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環保新操作:原料來自大氣的零碳排放汽油,絕對值得擁有

環保新操作:原料來自大氣的零碳排放汽油,絕對值得擁有

這瓶燃料由氫氣和空氣中提取的二氧化碳製成,研發者希望它能幫助人們減輕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

供圖:CARBON ENGINEERING

撰文:STEPHEN LEAHY

試想,你駕車駛入加油站,發現裡面不再只有常規油品可供選擇,還多了一種零碳排放汽油,你會怎麼做?

加拿大公司「碳工程」(Carbon Engineering)已能製作液態燃料,其步驟是先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再加入從電解水中得到的氫氣進行混合。該工程攻破了兩項技術大關:用經濟可行的方式從大氣中提取碳以對抗氣候變化;以較低成本的工藝製取汽油、柴油或航空燃料,且過程中不額外增加碳排放。

「這項技術還不足以從氣候變化的影響中拯救地球,但它確實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大步。」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碳工程公司的創始人David Keith這樣說道。據他介紹,這是一個投資近2億元人民幣、持續長達八年之久的龐大項目,雖然在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以及製備燃料的過程中並沒有重大的科技突破,但精益求精的細節把握卻使得最終呈現的結果令人欣喜。

然而想要讓研發工作真正步入正軌,就意味著將每噸二氧化碳的提取成本降至100美元以下。此類針對設計與工程成本的實驗性項目始於2015年,基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斯闊米什展開,相關成果經過同行評議後發表在能源期刊《Joule》中。該公司利用現存的工業工藝進行了放大試驗和降本處理。

「我們的工廠每年能提取100萬噸二氧化碳,其成本和工程事項在論文中均有描述。」Keith說道。

為什麼要除碳?

以前,除碳(從空氣中直接提取二氧化碳)的最低成本大約在每噸600美元左右。這顯然無法有效應付空氣中含量龐大的二氧化碳。每年,全球範圍內的石化燃料燃燒給大氣帶來了近400億噸二氧化碳。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介紹,全球升溫的幅度最大為2攝氏度,為了達到這一國際共識,「負碳排放」的呼聲越來越高,即通過某些手段從大氣中提取二氧化碳並永久封存。

然而,即使負碳排放的成本能控制在每噸100美元以內,我們也很難找到足夠的買家。這樣一來,正如碳工程公司的執行總裁Steve Oldham所言,該公司決心研製出經濟可行的碳平衡液體燃料。除了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該公司還通過電解水來製得氫氣。這一過程需要大量電力,位於斯闊米什的這家試驗性工廠正好可以利用可再生的水進行發電。最終呈現的合成燃料不僅可以直接用作汽油、柴油或航空燃料,還可以當作原料進一步合成。此外,因為燃燒後的碳排放量與製取時所用的等量,過程中沒有額外增加碳排放,因此稱得上是高效的碳平衡過程。

「雖然我們的單位成本比一桶石油的價格略高,但很多地區的碳排放價格已高達每噸200美元,所以我們的競爭力不言而喻。」Oldham在一次採訪中談道。

碳工程公司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建立了試驗性工廠,圖中的設備正從大氣中提取二氧化碳。

攝影:CARBON ENGINEERING

作為代價,某些造成二氧化碳污染的工廠必須支付碳排放費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碳排放價格是每噸約合172元人民幣。今年九月,加拿大還將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約合49元人民幣的碳排放售價,到2022年升至246元人民幣。目前,美國各州尚未對碳排放進行收費,但若新的投票獲得通過,華盛頓州將率先收取每噸96元人民幣的碳排放費用。另據2017年的一篇研究報道顯示,美國每年因氣候與空氣污染支付的成本至少為2.3萬億元人民幣。

「這個項目令人振奮,《Joule》期刊中的數據也很棒!」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負碳排放中心的Klaus Lackner說道,他曾於上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了從空氣中直接提取二氧化碳的理念。Lackner還在一次採訪中談道,碳工程公司的努力為我們證明了這種理念並非空談,完全可以做到經濟可行,而這也是該行業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下一步要做的是,進一步擴大工廠數量,放大產能,以滿足數十萬、上百萬桶碳平衡燃料的生存需求。不僅如此,成本也有望進一步降低,就像過去的太陽能與風能產業,隨著工廠規模的擴大,其成本會大幅降低。只要成本降了下來,就會吸引更多的國家政府投身於除碳產業。

「為了使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我們需要把除碳產業做到萬億水平的規模。這看起來規模巨大,但其實當今的航空業規模比這更龐大。」Lackner說道。

眼下,碳工程公司正在建立一座規模更大的工廠,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更低,未來有望每日生產200桶合成燃料。據Keith介紹,如果一切順利,新工廠將於2020年投產。目前,碳工程公司正在為他們的技術工藝申請相關許可與執照。

「我們認為這一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有望贏得全球市場。」Oldham總結道,「畢竟,我們所需要的僅僅是空氣、水和些許電力。」只需在運作前獲得生產許可就行了。

(譯者:清泉石上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這些老照片,背後隱藏著一個家族的傳奇故事
這城市原來是用「螺旋丸」打造的,而他則拍下了寶貴「證據」!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