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來五年,特種肥料該怎麼發展?

未來五年,特種肥料該怎麼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礎肥料生產國。近年來,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發展要求下,肥料行業傳統的發展路徑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生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要,增值肥料、生物刺激素、微生物肥料等特種肥料迎來了快速發展期,不論是登記數量、品種還是利用率,都有了新的突破。

儘管發展飛速,但目前,我國特種肥料的市場佔有率仍不足5%,肥料質量也一直受農民詬病。下一步,肥料產業該走向何方?特種肥料又該如何做好產品創新呢?請您跟隨記者,到2018CNCIC全球特種肥料大會上尋找答案。

功能全 增長快 前景廣 動力足

機遇

效率的提升是我國農業發展迫在眉睫的需求。「肥料行業的發展與農業發展的形勢是相適應的,目前國家要求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反映到肥料行業,就是對肥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節水處處長杜森認為,現在大多數農民和企業,都已經認識到了過量施肥的不良後果,土壤板結、環境污染,不僅農民對作物產量不滿意,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也不滿意。

事實上,不僅是我國,全世界都在尋找一種化肥減量增效的有效方案。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耕地與肥料管理處副處長徐晶瑩說:「全球化肥產業目前面臨著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利用率偏低等挑戰,我國也開始從種植業結構調整、糧經飼協調發展等方面入手,實施化肥零增長、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推廣水肥一體化等行動和措施,對科學施肥的方法和途徑進行探索。」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對土壤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肥的功能也不局限於提高作物養分那麼簡單,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環境、補充作物中微量元素為目的的特種肥料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年來,特種肥料發展空間大,處於快速上升期。據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20日,我國特種肥料登記企業數量達4320家,登記產品達15361個。其中,水溶肥料2017年產量達400萬噸,同比增長14%,企業數量達2988家,成為特種肥料中發展最好的門類。

目前水溶肥亞太市場佔據全球需求量的10%,而我國市場佔據亞太市場的50%。「特種肥料的發展與農業發展緊密相關,只有加快特種肥料的快速發展,才能保證農業生產沿著高產、優質的方向發展。」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主任沈兵認為,未來五年,特種肥料將是我國肥料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發展熱 市場亂 價格貴 需求慢

挑戰

更高的要求,就會有更高的挑戰。在我國肥料行業的關鍵轉型期,不少企業主動肩負起產品創新的重任,加大特種肥料產品的研發、推廣力度。「但從整體來看,我國特肥仍呈現出發展熱、市場亂、價格貴、需求慢的現狀。」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諮詢CEO黃音國說。

這首先受全球化肥市場大背景的影響。化肥行業不景氣,是近年來國內化肥生產商的最深體會。受產業結構單一、產能嚴重過剩、環保壓力上行的影響,工廠開工率較低,企業的生存都成為了問題。而與此同時,全球優質肥料產品和品牌進入中國,農民可以直接接觸到國外優質的肥料產品和低廉的價格,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選擇,國內產品沒有很大的競爭力。

在產品研發上,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首席科學家趙秉強認為,目前的肥料創新並沒有取得低成本、大產能的實質性突破。「當前特肥產品生產成本高,售價也高,企業和農民都有壓力。施用技術要求高,也會制約規模化發展。」此外,農民對特種肥料功能的期待,也超越了普通氮磷鉀肥滿足作物養分的作用,肥料、作物、土壤的綜合利用對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化肥行業追求的是養分的有效化,而現在追求的是有效養分的高效化。對化肥減量增效的要求,能夠倒逼技術水平的提高,推動化肥產業的綠色發展。」他說。

在農民的接受程度上,特種肥料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趨勢下,農民種植習慣的改變不會那麼迅速。在成本面前,他們不會考慮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黃音國說,以水溶肥為例,推廣和施用要依賴於水肥一體化技術和設備,而這套設備的成本,也是農民所要考慮到的問題。

就特種肥料本身來講,目前也存在著概念不清、質量參差、原料來源不明、配方單一等問題。「截至今年5月,僅水溶肥產品登記數量就超過了11000個,但對登記數量的過分追求是盲目的,現在水溶肥配方已經不再神秘,企業應該更多關注產品效果是否穩定、價格是否過高、產品賣點是否準確、原料來源是否安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說。

找賣點 重增效 搞配方 做服務

破局

與會專家對特種肥料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期望。「營養型肥料會有它一定的市場空間,而功能型肥料則要找準定位和賣點。」陳清認為,在特肥產品上,要突出高效化、便捷化的賣點,開發能夠以低成本來實現大規模生產的產品,以性價比打動農民。「現在企業可以對生物刺激素的功能進行深度挖掘,要做有針對性的功能,要對症下藥,而不是搞『十全大補』。」

在技術上,要注重各種類型的增效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認為,肥料互作增效的潛力非常大,通過各類增效載體,並在其中添加適量中微量元素,實現有機無機的配合,就能夠實現化肥產業的綠色發展和農業的減量增效。趙秉強也肯定了有機肥的作用,「把生物有機肥用好,也是肥料創新的一個解決思路。」他說。

「特種肥料也要配方施肥,以水溶肥為例,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實現配方的適時調整。」 智利礦業化工中國區銷售經理李升瑞認為,根據作物不同類型和生長階段,設計不同的水溶肥配方,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更好地幫助農民提高效率。

在特肥的應用推廣上,專家建議,要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加強田間的實驗和應用。「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來溜溜。好多農民都反映,種了30多年地了,沒聽說過什麼特肥。農民對新產品心存疑惑,就該有實實在在的對比結果,讓他們看到短期和長期效益。」此外,好的產品還需要相應的施肥方式和施肥工具。「我覺得科學施肥不僅要有IFA提出的4R,還要有另外2個R,就是正確的施肥方式和正確的施肥濃度,這就對特肥生產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說。

「肥料企業,特別是特肥企業,現在有一條好的發展路徑,就是做好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張福鎖提出,目前肥料的全產業鏈不僅是提供農化服務,而是政府、企業、科教和農民的一體化,是把農業需求、市場需求和工業需求結合起來,包括金融服務、培訓服務、諮詢服務等內容。「農資企業的角色,要從化肥供應商轉變為綜合服務商,要從產品經理轉變為作物經理,改變農民的思維模式。未來評價產品好壞的標準,將不再是產品,而是服務。」陳清說。

編輯:王岩

作者:王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民日報農資 的精彩文章:

TAG:農民日報農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