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活動讓動物擁抱黑夜 或威脅一些動物種群生存

人類活動讓動物擁抱黑夜 或威脅一些動物種群生存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包括狩獵和徒步旅行在內的人類活動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動物在夜間變得更加活躍,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它們才不太可能碰到人類。這種轉變的後果尚不清楚,但科學家懷疑,這可能會威脅到一些動物種群的生存。

研究人員分析了76項已經發表的研究結果,後者對62種哺乳動物的活動進行了監測,其中包括一些在6個大陸主要於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研究人員比較了每個物種在不同時期或者在人類活動頻繁地區的夜間活動,例如狩獵季節或充斥著交通道路的區域。這些動物的夜間活動通常是在一段時間內,或者在人類活動干擾較低的地區。

6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平均大多數哺乳動物在夜間活動的活躍程度要高出20%,以應對更高水平的人類活動干擾。分析發現,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後,這些野生哺乳動物的夜行性平均增強到先前的1.36倍。

分析結果表明,這一結論適用於該研究涉及的所有體重在1公斤以上的野生哺乳動物,包括老虎、土狼、野豬、羚羊和鹿等。不論這些動物生活在哪個大洲、棲息地類型如何、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它們的夜行性都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像土狼這樣的動物——通常在白天和晚上均勻地分配它們的活動時間——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克魯斯山附近徒步旅行區的活動幾乎有70%是在晚上進行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野生生物生態學家Kaitlyn Gaynor說,有些情況則更極端。例如,在辛巴威的萬基國家公園(一個自然保護區和狩獵公園)里,之前主要在白天進行活動的黑貂羚羊,如今大約一半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

德國法蘭克福市Senckenberg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廣泛生態模式的Marlee Tucker指出,儘管之前有孤立的研究觀察人類活動對動物的影響,但這是第一次用大規模的調查量化了哺乳動物如何及時改變它們的活動模式。她補充說,下一步是了解這種轉變對動物繁殖和覓食的影響結果。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環境保護科學家Chris Darimont說,這一發現證實了之前的假設,即動物傾向於避開人類,可能是因為它們認為這是一種威脅。但他補充說,這項研究也產生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結果。其中之一是,對哺乳動物來說,包括徒步旅行和農業活動在內的非致命行為,會引起像狩獵等致命行為一樣的反應。「不管我們是在公園裡野餐還是砍樹,我們周圍的野生動物都把我們當成其生存面臨的風險。」Darimont說。

研究顯示,不僅狩獵、農業生產、道路和住宅建設會把動物驅趕到黑夜中,爬山和山間騎行等貌似沒有直接威脅的活動,也會對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活習性產生干擾。

荷蘭奈梅亨市拉德保德大學環境保護生物學家Ana Benitez-Lopez表示,雖然更活躍的夜間活動可能有助於哺乳動物減少與人類的致命接觸,但也可能產生有害影響。她說,許多食肉動物都是通過視覺捕獵的,所以它們在白天最容易獲得成功,因為它們能看得很清楚。

如果動物不得不把它們的活動轉移到夜間,則其成功的幾率將大為降低。Benitez-Lopez說,當物種不能正常進食或交配時,它們的長期健康就會面臨不利影響。

研究人員說,動物習性經歷了數百萬年的進化適應,夜行性增強可能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生活習性與環境不適應、正常覓食行為受到干擾、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增加、生存競爭激烈等。

Gaynor指出,由於更多夜間活動生活方式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人們可能會將某些娛樂活動限制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類似的策略已經限制了一年中某些時段的活動,例如,紐約州阿迪朗達克山脈的一些攀岩路線在游隼的繁殖季節便被關閉了。Gaynor強調,重要的是人們要記住自己的活動是如何影響動物行為的。「雖然我們每天都沒有看到野生動物,並不意味著它們就不在那裡。」(趙熙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玻璃杯、陶瓷杯、塑料杯………原來最安全的是它
交通銀行商丘分行做好提醒服務 構築安全屏障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