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想不到的「中年危機」:爸媽,我恨你們

你想不到的「中年危機」:爸媽,我恨你們

高考結束,又到了一年一度「親子關係」緊張的開始階段,面對自己的孩子要遠行,父母們都開始做著「萬全」的準備。我這幾天就接到一個母親的電話,他說自己的兒子8月就要到美國讀大學,她特別開心,於是聯繫了美國的老友讓她在那邊多多照顧兒子,結果兒子因為這件事跟她大吵了一架。

她在電話里跟我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他知不知道為了送他出國,我和他爸費了多少錢,這次要拜託朋友,搭錢搭人情,結果他還不領情。」

我也是母親,理解她作為母親的心情,但是,這並不代表,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就可以把做錯的事一筆勾銷。

缺乏邊界感,讓很多中國家庭成了衝突的戰場。

龍應台曾經在《親愛的安德烈》里寫道:

「我看著你點煙,翹起腿,抽煙,吐出一團青霧,恨不得把煙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可是我在心裡對自己說,「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這個人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

你在等我感恩,我在等你道歉

年初的時候,高考狀元北大學士留美碩士,王猛給父母寫下萬言書,拉黑父母10年,在他看來,走出校門之後的不順,追本溯源,都是小的時候經歷的「傷痛」所留下的,這份傷痛,要歸結於父母。

而在他父母看來,人生一半的時間,都在外面,怎麼能歸咎到父母身上?

王猛學習好,內向,在父母眼裡,是他們的人生驕傲,所以他們在外人面前開心地傳授教育經驗,他們保護王猛而不受外界的傷害,中學幾年,每逢大風大雨,父母必然拿著雨傘、雨靴在外等候,王猛求學遠行,不論是北京還是美國,父母都傾盡能力,找到可以託付的親戚朋友,以照顧兒子,愛子之心,可見一斑。

可是在兒子眼裡,他們的關心成了另一幅模樣:不想讓他去參加奧數,結果資料被損壞,父母說的是,「這下子你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了吧?」不管是去美國還是去北京,都找了熟人控制他,而在他用4000多字去解釋他不願意和那個人交往的時候,父母的回復居然是:你要學著和有問題的人接觸。

也許,在很多成年人的眼中,這位父親做的事不可厚非,只是在能保護兒子的時候盡量保護,不能保護的時候,告訴他這個世界多不友好。

但是在兒子眼裡,則成了:在家的時候你們要控制我,在外面你們依然不尊重我的選擇。

於是,每一次關心都成了傷害,每一次接觸都讓傷害繼續。

家庭關係問題,並不僅僅是所謂的「缺失的父母」

在多方的採訪之中,我們並沒有發現家庭關係的缺失問題,取而代之的,在王猛的家庭里,存在著另一個中國家庭的普遍問題:缺乏邊界感。

中國傳統社會就是一個重連接,重親情,而缺乏邊界感的社會。這就好像是我們的院門,在農村長大的人,習慣了敞開院門,鄰里都可以隨意進入,而在城市長大的人就會對這種現象覺得很難接受。

如果僅僅是物理空間上的邊界感,還很好解決,但是心理上的邊界感,就需要很長時間去建設。

王猛眼中,父母對於他的控制,就是對於邊界感的缺失與建立的困惑和痛苦。

十幾歲的王猛,面對下雨,本來可以自己解決——跑回家或者想辦法回家,但是他的父母卻在這其中包辦了——善良的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當王猛成年,離開家鄉獨自求學,他的自我意識開始強化,但是他的父母仍然把王猛的生活看成是自己應該是「幫忙」,甚至「協助」、「代為處理」的事,在這種環境之下,衝突顯現,王猛開始痛苦無比。

而善良的父母卻絲毫沒有察覺。

母愛,應當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我曾見過很多「以愛為名」的親情撕扯,有因為女兒遲遲不肯結婚的逼婚大戰,也有因為不認可兒女的伴侶而軟磨硬泡。

所有難聽的話,都從這個最愛你的人嘴裡一一吐出,我問過一個經歷過這種狀況的女孩,她什麼感覺,她說:「從那一刻起,我覺得我的所有事都和我眼前的這兩個人毫無關係。」

曾經在一個美劇里看過這樣的情節。

已經成年的女兒喜歡上了一個大叔,母親既不喜歡這個男人又不看好這段戀情。當女兒和母親討論時,母親坦誠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是女兒堅持。

於是,在女兒要走的時候,母親雖然滿眼的焦慮,但是還是擁抱了女兒,祝福她幸福,並且告訴她:記住,家裡的大門永遠對你敞開,我和你爸爸永遠愛你。

家庭關係,可以給一個人的是接受、養育、教育、最終獨立。

而對於父母和子女來說,則是你年幼時,我教你如何獨立;你長大後,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放手。

——End——

每個人的愛情,都應該好好修鍊

把你的故事告訴我

讓我來陪你

讓你的愛,化繭成蝶

周小鵬:想要成長,先學會喜歡自己
有效溝通第一步,學會傾聽

TAG:周小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