費城本地人,他們通過放棄顏色的再現性擴展了傳統藝術的邊界。

Arthur Beecher Carles, Blue Abstraction, c.1929

Hugh Henry Breckenridge, Autumn, c.1931

June Groff, Printed Textile

Henry McCarter, Farm Scene, c.1940

Carl Newman, Landscape, c.1915

⊙ 抽象自然

- Nature Abstracted -

或許,「美國性」在風景畫中最為突出。美國藝術家對本土風景的熱愛從19世紀的哈德遜河畫派就已經開始了。獨特且未遭破壞的名山大川在20世紀依舊吸引著新一代的藝術家。不同的是,他們放棄了再現風景的原貌,轉而描繪風景中蘊含的美國精神。

Alfred Stieglitz, Equivalent Series XX No. 1, 1929

Georgia O"Keeffe, the Lake No. 3, 1924

Marsden Hartley, New Mexico Landscape, 1919-1920

Horace Pippin, The Getaway, 1939

William Henry Johnson, Winter in Kerteminde, c. 1930-1934

⊙ 幾何城市

- Urban Geometry -

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現代建築重新定義了城市。很多現代藝術家在摩天大樓的幾何形體中找到了靈感。他們描繪工廠、糧食筒倉以及煉油廠。新的形式滲透到不同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中:畫家們強調平面和角度;攝影師和版畫家們重視黑白色調下城市的張力;設計師們在新的審美下創作更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傢具和物品。其中,攝影師和畫廊主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的作品尤為突出。《等效系列XX第1號》(Equivalent Series XX No. 1,1929)拍攝了處於變化中的天空,藝術家讓自然的隨機效果來定義構圖。鏡頭下的自然顯得壯觀而有力。

Berenice Abbott, New York at Night, 1932

Charles Demuth, Lancaster, 1920

Peter Blume, The Sheds, 1927

Dox Thrash, Demolition, c.1944

Wharton H. Esherick, Radio and Phonograph Cabinet, 1936

⊙ 鮮活人物

- The Animated Figure -

這一版塊的主要表現對象為人物,表現形式有繪畫和雕塑等。我們既可以在這裡看到受象徵主義啟發的阿瑟·b·戴維斯(Arthur B. Davies)的《峽谷中的達芙妮》(Daphnes of the Ravine,1922),又可以看到阿希爾?戈爾基(Arshile Gorky)立體風格的作品《有調色板的抽象形式》(Abstraction with a Palette,1931-1932)。很明顯,它們都是受到歐洲現代主義影響的作品。但是,德·庫寧的《坐著的女人》(Seated Woman,1940)為新一代藝術家的探索做出表率——儘管這種影響直到二戰後才被發揚光大。這幅畫包含了紐約畫派行動畫家們追求的一切元素:作品表面強烈的物質性;對形象破壞性的變形;對材料毫無拘束的使用。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德·庫寧寫道:「藝術從來都沒有讓我變得平靜和純粹,我似乎常常陷在粗俗的鬧劇之中。我不覺得藝術讓人舒適。」

Marcel Duchamp,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3), 1916

Max Weber, Group of Figures, c.1911

Dorothea Tanning, Birthday, 1942

Willem de Kooning,Seated Woman, c. 1940

Jackson Pollock, Male and Female, 1942–1943

除卻展出的作品,在展覽開放的時間,博物館還會舉行相關的系列活動。放卓別林的經典作品《摩登時代》——這也是本次展覽的主題;邀請藝術理論家兼策展人萬達·科恩(Wanda Corn)對公眾舉辦講座,他最近剛剛組織了一場關於奧基芙的展覽;除此之外,本次展覽還會有一場音樂會和一次以現代建築為主題的工作坊。

此次展覽既是博物館豐富館藏的集中展示,又為博物館2020年的擴建項目做了有力的宣傳——到那時,博物館的公共空間將會達到9萬平方英尺,而新的展廳將會永久陳列這些美國現代主義作品。博物館的總裁提摩西·魯布(Timothy Rub)表示:「美國在20世紀擁抱了現代生活——它的危險和希望——在藝術中表現得最清楚。這個時期的作品看上去仍舊新鮮,仍舊時髦。展覽為重新評估本館的美國現代藝術收藏提供了契機,同時也啟發我們思考,在擴建完成後應該如何更好地利用它。」

文中圖片皆來自費城藝術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網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開幕在即,「足球王國」巴西的藝術家了解一下?
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遺忘的560張照片

TAG:中國美術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