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專家解讀看這裡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專家解讀看這裡

現在低頭一族越來越多,

其中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游。

「再來一局就睡覺!」

小夥伴們總是這麼說,

可是,我們就是控制不住自幾啊……

一局接著一局,玩到了深夜……

小心了,

長此以往,你有可能有精神問題。

據環球網援引外媒報道稱,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遊戲成癮」,並列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自19日起生效。

小布直接請來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陳發展博士翻譯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中關於精神、行為和神經發育障礙的內容,並進行解讀。

遊戲障礙以持續或反覆的遊戲行為模式為特徵(數碼遊戲或視頻遊戲),包括線上(例如,互聯網)和線下遊戲。

主要表現如下:

1、遊戲控制能力受損。

2、不斷增加的遊戲優先權,使得遊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

3、不顧及負面結果的持續或升級的遊戲(行為)

需要排除:

1. 危害性遊戲

2. 雙相障礙

上述行為模式導致顯著的個人、家庭、社會、教育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損害。

上述行為模式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發作性的。

上述遊戲行為和其他特徵通常需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被診斷,如果癥狀嚴重且滿足上述標準,病程可不受12個月限制。

解讀:

遊戲障礙就像吸毒一樣,會對心理和生理造成病理性損害。

目前只有非現實世界的遊戲才能被界定為精神疾病,現實世界中的娛樂遊戲行為(賭博除外)不屬於疾病範疇。遊戲障礙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大類,線上主要是指互聯網的聯機遊戲,通過與真實他人的虛擬賬號進行互動、合作、交流,按照遊戲規則完成任務。線下主要是指單機遊戲,與設定好的非現實人物或道具進行遊戲互動,如俄羅斯方塊,超級瑪麗等。

一旦玩起來就很難停下來,主要特徵是想停但停不下來,或被迫停下來後,感到不適,這些不適會迫使患者想方設法再次啟動遊戲行為。如果想停就能停下來,則不屬於疾病範疇。部分患者可表現為長時間的遊戲行為,如果他的行為能夠自我控制,遊戲只是一種生活壓力的替代方式,則不算遊戲障礙。

消息一出,

網友們徹底炸鍋了:

不少網友表示質疑,

好端端的怎麼就成了精神病?

也有網友表示支持

美國精神病學會2013年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列出了網癮的判斷標準。

9條標準,滿足其中5項,能診斷為「互聯網遊戲障礙」。我們可以藉此判斷一下,是否屬於高危人群:

1.完全專註遊戲;

2.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癥狀;

3.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即使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註遊戲;

7.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時間;

8.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

GIF

網路成癮,青少年是重災區。

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劉亮博士

為大家解讀網癮產生的原因,

貼心支招

網癮是人腦的自我犒勞

沉迷遊戲的原因,緣起於我們人腦的自我犒勞機制。人要保持對某件事的興趣或專註,甚至是保持日常生活的動力,都需要能從生活和所做、所經歷的事件中得到自我滿足感、自我認同感和愉快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我做一件事,你得讓我覺得有點爽,我才願意繼續做。這就是犒勞機制。

遊戲和網路讓許多年輕人沉迷的關鍵就在這裡。生物學研究發現,過長時間地使用網路會造成腦內多巴胺含量增加。多巴胺相當於大腦的「興奮劑」,適當的多巴胺可刺激大腦細胞,使人產生愉快的感覺。但如果多巴胺長時間大量刺激大腦,會使得腦細胞對這種「興奮劑」的敏感度下降。這樣一來,要讓上網或者玩遊戲的人依然能獲得之前的興奮感和愉悅感,就需要增加上網時間,加大遊戲難度。這就是為何玩遊戲的孩子往往越陷越深的生物學原因之一。

沉迷遊戲的原因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沉迷遊戲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特徵:

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認同和肯定的來源;

自我評價低,容易自卑;

生活缺乏目標、成就感和愉快感;

被家庭、同伴或者社會忽視、排斥或者不接納;

父母也存在成癮或者犯罪行為等。

這樣的孩子如果在遊戲和網路世界中找到新的認同和愉悅感,那麼相比較他們所處的「殘酷的」「毫無樂趣」的現實世界來說,他們當然很容易被遊戲俘獲,遊戲就成為了他們自我滿足和依賴的對象。

所以解決遊戲成癮,絕不能是只針對當事人一個人的治療,他本人以及他所處的周遭人際關係(家庭、學校、社區等)都是需要改善的。

GIF

四種常用的治療方案

如何戒斷「網癮」?專家表示,孩子沉迷遊戲,一味打罵並不能解決問題。要找到孩子沉迷的原因,改善孩子周圍環境,引導孩子逐漸走出網路。

1、家庭治療。針對在家庭中獲得認可和愉悅感不足的個體,應當鼓勵家人對其有更多鼓勵,讓個體感受到在家庭中那種被無條件認可和愛的感覺。如果家人之間有不能解決的衝突(比如父母之間),也盡量不要把孩子攪和進來,這樣能為他們營造一個輕鬆和有序的家庭環境,會對其放棄遊戲回歸家庭和生活有很大幫助。

2、認知療法。家長和得網癮的孩子需要本著雙方互相尊重的態度,進行討論和協商,不要說教。首先明確網癮的不良影響,比如荒廢學業、損害身心健康等,使網癮患者內心對於成癮行為有較為明確的認知,並慢慢戒除。然後制定清晰的、有彈性的生活作息制度。

3、系統脫敏療法。家庭成員與網癮患者協商制定計劃,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

4、代替療法。網癮患者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可以一起尋找其他的愛好替代網路,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遊等運動。

編輯:沈丹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浦東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浦東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