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北京迎來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北京迎來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北京迎來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6月17日是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播草蓋沙、平原百萬畝造林等工程的不斷推進,全市五大風沙危害區已經得到徹底治理,沙化土地全部被綠蔭覆蓋,首都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正逐步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北京迎來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五大風沙危害區徹底治理

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防沙治沙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北京市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慶康莊地區和昌平南口地區等「五大」區域,總面積247.5萬畝,治理前景觀環境差,風沙活動頻繁,當地百姓總結為「無風一片沙,有風地搬家,每當風沙起,處處毀莊稼。」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市通過開展「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農田林網、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等工程,大規模防沙治沙,成效明顯。進入新世紀,根據生態建設需要,又陸續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播草蓋沙、平原百萬畝造林等生態工程,為治理風沙危害,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據市園林綠化局統計,自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00年啟動以來,全市在門頭溝、懷柔、密雲等區已累計完成造林營林812萬畝,構建了首都北部抵禦風沙的第一道防線。工程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2%,林木綠化率達到72.8%,分別比2000年增加12.2和15.4個百分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工程開展的7個區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從2012年開始的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在五大風沙危害區加大生態修復力度,治理廢棄砂石坑、卵石灘地25.3萬畝,營造防風固沙、景觀遊憩的多功能森林,使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徹底的治理。

在多年播草蓋沙的基礎上,2017年實施永定河下游郊野段河道播草治沙項目,在總長22公里永定河下游郊野段河道內實施播草8389畝,種植沙地柏、馬鞭草等2萬株,使永定河下游郊野段河道裸露沙地實現全面覆蓋,有效地防止了本地揚沙,並提升了區域景觀效果。

據北京觀象台沙塵資料統計分析:上世紀50年代北京市沙塵最嚴重,春季沙塵日數平均多達26天;60年代至80年代,沙塵日數有所下降,在10至20天之間波動;90年代以後至本世紀初,沙塵日數明顯下降,在5至7天左右;2010年以後平均沙塵日數在3天左右,風沙漸離北京城。

荒山綠了 農民富了

北京迎來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防沙治沙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鞏固防沙治沙工程成果,要堅持治沙與治窮相結合,不僅要讓沙地變綠,還要讓當地百姓在參與生態建設中受益。而這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正在門頭溝區和全市生動上演。僅以門頭溝區為例,自2000年至2017年底,該區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130.1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25.1%增加到45.73%,提高20.63個百分點。荒山變綠之後不僅抗風蝕沙化能力和景觀效果明顯增強,其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保持水土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提高。經統計,項目區造林地共累積固定肥力約2319.2萬噸,造林地植被年直接固碳量為5351.7噸,直接涵養水源累積1.6億噸,山區的生態屏障基本形成。依託京津風沙源工程,全區栽植經濟樹種21456畝,使全區果樹資源面積達6.8萬畝,建成觀光採摘果園100餘個。據統計,果農人均年收入達到4.2萬元,蜂農人均年收入達到3.5萬元,同比2013年約增長25%。同時通過生態林管護實現綠崗就業的有5662人,人均月收入達到638元,並保持每三年提高10%的穩定增長機制,山區農民不但告別了黃色的風沙,還端起了綠色的生態飯碗。

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

據了解,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2018年項目已經開始實施,其中林業項目包括困難立地造林2.4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預計2019年6月底前完工。

與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更注重打好生態「補丁」,提升森林質量,因地制宜種植油松、側柏、落葉松、元寶楓、山桃、山杏等鄉土樹種,同時,加大櫟類、桑樹等景觀和食源樹種種植的比例,以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天王星」-9遠非「陸戰之王」
孩子視力下降應去醫院就診 切勿盲目在眼鏡店配眼鏡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