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東坡生於眉山何地?「三蘇」籍貫到底在何方?

蘇東坡生於眉山何地?「三蘇」籍貫到底在何方?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

徐金慧 

00:00/04:22

文/劉永

(一組三蘇紀念館圖片)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這是婦孺皆知、毋庸置疑的事實。蘇東坡是眉山人的驕傲,「三蘇文化」是眉山著力打造的城市名片。

但是關於蘇東坡在眉山具體的出生地點,卻有多種說法:

最普遍的說法是蘇東坡出生在眉山城裡的紗縠行,即從元朝就已經開始建立,歷代都在修繕的三蘇祠;

第二種說法是蘇東坡出生在眉山紗線街;

第三種說法是「三蘇」都出生在距眉山城西七十里的撥股祠,那裡「形如飛鳳,秀氣獨鍾」,民國年間的《眉山縣誌》認為「三蘇」都出生於撥股祠,後來才遷到眉山紗縠行。

蘇東坡究竟生於眉山何地?「三蘇」籍貫到底在何方?

按理說,蘇東坡在眉山具體的出生地無關緊要,不值一提。但由於事關蘇東坡的少年時代經歷,也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有人甚至認為他的少年時代直接決定了他後來跌宕起伏的人生。這就讓我們不能不認真面對,再次嚴肅地去探討這些疑問。

(一)耕讀傳家的眉山「搢紳」

其實,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的答案就在「三蘇」本身。

「三蘇」在各自的文章中都為自己打下了標記:眉山蘇洵、眉山蘇軾、眉山蘇轍。「三蘇」籍貫無可爭辯,就在眉山。

然而「三蘇」對自己出生於眉山的具體地址卻並沒有交代,而且布下了「煙霧彈」。例如,蘇東坡在《跋李伯時卜居圖》中云:「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雖為搢紳,奉養猶農夫」(見《東坡題跋》卷五)。蘇轍在其晚年所寫的《葺東齋》詩中也曾言:「我生山溪間,弱冠衡茅住。生來乏華屋,所至輒成趣。」。而且「三蘇」在很多詩文中都說自己「在鄉里」「鄉閭」「鄉間」,蘇轍在《自寫真贊》詩甚至說自己「心是道士,身是農夫」。種種記敘都在強調他們的農民身份,這似乎在表明他們都出生在眉山農村。

「三蘇」長期在外遊宦,他們在詩文中稱眉山為「鄉里」「鄉閭」「鄉間」,是很自然的事。而蘇東坡在題跋中說自己出生田家,重點卻在表明「搢紳」身份,說白了「搢紳」就是地主階層。

古人男子20歲稱弱冠,而蘇轍19歲就中了進士,他哪裡還住在什麼茅草房裡啊?可見這些都不過是自謙的說法。

蘇轍倒是在《堂成》詩中說得直白:「三世讀書,粗免躬耕」。「三蘇」是耕讀傳家的地主階層,他們住在眉山城裡,在鄉下有土地、房產,這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紅樓夢》中的賈家就是例子,賈家廣占良田,靠地租過著奢華的日子。大觀園裡有稻香村,那公子哥賈寶玉還偶爾展現點農民打扮以示清高。可見「漁樵耕讀」形象在古代文人看來是非常驕傲、時髦的事情,這與現代人輕視農村的理解截然不同。

(二)眉山城兒時的傳奇經歷

蘇軾、蘇轍自熙寧二年(1069)離開四川,以後就再也沒有回過故鄉。他們在很多回憶自己少年時代的詩文中,展現了他們在眉山城家中的生活情景,詩書傳家,其樂融融。兄弟二人一起讀書、遊玩,一起度過少年時代的美好時光。他們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永恆不滅的青春記憶。

留給後人最大疑問的還是蘇東坡在《記先夫人不發宿藏》一文中的記述:「昔吾先君夫人僦居於眉,為紗縠行。」

「僦居」就是租房。於是就此有人推理:既然是租房,眉城紗縠行肯定不是蘇家故居。其實,東坡先生這句話是在表述母親在眉州城內租賃房舍,做紗縠買賣這門生意。這又怎麼能證明蘇家在眉州城內沒有住房呢?

據司馬光為東坡母親所作的《程夫人墓志銘》載:「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應之女。……即罄(用盡)出服玩鬻(賣)之以治生,不數年遂為富家。府君由是得專志於學,卒成大儒。」

古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程夫人自力更生,幫助夫君成才,事迹令人感動。但說「蘇氏極貧」就有點誇張了。蘇家如果沒有財力,怎麼能夠資助無所事事的蘇洵,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四處遊歷,到二十七歲才發奮讀書,而且繼續去實現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夢想呢?

