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越來越新潮的中國茶,了解一下! | 活動回顧

越來越新潮的中國茶,了解一下! | 活動回顧

原標題:越來越新潮的中國茶,了解一下! | 活動回顧


6月3日,知中君在上海OPEN MUJI舉行了《中國茶的基本》新書分享會,邀請到茶人胖蟬,與大家一起聊了聊茶,後續胖蟬攜中式茶席及日式抹茶具,給在場的讀者們做了以「水隨方圓器」為主題的茶器講解。


本文是知中與胖蟬對談環節的整理。從「傳統茶」到「新中式」,中國茶有哪些變化呢?


▼《中國茶的基本》新書分享會現場


知中:我們知道飲茶方式的變遷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唐代的煮茶、煎茶,宋代的點茶,明清的泡茶,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胖蟬:這個跟茶的品質及狀態有關。發展至今,茶的品質提升體現在很多方面。


早期像唐朝時,茶並不是一個單一飲品,而是加入了許多其它調味料,人們像煮湯一樣煮茶,因為那時候的茶(的狀態)作為單一飲品來說,並不適口,不太好喝。


到了宋朝,茶的品質有了提升之後,茶也就在歷史上第一次作為單一飲品來呈現了。中國茶從末茶到沖泡茶的轉變有歷史的必然性,也有歷史的偶然性。


▼《中國茶的基本》一書中,介紹了歷代飲茶法沿革



例如朱元璋禁止龍鳳團餅等歷史節點上,茶順時發生了轉變。但是在這個轉變之前,沖泡茶已經佔有一定市場份額,尤其在民間,這個歷史進程可以看做是必然,也可以看做偶然。


但從結論來說,比如宋茶,大家認為它就像現在的抹茶一樣,把茶蒸青、烘乾、碾碎,之後做成茶,但其實宋茶並不是這樣的,它還有一個比較龜毛的程序,就是需要過水。


大家知道蒸青茶是不需要過水的,過水之後會影響它水色,也就是茶的湯色,但是在宋代,茶需要過水、榨乾,同時再榨一遍茶汁,這個過程中大量茶的內含物質有損失。


很多現代人去追溯宋代飲茶方法,並把它當做一個歷史的高點,但從客觀上來講,它並不一定是一個歷史的高點。

知中:你覺得現在的品飲方式比起之前有什麼比較明顯的變化嗎?以我自己的觀察來說,現在不少茶空間參考咖啡的品飲方式,發明了手沖茶。


胖蟬:現在,從概念上來說,我們的茶從單一飲品又回到了複合飲品的狀態,這是剛才也提到的。


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奶蓋茶,就是比較複合的飲品和食品,另外,現在有很多新技術加入,比如用手沖咖啡的形式去呈現茶,或者以咖啡萃取的形式,還有很多人研究用機器的可能性,這些都是通過現代科學在重新認識茶。


茶本質上和其他所有飲料一樣,需要萃取。日常的沖泡,無論你說得有多麼玄,它其實都是一個萃取的過程,它是可以複製的。


如果你掌握了足夠的方法,包括對溫度的把握,對浸出時間的把握,對浸出率的把握,其實那些大茶人的沖泡方式,你也是可以複製的。


▼《中國茶的基本》分享會現場



知中:現在中國茶類沿用陳椽教授六大類的分類方法,以顏色命名,它的命名是與氧化發酵有關的,這個概念跟不研究茶的普通大眾很難解釋清楚,能請你來給今天來到活動現場的觀眾們簡明地解釋一下六大類茶嗎?


胖蟬:六大類是目前最主流的分類方式,我個人認為也是現在最清晰的一種分類方式。


因為中國確實太多茶了,各地都有自己不同茶樹的品種有和加工方式,如果各地的每個品種分作一支,或者以茶樹品種來進行分類的話,會非常亂,而且很多品種有極強的地域性。

▼《中國茶的基本》書中拉頁,介紹六大類名目下,各茶品種的產地、特徵




六大茶類簡單來說,它只是一種加工方法的差異,我用同一株茶樹上的葉子,可以加工成六大茶類的任何一種茶,這是一個基礎的概念。


打個比方,我們平常熟悉的普洱茶,是以雲南大葉種為原料,採用特殊工藝製作的。但是如果我用普洱茶的茶青去做其他的茶也是可以的。


例如我把它進行萎凋、烘乾的話,會得到月光白,而月光白是一種白茶。如果我把它按照綠茶的方式蒸青烘乾,或者曬青烘乾,出來的是綠茶。我要是走水、發酵、揉捻,那可能最後形成紅茶,滇紅工夫茶。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身邊的茶,但因為有普洱茶這個大光環罩在上面,所以大家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用這個茶青還可以做別的。


