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篆隸在書法學習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五體之中各有各的功用,篆書體會中鋒用筆,使書法線條凝練。隸書中體會隸書的中的淳樸古厚,使書法可以有古意,不會寫的油滑。

《石門頌》現在成為很多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寫的隸書,但是同時又存在爭議:針對金石氣,有人說應該向原筆跡學習,所以臨習時應該平動,不抖;有的人說要學金石氣,現在呈現出來的面貌比原來的好,應該模仿金石氣,所以要「抖」。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李瑞清 石門頌風格作品

針對這個問題肖文飛老師在深圳書法院舉辦的第三屆深圳青年書法論壇中做了回答。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書法愛好者:我想問一下肖博士,臨寫像《石門頌》這樣的摩崖的時候有的人說要抖,有的人說不要抖, 這個「抖法」是怎麼回事?

肖文飛:你這個問題問得挺好,其實是碑跟帖的寫法的問題。很多老師在說我們要寫好篆隸,而不是先寫好行草,包括楷體,一定要有篆隸的功底,要有篆隸筆意,篆隸筆意到底是什麼呢?篆隸筆意的核心是什麼呢?看起來剛才這位同學提的是一個很小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1、這個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涉及到了,篆隸筆意首先一個表面的東西就是起筆。篆書、隸書的起筆跟後來的楷書的起筆是不一樣的,起筆怎麼理解呢?我理解的是起筆下去之後怎麼讓筆找到一個最佳的發力點,篆隸的起筆,隸書的起筆,行草的起筆是不一樣的,但它們都是解決問題的,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解決線條中段的問題,這也是清代的碑學倡導者包世臣提到了 「中實」和「中怯」。為什麼包世臣對帖學提出了質疑,就是覺得帖學中間越來越空了,因為我們寫楷書,從唐代楷書高度成熟之後,我們更多關注兩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要通過篆隸!

我們經常說顏真卿有篆籀筆意,因為有篆籀筆意,它的線條厚實,非常耐看,這樣的方式是怎麼達到的?邱振中教授在他的書法裡面也闡述了一段認識,就是顏真卿順著書法的演變過程,比如魏晉、秦漢這條路子很自然順著淵源流變爬到了書法的頂峰。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石門頌原石 · 漢中市博物館

2、後來就不一樣了,這個一說就要說的很開了。唐以前的學書是什麼樣的,剛入門都是從篆隸開始的,也就是篆隸像是爺爺,楷書是像是孫子,到了唐代整個顛覆過來了,我們的入門書體就變成楷書了;楷書變成爺爺,篆隸變成孫子。唐代楷書的高度成熟有它的正面東西,但是也有負面的東西,歷朝歷代從後代,從唐以後,尤其從宋代帖學之後,唐代的楷書高峰是如此之高,遮蔽了後人的回望,回望秦漢的視線,顏真卿是順著書體的演變達到了高峰,像趙孟頫他們,他們也是要復古,趙孟頫極力倡導復古,他對蘇東坡都是看不上眼的,他覺得宋四家,尤其是蘇黃米蔡變亂無法,他是想回到唐,魏晉那樣一種古的傳統,但是因為唐代的楷書高峰太高了,很多東西看不到,所以很多人的復古頂多輪迴到唐代。

3、篆隸真正恢復到秦漢是鄧石如,鄧石如是借鑒了什麼?借鑒了工具材料的轉變。我們解讀秦漢時代當時的篆隸和現在今人解讀碑刻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秦漢時期篆隸書寫的非常便捷,非常簡單,怎麼便捷怎麼寫。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公文,公務員要記錄文檔,他肯定不會想著怎麼把字寫好,他首先不是考慮這個,他是寫的非常流便,但是我們看到的碑刻為什麼是另外一種樣子。

