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唯有堅守師德,方得教育質量

唯有堅守師德,方得教育質量

作者簡介: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督導專家、廣東省督學,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家組成員、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培訓專家委員會成員、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教師教育、教育經濟與財政、教育產業資本化、校長領導力與學校發展、基礎教育、比較教育(中美教育比較)。參著《2001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簡明教育經濟學教程》《教育財政學研究》《流動兒童子女義務教育及財政問題研究》等。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提出了10項教育工作重點,其中,「加強師資隊伍和師德師風建設」雖然僅有寥寥幾個字,卻是事關「有質量的教育」這一發展目標是否能夠達成的關鍵,甚至可以說,「師德師風」就是目標達成的基礎和根本保障。

提升教育質量也許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影響因素則是在教育實踐中能否遵循教育規律,沒有規律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質量,或者說,不循規律而達致的所謂的教育質量都是偽質量,如嚴格軍事化訓練下以犧牲個性發展為代價的高分數、以犧牲興趣和思維發展為代價的知識填充式的所謂高效課堂等,都是偽質量。從理論上說,遵循教育規律應該是基本常識,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做到的,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比比皆是。比如,明明知道簡單灌輸和題海戰術會讓學生在單調的輸入、記憶和重複訓練中失去學習的興趣,也遠遠達不到我們所應該追求的深度學習的目標,但為了能夠「快速」「高效」地獲取表面光鮮靚麗的統計數字意義上所謂的質量,一代又一代的教師都在重複著這種簡單但卻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從過去的粉筆加黑板到現在的「iPad」加「白板」,教學媒介雖然升級換代了,但是教學理念和方式卻並沒有升級換代,所以,學生的學習負擔減了30年都沒有減下來,甚至愈演愈烈。再如,明明知道研學旅行是一種讓學生走出學校圍牆、深入社會生活、促進學生全面成長非常有價值的教育方式,是彌補長期以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行路」缺失的好契機,但是卻因為擔心安全問題、耗時費力問題,絕大多數學校都猶猶豫豫、欲做還休。上述現象有的是「不該為而為之」,有的是「該為而不為之」,表面看起來似乎不同,而本質卻並無區別,均是與教育規律不相容的行為。

問題的關鍵在於,作為教育者,為何不能把遵循教育規律作為自己基本的教育準則並踐行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呢?在筆者看來,出現這些現象,既不是因為缺乏對教育規律的認識,也不是因為缺乏踐行教育規律的能力,而是與內心是否有堅守師德的信念有關。

關於師德有很多描述性的說法,比如,師德就是愛、就是責任,就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就是「甘為春蠶吐絲盡,願化紅燭照人寰」的犧牲精神,等等。這些自然都是教師所應該追求的師德境界,然而在筆者看來,師德最基本的含義應該是「敬畏」,是對教育規律的敬畏,這才是師德的基本原點。所謂師德,是教師職業所應遵循的道德。師德蘊含著教師職業的「道」與「德」兩個基本要素。教育的「道」即教育的規律,教育中「正確而該做的事」;所謂「德」,即「做了該做的事」,相反,「沒做該做的事」便是「失德」或「無德」。由此可知,從最樸實的意義上來說,所謂「堅守師德」便應該由兩個方面的內涵構成:其一,一定不做不該做的事;其二,一定要做該做的事。

通常情況下,當談起師德問題時,最容易引人關注的方面是「是否做了不該做的事」,絕大多數人也都會把「不做不該做的事」作為師德的基本底線,認為只要自己沒有做「不該做的事」就算是守住了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底線。換言之,「做了不該做的事」會比較清晰地被斷定為「失德」或「有師德問題」,社會上凡列舉教師「失德」問題也總是用各種「做了不該做的事」的案例來警示,而「失德」的另外一個方面——「沒做該做的事」卻在不經意中被忽視掉。原因在於「沒做該做的事」是隱蔽而非顯性的,不容易被覺察;同時「沒做該做的事」的後果也並不一定當下馬上顯現,即便會有比較嚴重的後果,也往往在很長時間以後才會顯現出來。如紅黃藍幼兒園教師虐童是「做了不該做的事」,其後果馬上顯現出來並引起社會的關注,但同時,幾乎隨時發生在每一間課室里的「沒做該做的事」的現象卻不被人所關注。比如,明明知道採用多種探索和嘗試的方法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質疑精神、提升深度學習質量,但是因為這些方法耗時費力並且還可能會有短時間內不見效果的風險,於是就放棄這些方法,繼續採取單一但卻「簡單有效」的方法,以犧牲學生思維發展的長遠利益來換取學生分數成績的短期績效;明明知道要達致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讓學生走出校園圍牆,走向多向度的社會去體驗,但是因為擔心有多重安全隱患可能會危及自身的業績評判,所以寧願讓學生在「圈養」中失去生命的活力以自保平安。儘管這些「該做而沒做的事」對學生髮展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係到我們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由於這些能力即便缺失也不一定在當下就顯現出不良後果,至於它對學生後續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極影響有多大,更是當下不能看出的教育實踐中常見的「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心態,讓絕大多數人難以超越只顧眼前的功利性特徵,所以也就難免或有意或無意忽視、不做那些「該做的事」。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質量絕不只是眼下的光鮮數據,而是指向未來的品質。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質量,必然要遵循教育規律,超越眼前利益、追求長遠發展。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有內心堅定的師德信念——「做該做的事」!(作者:王紅)

《北京教育》雜誌普教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育幼兒不求立即見效
教育機器人:智慧學習環境的關鍵點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