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馳騁中國北方十世紀的匈奴人如今在哪裡?

馳騁中國北方十世紀的匈奴人如今在哪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統萬城,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遺址。隨著它在沉睡千年之後浮出沙海,中國文物部門已經開始對這一遺址進行恢復性修繕工作。站在這個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撫如石頭一般堅固的城牆,人們不禁會問:這沙漫牆頭的古城難道就是匈奴的遺響,在中國北方馳騁了近十個世紀又消失了十多個世紀的匈奴哪裡去了?

馳騁中國北方十世紀的匈奴人如今在哪裡?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歷史上一度十分強盛的匈奴,在中國北方、中亞乃至歐洲各地不斷地進行征戰、遷居、再征戰、再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紀後基本消失,漸漸同化到其他民族肌體之中,或者說其所經地區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帶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併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複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影響了世界歷史。

馳騁中國北方十世紀的匈奴人如今在哪裡?

著名民族史專家、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偉洲教授說:「歷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隸制帝國之時,中原則建立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制帝國。隨著兩大政治、經濟集團以及匈奴跟其他游牧民族間關係的發展,匈奴與中原王朝或戰或和了三四百年。終在內外交困等諸多因素之下,許多匈奴人或南遷,或西遷(近則中亞遠至歐洲),或滯留草原,通過婚姻、吞併、臣服、遷居等形式最後漸漸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為匈奴後裔之一的統萬城建造人———赫連勃勃,其部名鐵弗匈奴,就是匈奴人與鮮卑族通婚的後代。」

馳騁中國北方十世紀的匈奴人如今在哪裡?

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干說:「公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馳騁中國北方十世紀的匈奴人如今在哪裡?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公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

馳騁中國北方十世紀的匈奴人如今在哪裡?

秦漢史學會副秘書長、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張銘洽認為,雖然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在主要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馳騁中國北方十世紀的匈奴人如今在哪裡?

民歌是民族的心聲,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興替的歷史和心靈的天窗。史載匈奴民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在漢代大將霍去病率大軍擊敗匈奴後,匈奴對失去陰山的無限懷戀。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題、情節和結構至今遺留在蒙古民族豐富的民歌曲式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