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玩成癮從今天起正式被國際衛生組織認定為精神疾病!

電玩成癮從今天起正式被國際衛生組織認定為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從今天(6月19號)開始,正式將「電玩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WHO在今年年初宣布,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

WHO表示,「電玩成癮」的癥狀包括:

無法控制地打電玩(頻率、強度、打電玩的長度都要納入考量)

越來越常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

即使有負面後果,也依然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

這份申明並指出,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但如果癥狀嚴重,確診前的觀察期也可以縮短。

最近網路上有一篇很熱門的遊戲設計者以同時身為遊戲設計者跟家長的身份,針對孩子沉迷於電動遊戲的狀況,做了一個很詳細的分析。(https://moptt.tw/p/C_Chat.M.1528951936.A.8F8)

這邊哈佛媽媽幫大家整理了幾個重點參考一下:

1.禁止孩子玩遊戲是不現實的。如果只把遊戲當作洪水猛獸,不去了解,逃避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大。

2. 父母害怕遊戲某方面正如動物怕火。動物怕火是因為無知,對於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遊戲中,大部分的父母也是一無所知。因為無知,所以不能掌控,所以只有了解,才能解決問題。

3.遊戲常是孩子的社交工具之一。就像成年人用微信或www一樣,遊戲也是孩子跟同儕建立關係的一種方式。

4.不合理或太過強硬地剝奪孩子遊戲的權利,造成的傷害,可能比想像大得多。

5. 人都會遠離懲罰、接近獎賞。遊戲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遊戲中常會提供一些現實生活里不會得到的獎賞。

6.父母也可以在生活中用獎賞導引孩子。但獎賞必須來自於孩子的努力,讓孩子了解,想要得到獎賞,是必須經過努力,而且是有條件的。

7.當你見識越多,會對越低級的刺激不感興趣。遊戲也一樣,讓孩子的生活越豐富、越有趣,他自然會覺得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比遊戲更有趣。

8.陪伴孩子並替孩子選擇合適的遊戲。其實有些設計良好的遊戲,提供的學習機會並不比書本少。

此外,根據一份針對家長性格於孩子遊戲成癮的關係調查發現:會規範孩子遊戲時間與遊戲類型的民主紀律型家長,孩子遊戲成癮的機率最低。權威管教型跟溺愛型的家長,孩子遊戲成癮的狀況機率高些。放任型,連孩子有沒有玩電玩、玩什麼電玩都不知道的家長,孩子遊戲成癮的機率最高。

陪伴孩子、了解孩子,溫柔而堅定的教養是成就孩子唯一的路。大家一起努力吧!(當然啦!如果父母本身就有電玩成癮的問題,那就很難要求孩子什麼了,趕緊一起找專家諮詢吧!)

【哈佛媽媽的育兒經】,我們下次見!

END

您好,我是小晞媽,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畢業。有寶寶後,從職場退下來,變成一個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全天待命的全職媽媽。從一個荷包蛋都不會煎的廚房殺手,晉陞為一日三餐,甚至包括麵包、餅乾、蛋糕都能拿出手的戰鬥力巨幅提升媽媽。

老公是陝西人,我是台灣人,我們的寶寶應該是兩岸一家親的最佳實證。2年多的育兒路上,我們都很努力。隻身在國外,長輩不在身邊,還有文化、育兒觀的差異,我們試圖找到最科學、最人性化的平衡點。

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被掩蓋的真相:佛陀真實預言
搶到小米8幸運兒的試用報告,看看他們如何吐槽?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