當然在六大茶類中,有一些大家平時可能很少接觸的茶,比如黃茶,黃茶製作工藝比較繁複,要在綠茶的基礎上再多一些步驟,而且平時大家知道得也少,能買到它的渠道也相對少一些。


在六大茶類中確實是有這樣此消彼長的態勢的,比如白茶近兩年的勢頭就非常迅猛,但是綠茶,因為時間很長,工藝並沒有出現一些決定性的變化,所以沒有太明顯的提升。


再說黑茶,黑茶的功效在國內、海外都有不少比較新的研究,證明黑茶對血脂、對消化等的影響,大家對黑茶的認識也慢慢在從健康、醫療輔助上轉化為日常的飲品。


▼《中國茶的基本》書中,專門介紹六大類的章節


▼該章節為每類茶選取一到兩個品種進行呈現,介紹其製作工藝、沖泡、品鑒等



知中:回到新中式的話題,過去像紅茶、黑茶加奶的飲法,可以看作是茶的新口味,那麼你覺得近年茶有什麼新的味覺偏好出現嗎?奶蓋茶、水果茶可能算是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的一種茶的口味嗎?


胖蟬:奶茶是一種有很長歷史的飲品了,我們現在相當於在對奶茶進行再發掘,因為現在的物料比較豐富,大家可以拿到的擱在茶里的原料也多一些了。


關於奶蓋茶為什麼會流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覺得,在辦公室放一個小茶台泡茶,是不是會有一種老氣的感覺?但同樣的茶,我把它作為原料再加上奶蓋,大家還會有這種老氣的感覺么?是不是覺得很新潮?


其實這個就是我個人認為奶蓋茶會流行的一個關鍵。很多人對茶的印象還停留在退休、瀕臨退休的人,或是國企里比較閑的職位,他們喝著茶,悠閑地看看報紙、摸摸貓。但這個形式現在在發生巨變,年輕人通過複合飲品的方式,會自己去買一些原料茶進行沖泡。這是反哺,我認為也是非常健康向上的進程。


知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國茶的基本的封面上面有一個這樣的杯子,當時還有人問,為什麼茶特集封面會有一個星巴克的杯子。其實它是現在很流行的奶蓋茶常用的杯子,另一個是傳統的蓋碗,因為我們覺得中國茶不僅僅是這樣的了(蓋碗這種傳統的品飲方式),考慮到喜茶等非常現象級的年輕人的消費偏好,我們最後用了這樣的兩種茶杯來呈現「中國茶」。


▼《中國茶的基本》封面概念,為傳統茶(蓋碗)與新中式(奶蓋茶為代表的年輕人的消費偏好)的對碰


知中:胖蟬在書中開篇就談了國茶的復興,裡面提到「拿來主義」,作為時常往返中日的茶人,你覺得有什麼是十分值得「拿來」幫助國茶進行復興的呢?


胖蟬:活動後面我也會講這方面,在此簡單提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統一的內在邏輯。日本茶有個相對單一的發展歷程,它們本身的差距就不大,所以在歷史進程中發展出的這一套方法,是非常完全的。


但中國茶過去各地割據,到現在剛開始融合,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有很多是衝突的,所以現在大家可以看到一個茶人相輕的狀態,大家彼此都不認可對方,這是一個非常不健康的局面。


茶作為一個飲品,共性大於衝突,以這點作為中心思想,相信未來茶人是有可能達成共識的,那麼日本在歷史上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他們的經驗對我們茶人、茶圈很有參考意義。


第二個是茶器,也就是我們今天活動的另一個主題。日本的茶器呈現出和中國茶器完全不同的風格,它的審美邏輯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可以看到,近兩年,日式和台式茶器幾乎橫行於道,為什麼這樣,後面會給大家詳細說一說。


▼分享會現場,嘉賓講解茶器




知中:胖蟬對中日兩國的茶都有研究,在你個人體會上,中日兩國的茶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我們微博評論有人說,日本有茶道,中國沒有,但其實潮州功夫茶,就是中國茶道比較代表性的一種。這個方面想請你聊聊。

胖蟬:這是很好的問題。


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說,之所以會把茶上升到道的程度,是因為茶道的大多數成分,都是茶以外的東西,包括對茶器的審美、對茶席的審美、背後的邏輯、修行、點茶動作儀軌、主客問答等。如果你要把這些清晰地剝離開看,它並不是和茶直接相關的。


