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學閱讀的審美能力

文學閱讀的審美能力

《審美閱讀十五講》剖析的大多都是入選中小學、大學語文課本的文學作品。讀了這些文學大師的剖析,突然滋生一種感覺,學生時代的語文課本根本就沒學明白!!!其實吧也不一定白學了,或者說為後來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加深理解鋪墊了基礎。中小學期間按說是最幸福的時光,因為孩子們的任務就是享受教育。但現實卻是孩子們對教育並非有「享受之感」,更多是沉重的負擔。其中當然有教育體制中無法規避的一些問題,或者說有限的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個性化教學帶來的一些問題。更有家長們對教育理解的偏差,以及城鄉貧乏差距帶來的通過教育找份體面工作的功利之心。無論如此,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文字欣賞需要與作者相近或匹配的閱歷才能產生更多共鳴,這一點對中小學生是不公平的,孩子們沒有這些閱歷,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多依賴老師的解讀。中小學老師也不容易,他們需要把自己領悟的內容用孩子們能理解的話語表述出來。

一、文學的審美

這本書不僅有利於學懂課文,還能指導學生們寫作文,更有指導新手作家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指導如我這般喜歡文學的讀者具備閱讀的審美能力

美育主要是培養人內心的情感,文學與科學最起碼的區別就在這裡,文學一定是融入情感的,科學可以不帶有情感(不是指科學的正義)。文學的藝術價值更多是審美價值,不是實用價值。如詩歌的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一定要錯位的。物質的滿足淹沒了精神和情感,就會失去審美價值。就如《紅樓夢》恰恰是情人的心心相錯,讓相愛的人沒完沒了地相互折磨才使得作品更生動。大師談到情感的錯位幅度越大,就越是生動,就越有個性,就越有戲。美滿的相互傾慕的愛情並不形成故事,人物間的情感的錯位是小說的根本,錯位比情節更重要。再如《西遊記》中給豬八戒一個非常醜陋的豬頭,內心又給他一個男性不可磨滅的心理特徵。大師這裡談到的「錯位」不是對立,不是衝突的不可開交,而是有拉開距離的一面,又有互相重合的一面。才叫做錯位。

美的反面不是丑,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如沒有感情的漂亮女人,不能說丑,可以說冷。一個人冷漠了,從審美價值來說,就是丑。丑不必惡,小說或電影中的很多「丑角」,經常會被作者塑造的很可愛,很值得同情,毫無厭惡之感。惡不必丑,作品中甚至一些人物有惡毒的行為,但作者也會用其身世,閱歷的襯托把人物的邪惡之火給予理解的空間,所有的這些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而已。如《項鏈》的女主人公,她的表層人格面具是虛榮的,但她的心靈深處是正直的,她完全可以做個騙子不還項鏈,但她卻承受了10年的苦難。帶著這樣的胸襟去讀文學作品就很有意思了,書中談到老托爾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的話,俄羅斯的文學巨匠都喜歡叫托爾斯泰。老托爾斯泰說:「人身上有各種品性的根苗,不過有時這種品性流露出來,有時那種品性流露出來罷了,人往往變得不像他自己了,其實,他仍舊是原來那個人」,文學作品總能深度解讀人性,同一個人,其表層與深層可能會有很大反差。

二、意象、意脈、意境

文學是需要形式的(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等),不單純有內容決定形式。好的小說是一種非常感性的因果關係,由情感決定。大師說小說情節的功能,第一是打出常規,第二是暴露第二(深層)心態,第三是造成人物之間的情感錯誤。我想讀小說時可以用這三點進行評論,寫小說也就有了脈絡。魯迅《狂人日記》的各種吃人,《祝福》中祥林嫂之死的荒謬又無奈,《孔乙己》、《阿Q正傳》、《阿長與山海經》的「偉大的神力」,魯迅總能用嘲諷現實的筆鋒來描述一種可怖的觀念,一種習以為常的悲劇,一種透露生命既不寶貴,死亡也不悲哀的世道人心