鄧石如之前,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清代碑學興起,篆隸有沒有成就?有,但是跟秦漢篆隸比的話,這種格調是差得很遠的。唐以後,趙孟頫、董其昌等等都也寫篆隸,他們更多是文人的書齋篆隸,有味道,但是秦漢那種大的感覺有大不一樣了。我把它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為天地而書,一個是為書齋之書,秦漢是在大自然當中,是一種更宏大的東西,後來變成了書齋,它有一種書卷氣在裡面,但格調和形象不是一個系統的東西。

4、這就涉及到那位朋友說的,我們寫篆隸是不是要抖,為什麼要抖。其實這個提法是鄧石如這一代大師對筆法的創造,這種創造從哪裡來?我們看拓片、碑學,我們感覺到了書卷氣、文人氣以外的另外一種審美趣味,就是我們手頭的金石氣。

怎麼體現金石氣,通過正常書寫是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的。其實碑的東西有幾層東西疊加在一塊,第一層是寫手的本意;第二層是刻手,刻的水平不高可能會走樣;第三層是大自然的風化,其實這種殘破效果都是構成了我們對秦漢篆隸的整體印象。我們不能單獨抽出某一個東西,就是這樣一個方法,就是微微的律動,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其實就是鄧石如一輩人的創造。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行筆過程中,微微的律動

5、大家想像一下,我們看到的拓片都是用刀在石頭上面刻,刀在石頭上面刻會怎樣?刻過篆刻的朋友就知道,不可能從頭刻到尾,要恰到好處,是一刀一刀刻出來的。有時候大家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家思考的時候都是單向的,像啟功先生說「透過刀鋒看筆鋒」,這是單向思維,其實是有局限性的。「透過刀功看筆鋒」,他覺得筆是最重要,但是反過來大家想過沒有,中國的書法史在初探毛筆之前更多是什麼?還是用刀刻,所以我們要想到一個問題,筆對刀是有影響的,就是刀跟筆是互相的,刀筆相師,筆影響刀,但同樣刀也影響筆,所以我們說的微微抖動就是刀對筆的一個影響。

它是通過毛筆去模仿刀在石頭上刻的效果,這種力度不是刻意抖,而是我們在寫的過程中,就是說不斷調整筆鋒,找准毛筆的最佳發力點所留下的微微顫抖。我們看黃賓虹的篆書,沒有一筆是直的,它是有「種」曲意在裡面的,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1953年 · 黃賓虹 · 篆書和聲平頂七言聯

145×35cm×2 · 浙江省博物館藏

黃賓虹的篆書,沒有一筆是直的,它是有曲意在裡面的。

剛才那位同學提的「抖」是微微的律動。曾翔老師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它怎麼樣形容一個線條,它把微微的律動比喻成心電圖,當一個人有生命狀態的時候,這個心電圖是起伏的,沒有生命的時候,就是一條直線,所以微微律動其實就是書法的一種線條生命感的存在,就是一種生命感的激勵。

6、律動怎麼把握,清代的李瑞清也是特意這樣抖,也是後來批評他的,我們在發力的過程中自然調整的筆鋒所留下的顫抖。大家一定要考慮刀在石頭上走的效果,把這樣一種效果通過自然的書寫轉化成毛筆的書寫狀態、律動,我感覺是從這個角度理解,但一定要通過正常的筆法去寫,不是做出來的,是寫的,寫的做法在中國書法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強調寫的精神。很多畫畫的朋友不是畫竹,畫梅,而是寫竹,寫梅,強調這種寫的精神,鄧石如開創的其實就是這個問題,就是通過毛筆的正常書寫,借鑒工具材料把金石氣呈現出來。以前有人都是做出來,以前都是把毛筆給剪了或者把毛筆尖燒掉來寫,這種方式實不可取的,這樣一種效果跟鄧石如真正通過正常,通過筆法完成是有天壤之別的。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保持自然,不能太過,否則成為故作姿態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石門頌原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易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古詩,美爆了!
趙孟頫這件字,據說可以祛暑!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