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砂陶藝的發展與歷史

紫砂陶藝的發展與歷史

傅 說 新 語

VPshenyang

九旬談妙

佛祖用了八年時間說《妙法蓮華經》,智者大師用了「九旬」把「妙法」說明白了。「妙法」思想,講了三個重點:一個是眾生法,一個是佛法,一個是心法,以及這三個法的關係。你把這三個法的關係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什麼是妙法。

智者大師建議我們應該雙向修學,內觀真如,外修六度。啟動內心心靈的力量來帶動外在法門的力量,用自己布施的善根來帶動這個布施的法。我們看一朵蓮花,它跟一般的花最大的不同:一般的花,比如說玫瑰花、牡丹花,它長的時候,這個花很漂亮,對不對?它凋落以後什麼都沒有留下,空花無果。所以說,一般的花的漂亮,叫做暫時的生滅因緣。

蓮花可不是。它有兩種力量的攝受:外有蓮花,內有蓮子,從它含苞待放開始就是這樣子。所以它能夠花落蓮成。花凋落的時候,它心中可是有踏踏實實的蓮子可以受用。

所以,我們要學會蓮花式的修學。就是當我們在修習一個法門的時候,我們要的不是外界給你什麼評判,而是內心的善根有沒有啟動。例如,我們在工作,你心不在焉,工作效率和質量無從談起。再舉例,你一天到晚口號喊個不停,卻沒有實際的行動,那一切等於零。

讀書,就把心放在書上;戀愛,就把心放在對方的感受上;做事業,就把心放在事業的規划上。心都丟了,人生何來美妙?

我們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大自然,敬畏手頭上的工作,敬畏每一個人,不要去褻瀆,不要去破壞,不要去胡思亂想,天地人是互想聯繫,相輔相依的,只有明白這一層關係,我們才能靜心去感悟每天聽著鬧鐘或者鳥兒的鳴叫聲醒來,活著就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在建設中的東北第一地藏王菩薩道場:撫順承光講寺

今日

推薦

紫砂陶藝的發展與歷史/老許

進入學習時間

圖1、明末清初時大彬橄欖壺

紫砂陶土產於宜興市丁蜀鎮附近的山丘中,主要有紫泥、朱泥及本山綠泥三種。燒制過程中,表面不施釉,天然的陶土色彩是它的主要特色。這種陶土可以製成陶壺、陶瓶、陶盆以及雕塑等等工藝品,其中最為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紫砂壺了。

宜興紫砂陶器的製作歷史是相當久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它不僅具有良好的實用性,而且在歷史發展中由於文人墨客的參與,使其獨特的藝術性,更加蘊含著文化的氣息與魅力。

追本溯源,相傳宜興的紫砂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世人稱之為陶朱公。至明代中葉,紫砂茶壺開始盛行,出現了供春、時大彬等一批名家高手。並代代相傳,薪火不斷,近現代又經過了老一輩名家的艱苦努力,紫砂壺又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品。從清代以來,湧現出如陳鳴遠、邵大亨、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一些大師級人物。紫砂壺造型多變,品種繁多,兼具實用性及藝術性雙重,是人們非常理想的飲茶器具,它在中國的草創期正德年代以前,是以瓦罐、缸器為主,以物用為主。宋代則有類似茶壺樣式的水壺,以加釉器最為多。

初創期:始於十六世紀末年正德年間,約五百年歷史。金沙僧的作品既無枚章,因此實在已難能考證器物。

第一期筋紋期:以筋紋型作為第一期,從實物上看供春之六瓣圓囊壺亦列入筋紋器的話,此期的時間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至陳鳴遠的十八世紀初為階段。以整個第一期筋紋型來涵蓋整個明末清初,僅可以說筋紋是這個時期獨有的特色。

第二期自然型期:自然型的說法,應該是器物完全與自然界的花、果、樹、草、動物,絕對相象。陳鳴遠一生,可以說是自然型的代表,年代從十七世紀初至十八世紀中葉。

第三期幾何型期:幾何型的造型是根據球型、筒型、正方形、長方形及其他幾何造型而變化出來的,所有的造型在宜興來說都難能以一個時期為限,在我們所知的供春六角形宮燈,也是幾何形的造型,但通常以幾何型來通稱年代的話,則被視為以曼生的年代為準,即自十九世紀初至十九世紀中葉。

不可特定之型期:清初流放造型的特色有筋紋、自然、及圓潤的幾何型混合在一起,同時由於貼花的興盛,除小圓壺以外,多半都會混雜著貼花,自順治始至乾隆,前後大約有一百多年的時間。

圖2、清嘉慶年間琺琅彩龍鳳呈祥壺

小壺:椐[陽羨砂壺圖志]記載,李茂林始創小壺式,實為陽羨小壺之鼻祖。文震亨長物志說:時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半升而形制左潔者,取以注茶更為適用。就所知名代諸壺高度不超過10厘米,容水量皆不超過300cc,一般都是以240cc 居多。據測量李景康先生所遺的紫砂壺,稱其為小砂壺者,容水量在160cc以下, 稱中壺者約160cc以上至360cc以下, 大壺約360cc以上1000cc以下, 超過1000cc則稱之為巨壺了。

