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30億方長江水!這樣「逆流」到山東

30億方長江水!這樣「逆流」到山東

近日,南水北調進入山東的長江水,突破了3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自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以來,不僅幫山東人「解渴」,水質還挺好,持續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近日,大眾網記者專門來到南水北調東線的源頭揚州江都,探秘這長江之水是如何流進山東人的「水缸」。

30億方長江水!這樣「逆流」到山東

南水北調東線始於江蘇揚州,江水「逆流」滋潤山東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始於江蘇省揚州市的江都水利樞紐。這裡位於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尾閭芒稻河的交匯處,是一座氣勢磅礴、景緻宜人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30億方長江水!這樣「逆流」到山東

「乾坤得定,水利大興,領袖又指點江山,繪製南水北調宏圖,江蘇勇著先鞭。」走進水利樞紐,一座刻著「源頭」的紀念碑十分醒目。碑文書寫了南水北調工程的歷史功績,也見證著江蘇作為引水源頭的重大責任。

2013年11月15日,從揚州江都的「源頭」起,一條幹線總長1467千米的輸水線路,把滾滾長江水由北至南引至蘇北、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這一天,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南水北調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江水「逆流」。綿延數千里的東線線路中,海拔最高點在山東境內的東平湖。為了到達東平湖,長江水需要經過13個梯級泵站逐級提水,提升65米之後,才能從東平湖開始形成自流,向魯北地區和膠東半島供水。這13個梯級泵站,也構成了世上罕見的大型泵站數量最集中的現代化泵站群。

「缺水」一直困擾山東,引長江水幫12市「解渴」

南水北調工程自通水以來,調水量逐年遞增,工程效益日益顯現,本年度調入我省水量首次突破10億立方米,是歷年之最。截止到今年5月底,調入山東省總量突破了30億立方米,為山東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山東半島面積5.9萬平方米,是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也是我國極為缺水的地區之一。乾旱頻擾,使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十分緊張。資料顯示,2000年時,山東半島曾出現嚴重乾旱,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少了40%,農田乾旱面積3500萬畝,300萬農村人口、400萬城市人口出現飲水困難,被迫限量供水,經濟損失嚴重。

2001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修訂完成,東線工程通過江蘇省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從長江下游幹流提水,沿京杭大運河逐級翻水北送,向黃淮海平原東部、膠東地區和京津冀地區提供生產生活用水。2013年底,江都水利樞紐向山東半島輸出第一股江水,山東的缺水情況從此得以改善。

根據水利部批複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2017~2018年度水量調度計劃》和南水北調東線調水工作安排,從江都水利樞紐噴薄出的長江水,實現了向濟南、青島等山東省12個地市供水。

一江清水得來不易,多年治污得成果

借來長江水,水質的好與壞,直接關係到整個南水北調工程的成敗。「當時,有一半的錢都花在移民和治污上了。」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管理處副主任周燦華告訴大眾網記者,東線工程啟動之前面臨的治水任務極其艱巨,幾乎被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在國務院制定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後,為了落實該規劃,保證工程水質在通水之前達到規劃要求,江蘇省把治污問題作為重點,完善了調水水質的保障機制。由該省環保廳統籌負責境內南水北調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強水質保障的監督管理;該省交通廳做好運河航運保障和危化品禁運監督管理,該省住建廳抓好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運行監管,從體制上保障治污工作的有序展開。

同時,江蘇實施規划了一批深化治污項目,包括尾水資源化利用及導流工程、污水自理廠管網配套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網建設,同時對沿線治污重點行業進行升級改造,減少COD和氨氮排放量,以及設立水產品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集中區,對養殖區廢污水進行專項治理。

據介紹,當時的治污工程總投資59.2億元,主要建設內容為:結合實施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規劃,新建城市污水處理廠配套工程,建設揚州(江都)、淮安、宿遷、徐州等市截污導流工程;實施工業結構調整、工業污染源治理和流域綜合整治等102個項目。「就是這樣多年的努力,才換來今天的『一江清水北上』。」周燦華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