詩的意象,意決定象。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意脈,意的脈絡,意脈是隱性的,意境是潛在的,直接抒發的豪情壯志不屬於意境。閱讀分析的目的就是理清貫穿全文的意脈。感覺意境是我們中國文化特有的,特別古代文學。當前的文學作品開始西化,直接表達情感的成分更多一些。還有一些詩帶有禪意的哲學,比如王維的《辛夷塢》,萬物皆自然,人的情志只有遵循大自然的時序,才是自然的、自由的。蘇軾的《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豪傑風流的豪放與名士風流和智者風流的婉約結合起來。詩歌中外物的感受可以是普遍的,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的規定。外物的感受越概括,想像空間越是廣闊,情感越是自由。

《再別康橋》,你怎麼理解?

《再別康橋》,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文,同時給教育界出事了一個難題,不知如何評論?!一方面這首詩邏輯的複雜,無論評論,也或者說還沒有能駕馭這首詩的評論家,書中談到最後的結論,決定讓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悟詩中的情致。其實這首詩我也從沒讀懂,去讀也只是一種「跟風」,或者詩本身的朗朗上口,但寓意很懵懂。徐志摩是名人,所以就推理其作品的優秀價值。徐志摩是一位富家子弟,很瀟洒,好像憂愁也非常瀟洒,瀟洒的讓常人很難做更清晰的解讀,惋惜詩人先逝才留下了這些不解。

但林徽因在《你是人間四月天》中有篇文章「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提到「我承認寫詩是慘淡經營,孤立在人中掙扎的勾搭」,還提到「雖然有些詩人因為他們的成績特別高厚曠闊,......使「詩人」兩字無形中掛著崇高的色彩。這樣使一般努力與用韻文表現或描畫人在自然萬物相交錯的情緒思想時,便被人的成見看作誇大狂的旗幟,需要同時代人的極冷酷的譏訕和不信任來撲滅它,以挽救人類尊嚴和健康」,可以看出徐志摩在自己的年代,很可能其作品也沒有被充分接納和認可?!林徽因還在這篇文章中還提到「我還記得你要印詩集子時我替你捏了一把汗,老實說,我替你在有文採的老前輩中間難為情過......」,但林徽因真摯地流露了對徐志摩寫詩的熱情、狂熱的敬佩

審丑

審丑,不一定是對象丑,而是情感非常冷,冷漠是最根本意義上的丑。表現強烈的感情、委婉的感情叫做審美,那麼表現冷漠、無情呢?就叫審丑。在醜惡面前無動於衷,丑之極致,不覺其丑,轉化為無情之丑,轉化為藝術的「丑」。聞一多先生的《死水》,據說是先生在北京看見過一個死水潭,回來後寫成了這首詩。這首詩審丑的典型,審丑在藝術上是審美的一個嶄新的階段。

死水

作者:聞一多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綉出幾瓣桃花;

在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麼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審智

散文,從審美到審智。蘇軾的赤壁賦,諸葛亮的出師表,都不僅僅是以情動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綱領和生命。詩是形而上的,散文是形而下的。詩歌中可以超越現實,虛擬。散文中是具體的生活。

美的超越性,超越感官,使美向善的理念提升。康德雖然把美與善當做不同的價值觀念,但他強調在更高的層次上,美與善可以達到統一,甚至最後歸結為「美是道德的象徵」,從這個意義上講,康德的審美價值論兼具「審善」和「審智」的雙重取向。審智散文如周國平老師《自我二重奏》,智性散文不同於純粹的智性抽象。它必須有感性,思想活動也要有感覺、感受的過程,要有智性被審視的過程。大師還談到散文是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按照審美、審丑、審智的邏輯和歷史的統一。西方散文史上沒有詩歌、小說那樣的顯赫地位,也沒有小說、詩歌那樣豐富的理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成長的邀請 的精彩文章:

TAG:自我成長的邀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