但是反觀中國茶,許多茶人在談論茶以外的東西的時候,態度總是很不屑的,大家在談茶的時候都專註於茶本身:茶的製作如何、茶的呈現方式如何,這個呈現方式僅限於它的香氣、味道、外觀,而他們忽略了這以外的東西。


▼《中國茶的基本》中,介紹日本茶道儀軌及其由來



但你說這兩種比較一下,哪個好、哪個不好,其實也沒有定論。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國內這種專註於茶本身的研究的環境、氛圍,也是非常好的。


但可以看到現在的一個趨勢,我會把它叫流行趨勢,是更多借鑒日本的呈現方式,然後把我們的行茶、禮節完善起來。這樣有個好處,比如有些人不懂茶,他們對茶味的把握沒有那麼高,那麼茶藝大師去講這些(茶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這樣很難讓他們「入坑」。


但日本的茶有很多條條框框,把你框在裡面,在這裡你是可以穩定升級的,到了某個級別之後,你對茶的理解也會相應到一定水平,這是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循環。


▼《中國茶的基本》中,採訪了潮州工夫茶非遺傳承人陳再粦,並請他演示潮州工夫茶標準二十一式


知中:你也常往來兩國,能否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中國茶在日本,或者說在海外,它的存在狀態如何?比如在日本,大家對中國茶的印象是什麼?他們覺得最能代表中國茶的茶類是什麼?是綠茶,普洱茶,還是比如最近勢頭特別猛的白茶?


胖蟬: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紅茶出口國,但現在咱們的紅碎茶在國際上受到的打壓是很嚴重的,一些名優紅茶還可以,比如祁門紅茶,本身具有一定的接受度、一定的市場,但在紅茶市場中,不可否認我們在國際競爭中並不處於優勢。


剛才yuki提到的這些茶類,單在日本來看的話,我們可以採取排除法。首先是白茶,大家知道,白茶曾經是一個以出口為主的品類,但現在出口的價值反映在國內消費上後,大家對白茶又有了新的認識。


但是當時,白茶的出口國主要是歐洲、東南亞,日本並不是白茶出口的目的國,所以日本人對白茶的認識幾乎為零。


那麼黃茶呢,咱們國內對黃茶的認識姑且還不是很高,就更不能指望國外任何一個國家對黃茶有比較完全的認識。


中國是綠茶的大產地,日本的茶葉90%以上都是綠茶,甚至外界可能不少人認為日本的茶全部都是綠茶。在綠茶領域出現競爭關係的情況下,大家認為他們會對中國的綠茶進行進口嗎?不會。


同樣的,中國對日本的綠茶進口也是有壁壘的。紅茶,剛我們說過,就國際上的聲譽還有國際競爭力來說,還有印度、斯里蘭卡,包括像以英國為首的這種拼配紅茶。


再來是黑茶,剛也提到,人們對黑茶現在還處在它是健康飲品的認知上,還沒有滲透到日常飲用的級別。


最後就剩下烏龍茶了,烏龍茶在日本的市場佔有率是很高的,你在超市都可以看到三得利的大瓶的烏龍茶在賣。


烏龍茶這個概念很好,首先它有減脂的功效,日本人是一個非常注重自己身材發展的國家,甭管男女,所以跟他們出去吃完烤肉,他們大都會買一個烏龍茶。

另外,烏龍茶的對日出口是有特殊歷史緣由的。台灣以前是日本的殖民地,而台灣受福建茶文化影響很深,而且自己也發展出了一個比較成套體系的地區,日本在台灣殖民時期,對台灣的認識、及其資源的攫取,形成了現在日本對烏龍茶的一般認識。


東京有茶友會,他們是一個以台灣烏龍茶為品鑒對象的組織,向他們介紹大陸一些其他茶類的話,他們會有耳聞,但是不一定有很深入的了解,但他們對台灣烏龍茶十分了解。


▼《中國茶的基本》新書籤售




下一次《中國茶的基本》線下活動,


你希望我們在哪裡舉辦?


留言告訴我們吧!


說不定下一次就去到了你的城市哦!


期待能和更多讀者見面!

整理 | 陸沉@知中ZHICHINA


photo ? 上海OPEN MUJI


本文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C O N T A C T


如果在喝茶之前知道這些,將更能體會茶的滋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中 的精彩文章:

如果在喝茶之前知道這些,將更能體會茶的滋味!

TAG: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