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釋迦牟尼的背影

釋迦牟尼的背影

「我給不了你世間的財富,但我能給你出世間的寶藏。」

如果你的父親,你剛一出生,就離開你和母親隻身遠行。在你的童年中,未曾受到過他的任何庇護。當他第一次出現在你面前,你已成長為少年。你會怎樣面對他,又會如何看待他的離開?

這樣的戲碼假如出現在今天的現實生活里,必是鬧得沸沸揚揚,那位「缺席」了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長的父親,恐怕將遭到眾人強烈的非議。

但如果這位父親,是為了「大家」安樂而放棄「小家」之歡呢?

是父親,更是佛祖

在麥積山石窟第133窟一組名為「羅睺羅授記」的造像面前,我們見到了另一維度的選擇和放棄——

佛窟中央,站立著高達3.1米的佛祖釋迦牟尼像。在他輕輕抬起的右手下方,站著另一尊高1.44米的造像,釋迦牟尼的兒子羅睺羅。

羅睺羅授記-麥積山石窟第133窟

這組造像被稱為羅睺羅授記,表現佛祖預言羅睺羅未來也能成佛的場景。

這裡的佛祖用慈祥柔和的目光俯視著自己的孩子,他將左手抬至胸前,右手伸向羅睺羅頭頂,似乎要撫摸兒子。羅睺羅雙手合十,站在父親右前方。他微微頷首,面帶含蓄的笑意,彷彿在表達對父親的問候。

佛與羅睺羅-麥積山石窟第133窟

我們的宋代工匠,頗有心思地將畫面定格於佛祖右手停頓在羅睺羅頭頂的瞬間,令羅睺羅生出些「近父情更怯」的意味。細觀佛祖此刻的表情,並不像我們尋常在別處見到的那般一味莊重嚴肅,塑匠更注重表現慈悲與憐愛這些情感,使佛陀成為一位威嚴悲憫的長者。

佛與羅睺羅-麥積山石窟第133窟

兒子羅睺羅的神態中也展現出克制情感的一面,「站在我面前的,既是父親,更是佛祖。究竟是要像個孩子一樣渴望父親,還是應像個弟子那樣致敬佛祖?」這大概是羅睺羅內心曾經的困擾,最終他選擇低下頭去作一名弟子。

是孩子,也是佛子

羅睺羅是悉達多王子和耶輸陀羅的兒子,釋迦族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王孫。剛剛出生第七天,悉達多便離開王宮出家修行,六年中克服種種障礙,最後在菩提樹下圓滿成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說法-莫高窟第217窟

羅睺羅七歲那年父子相見,這是悉達多覺悟成佛後第一次返回故鄉。他為教化親族而來,對世俗的權力已無半點興趣。想必佛陀一定意識到,未來迦毗羅衛國的王位會由兒子羅睺羅繼承。

羅睺羅認父-阿旃陀石窟

然而,如果將世間的王權財富和出世間的覺悟解脫相比較,哪個更值得留給自己的孩子呢?

在經典的記述中,佛陀並未陳述自己帶走兒子的動機和思考。羅睺羅在初次面對陌生的父親時,竟然感受到不可抑制的親切感。後來,他靜靜地跟在父親背後,離開了熱鬧的國都,進入森林中的修行地。佛陀則請舍利弗收兒子出家,請目犍連為兒子剃度。

就這樣,羅睺羅成了僧團中的一名小沙彌,走上了自己的覺悟之路。從這天開始,羅睺羅的修行便從未離開過父親的教誡。

初出家的羅睺羅孩子氣尚未褪去,當一些宰官、長者、居士來探問佛在什麼地方時,他總是喜歡捉弄別人。佛祖在竹林精舍,他騙人家說在耆闍崛山,並以此為樂。佛祖知道後,如是訓導兒子:「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結果誰也不愛護你、珍攝你,到了命終的時候,還要墮在三惡道中。」

釋迦牟尼為菩薩、弟子說法-莫高窟第112窟

羅睺羅和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一個流氓將沙子投進舍利弗的缽內,並用木棍打破羅睺羅的頭。但兩人並不理睬,徑自離開。羅睺羅平靜地來到河邊,用凈水洗滌身上的血污。佛祖讚許地說:「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

佛經記載,羅睺羅二十歲那年深入禪定,成就覺悟。他從不表現自己,只是默默認真修行,因此被稱為「密行第一」。

他記得當初釋迦的背影和自己目光的追隨,成就了一瞬間的永恆,決定了他一生的方向。

而對諸多曾質疑這對父子的人來說,羅睺羅和釋迦之間的信任和默契,何嘗不是一種大音希聲的辯白。他們從未要向世人解釋證明什麼,卻於無心間定義了另一種「父子情深」。

本平台原創或轉載文章均已註明,版權歸版權人所有。

歡迎分享,轉載註明「敦煌研究院」版權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敦煌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敦煌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