加釉加彩期:宜興紫砂壺加彩釉,雖有最早始於歐子明或陳仲美之說,然歐子明所作之器皆為罐缸之類,加釉加彩以此為始無可厚非,然而加彩壺則應始於清康熙,約有百年之事,因為明代尚無琺琅彩料提供造壺之用材料。

圖3、清道光年間郎岑造串頂壺

現在所見的砂壺器型以多種器型交融諸多,通常可分為:

方器:方器是由長短不等的直線所組成。如四方壺,僧帽壺等。其特點:輪廓分明、線條流暢、平穩莊重,其蓋任意調換方向,其線均於壺體對稱,與壺口吻合嚴密。

圓器:圓器主要有各種不同方向的曲線組成。其特點:圓、穩、勻、正。珠圓玉潤、比例協調、骨肉亭勻、敦龐周正。像掇球壺、仿鼓壺為圓器典型之作。也正如「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所說,千姿百態,變化無窮。

自然型:自然型又稱為"花貨"。是對自然界花、草、果等採用了"雕、鏤、捏"等技法進行仿製及裝飾,造型自然古樸,常見以松、竹、梅為題材諸多。筋紋形:筋紋器特點是將形體的府面作若干等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織於嚴密的結構之中。常見有瓜棱、花瓣等式樣。其作品特徵:上下對應、身蓋齊同、紋理清晰、深淺適度、形體和諧。如半菊壺、瓜棱壺等等。

成型工藝: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其造型採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製作的,這種成型工藝與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有所不同。這是宜興歷代藝人根據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結構和各式產品造型要求所創造的。清末時期有用模製或轤轆成型的工藝。不論圓、腰圓、四方、六面、側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隨意製作。同時還為造型的平面變化提供條件,這就形成紫砂結構嚴謹、口蓋緊密、線條清晰等工藝特點。壺蓋的製作最能顯示出其工藝技術水平。圓形壺蓋能通轉而不滯,准合無間隙搖晃,倒茶也沒有落帽憂;六方壺蓋,無論從任何角度蓋上,均能吻合得天衣無縫。所有這些獨特的高難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產品無法比擬的。

圖4、清道光年間留佩造提梁壺

製作砂壺的成型工藝,在各個時期都有所不同。這些工藝範圍還包括了燒窯的方法、燒成氣氛、窯爐結構、燃料等諸多方面。這些外在的因素都會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時代痕迹,因而也就成為我們今天斷代認識的憑據之一。明代創始期的壺是以捏製為主,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到了晚明的時候,時大彬創造了木模製壺方法,壺內壁不見指紋,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觸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了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蓋與鈕的相接觸有時也會這樣處理。由於明代不單獨燒壺,反將壺放在同窯的缸中套燒,所以經常有缸瓮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壺的內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況下,由於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所以其胎質較為疏鬆。

圖5、清乾隆年間大圓供壺

清代的紫砂壺一般採用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比較均勻,製作也比較精細,其壺底多有放射狀痕迹。另外也有制壺大家仍堅持以手捏製為主,如陳鳴遠、楊彭年等人,他們所製作的壺已達到爐火燉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塵莫及的。清早期的壺嘴為單孔,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製或轤轆成型的工藝。著名紫砂學家顧景舟先生在談到紫砂鑒定時曾講過「成型手法是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因為每個制壺家作壺嘴及壺把的方法不同,都有個人的風格。到了近現代則採用注漿成型,壺身略加修飾就極為光潤,而此時期的砂制細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極其規整,當然手感也極好。陶瓷藝術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

圖6、近代顧景舟造牛蓋羊桶壺

圖7、近代朱可心造梅樁報春壺

圖8、現代顧治培造促知壺

圖9、現代王氏第三代傳人王惠中造朱泥裙風壺

老許說壺 :2018.6.6睡前。

附圖:為老許多年拙藏,此文應紫砂壺愛好者、藏友、玩友所撰寫,共勉之!

日暮獨品/老許

日暮起風沙,林中蟬喳喳。

是誰說佛法,簡直墜天花。

拙筆思緒亂,毫盞試老茶。

愁事來入定,頓感生蓮花。

2018.6.6宅中獨品

鑒賞可約

老許浸淫收藏二十餘年,所過手紫砂精品及古玩藏品無數,其收藏之豐富,為盛京藏家第一人,且老許有雅量,願與藏友交流共賞。

如有藏友頗具雅興,欲與老許共同飲茶品鑒藏品,請於後台留言,並留下姓名和聯繫方式,便於聯絡並安排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評瀋陽 的精彩文章:

TAG:v評瀋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