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界碑最密集的陸地邊界線在哪?軍事專家沈克尼向你揭秘

中國界碑最密集的陸地邊界線在哪?軍事專家沈克尼向你揭秘

沈克尼,軍事專家,寧夏民政廳巡視員,中國探險協會理事,季我努學社講座嘉賓

東興作為中越邊境重鎮歷史久遠。早在清朝,就在這裡設置許多界碑。在北侖河入海處的東興竹山港,也是中國的海岸線與陸防線交匯的零點處,記者看到當年的「大清國一號界碑」。這塊古老的界碑高逾17米,碑身上「大清國欽州界光緒拾陸年貳月立」等字樣清晰可見,斑駁的青苔色似乎講述著界碑的百年滄桑。這塊碑是2009年在東興市中越邊境北侖河沿線挖掘出土。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越南條約》。清光緒十六年,由當時的欽州知府與法越官員共同簽署「界約」,於此立石約界,稱「大清國一號界碑」。這樣的「古董界碑」在廣西共有33塊,東興就佔8塊。

大清國欽州界

除了老界碑,在東興可以見到大量新界碑。記者看到大多數界碑有1.2米高。當地邊防官員說,這些界碑都是近些年新立的。他說,「中越所立的界碑尺寸相當,但越方的界碑是空心的,中方的界碑都是實心的,而且幾乎都是整塊的花崗岩,使用壽命至少是100年。」中越邊境的勘界和立碑工作直至2009年底才基本完成。整個中越邊界界碑達到2000多塊,比原先估計的增加400多塊,有媒體稱中越邊界是「界碑最密集、最清晰的陸地邊界線」。

大清國欽州界

在東興,隨處都能看到中越之間留下的印跡。記者來到北侖大橋,一條不寬的河流使得東興與越南芒街市隔河相望。這座北侖河上的大橋最初是一座由法國提供技術,中國提供物力、人力修建的鐵橋。在援越抗美時期,這裡是中國向越南提供援助的主要通道。兩國關係惡化的時候,由於戰火蔓延,不得不毀橋。1978年底,東興口岸一度關閉。1994年,東興再次恢復對外開放。如今這座橋變成鋼筋水泥結構的大橋橫跨在北侖河之上。

東興不僅位於中越陸路邊界的南端,也是與越南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起點。2004年,《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正式生效,這是中國與鄰國劃定的第一條海洋邊界。海上邊界的確定使得這裡與東南亞周邊國家海上聯繫更緊密。目前,離東興不遠的防城港與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亞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20多個港口通航。

現代界碑

在防城港區,記者登上廣西海警二支隊的巡邏艇。海警二支隊支隊長王景春告訴記者,他們的工作海域是北部灣我國管轄海域。此前,中越漁船在這片海域經常產生糾紛,中國漁船時常遭受外國非法船隻的武裝侵擾。北部灣劃界協定生效後,隨著口岸擴建,進出的船舶也迅速增加,海警支隊開通「海上應急救助綠色通道」,救助各方遇險船隻和人員。一名海警戰士告訴記者,今年7月,廣西海警二支隊在白須岩附近海域成功救助一艘遇險的越南運煤船,將7名越南籍船員成功轉移。

沈克尼:《界碑中的中越歷史與恩怨》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歷史百家 的精彩文章:

作為明代北方 「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鎮,它起到了哪些作用?
「庚戌之變」,究竟是蒙古俺答汗的錯還是明廷的錯?

TAG:青年歷史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