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青羊視角】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青羊視角】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原標題:【青羊視角】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五月初五 頌端午1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戰國時代開始,端午節至今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


先說「端午」這兩個字,「端」是開端、開始,「午」就是炎熱的夏天,午時是11:00-13:00之間,是一天里最盛熱的時候,端午則是一年之中最盛熱時候的開端,也就是盛夏的開端。



端午由來,眾說紛紜1


端午的典故




?? 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身殉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這之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大家都會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被楚王殺害,後來伍子胥奔向吳國,幫助吳國伐楚,五戰而入楚都城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他的兒子子夫差繼位,當時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來講和,夫差同意了。


伍子胥建議:應該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到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賜給伍子胥寶劍讓他自刎。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之後便自刎而死,夫差聽說伍子胥的話之後大怒,下令將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因此,也有人說端午是紀念曹娥的「孝節」。


端午習俗 1


bao zong zi


包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現在的孩子對端午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吃粽子了,

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紮成一個個三角形,根據內瓤給粽子命名,有沾著白糖吃的甜粽也有餡料豐富的鹹肉粽。



sai long zhou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ji wu cai sheng

系五彩繩



端午節早上,孩子們一覺醒來,手腕、腳踝上已繫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繫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再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沖走,災病也就隨著被帶走了。


關於五色線,各個地方的風俗大同小異,有的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pei dai xiang nang


佩戴香囊



舊時端午節母親會給孩子縫製香囊,用以護佑弱小的生命。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或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或用碎布縫成的,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香囊內所裝物各有不同,包括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以及各種中草藥、香料等。


香包的形狀、圖案很有講究,與年齡、性別都有關係,一般適合小孩子的香包圖案是各種動物,比如老虎、兔子、鳳凰、雞、小狗等。


e tou hua wang

額頭畫王



舊時端午節有用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相傳可以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上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百獸之王的威風辟邪。


lan tang mu yu


蘭湯沐浴



古時候,人們在端午這天有沐蘭湯的習慣,用菊科的佩蘭煎水沐浴,可治皮膚病、驅除邪氣,也可選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或是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效果也一樣。


端午節的午時,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這時的水本身就帶有除穢的意思,如果再加一點雄黃泡澡,可以對皮膚及健康有良好的幫助。


所以說,在端午節的時候在午時泡澡,既有益於皮膚,還有辟邪改運的效果。


cai zhai bing xuan gua ai ye

採摘並懸掛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艾草性溫、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所以在端午節的早晨,人們都要到野外去採摘艾蒿。並在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防瘟避災。


據說,懸掛在門口能夠起到防護家宅安寧的作用。懸掛在門上和床頭,具有避邪作用。


端午詩詞 1



端 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


不能洗得直臣冤。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浣溪沙?端午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羊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青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