蘇東坡《記先夫人不發宿藏》故事的結局是「夫人之侄之問聞之,欲發焉。會吾遷居,之問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見瓮所在。」可見蘇東坡一家做生意發達後又遷居了,程夫人的侄兒程之問仍然繼續租借這座紗縠行房子做生意,還有意去發掘夫人不肯佔為己有的「寶藏」,結果卻一無所獲。

「三蘇」世代居住、生活在眉山城,他們都出生在眉山城也就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事情。在蘇東坡請求文學家曾鞏為自己的爺爺蘇序寫的墓志銘中,就記載了蘇序在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起義時,全力守衛眉山城的事件,期間蘇序還從容不迫地處理了自己父親的葬禮。

蘇轍在《龍川略志卷一》中說:「余幼居鄉閭,從子瞻讀書天慶觀。」

天慶觀是北宋著名道士張易簡所駐道觀,具體在眉山何處,已無記載。有人考證說天慶觀亦名天慶宮,位於丹棱縣北龍鵠山。

此地離眉山城八十餘里,蘇軾、蘇轍小小年紀就奔波到那麼遠去讀書似無可能。對此《東坡志林》也有記載:「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

很顯然,天慶觀就位於眉山城附近。而且同學陳太初就是眉山城街巷裡的孩子。陳太初也是北宋著名道士,晚年的蘇東坡相信自己的這位同學已經羽化升天,成了神仙。他後悔自己沒有像同學陳太初那樣堅持修道,以至於到老還在飽受塵世煎熬。

(三)「撥股祠」引發的誤會

實際上,關於「三蘇」都出生於撥股祠,後來才遷居到眉山紗縠行的說法,是清代時期少數文人根據傳說得來的發明,之前這個說法沒人認可,更沒有文獻記載。

清代《眉州州志》記載:「三蘇父子皆生於撥股祠,後遷於紗縠行。」清人劉鴻典有記云:「眉城紗縠行有三蘇祠,舊相傳為三蘇故宅,而州西七十里有撥股祠,亦相傳為三蘇故宅。說者謂三蘇父子皆生於撥股祠,既乃遷於紗縠行,理合然也。……查元明以來,此地即有三蘇祠,而今所謂場者,嘉慶二十年(1815)始興,因三蘇祠故得名。至撥股之說,或雲撥一股族人,或雲撥一股祀產,姑存待考。」 (見民國十二年的《眉山縣誌》卷五)很顯然,清代州志和清人筆記都只是推測,不足為憑。

據說,這所謂蘇家的鄉間私第位於眉山城西七十里一個名叫撥股祠的地方。

撥股祠,亦稱撥股廟,位於今東坡區三蘇鄉三蘇場(光緒版《丹棱縣誌》卷二亦名為「東坡場」),距眉山縣城70多里,距丹棱縣城僅有10來里。

據地方傳言,蘇家最初定居於眉山之修文,後可能由於家族繁衍生息,其中一支便從家族田地中劃撥一股地方,遷徙定居到了今之三蘇場,這一支族人為紀念這一重大事故,故立祠名撥股以志紀念。

「元明以來,此地即有三蘇祠」,也有可能是「三蘇」後人為紀念他們的祖先而修建的。

但畢竟這傳說來自民間 ,有點草率。於是有人就到蘇東坡及其弟蘇轍的詩文以及宋人的筆記中去引證。他們在蘇東坡的詩作《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組詩五首中發現了石佛山,而且考證出這石佛山就在撥股祠附近。

據《眉山縣誌》(民國版卷一):「石佛山,治西,山半有石佛像。東坡寄子由詩:『卜田向何許,石佛山南路。』指此。」據此他們更加堅定了「三蘇」都出生於撥股祠的觀念。實際上「三蘇」根本就沒有在這石佛山下居住,這是錯誤理解這首東坡寄子由詩引來的大誤會。(關於蘇東坡《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組詩,筆者還有專文論述)。須知這是張冠李戴,此「石佛山」非彼「石佛山」也!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清代以來主張「三蘇」都出生於撥股祠的人們,還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史實:撥股祠所在的三蘇鄉從隋開皇十二年(592)丹棱建縣起,經唐、宋、元、明,到清代止,一千多年來,這三蘇鄉都屬於丹棱縣管轄。直到清康熙六年(1667),眉州知府趙蕙芽以「眉州地狹事繁難任徭役為詞」,才將丹棱原東館、蟠鰲二鎮(撥股祠所在的三蘇鄉在內)所轄地域劃歸眉州(今眉山市東坡區)管轄。

怪哉,考證來考證去,這「三蘇」根本就不是眉山人,成了丹棱縣人!

況且「三蘇」如果真的誕生在這個叫撥股祠的地方,他們絕對不可能刻意去隱瞞這個事實。

有人辯解說古人稱籍貫大都有舉州(郡)不舉縣的習慣。而事實是三蘇在大量的詩文中所寫並非如此。

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說蘇東坡「世家眉山」,蘇東坡在《亡妻王氏墓志銘》中說王弗為「眉之青神人」,《乳母任氏墓志銘》說任氏為「眉之眉山人」。同為眉山人,縣份籍貫分得很清楚。因此這種「舉州(郡)不舉縣」的說法不能成立。如此看來,所謂「三蘇」都出生於撥股祠,然後才遷到眉山紗縠行,這種錯誤言論可以休矣!

作者簡介:劉永,現供職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稅務部門,愛好文史,從事文同、蘇軾研究,有《文同評傳》等書籍出版。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吳用如果真心保主,梁山歷史可能會改寫
趙姨娘只打過一個人,這個人是誰?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