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愛玲 首先是讀者,然後是作家

張愛玲 首先是讀者,然後是作家

「我雖做點張愛玲研究,卻不是『張迷』,曾經有人說我是,其實我不是。所謂『迷』者,必得心儀萬分,如痴如醉,連她的缺點亦奮力維護,且不容他人臧否,我沒有到這個地步,所以沒有『迷』的資格。」這是在《讀解張愛玲——華美蒼涼》一書中,作者萬燕的「自序」之語。

《讀解張愛玲——華美蒼涼》

萬燕 著

中華書局2018年1月

這其實也是我想說的。我也不是「張迷」,按說該「迷」才是。明知道她的文字是好的,有著參透人生的深刻,但年少讀時,總不免緊張,感覺每一字句後面都有暗示,有意味深長的某種目的性,所以閱讀的時候會有所警惕、戒備,不會完全融入進去。然而,看完《讀解張愛玲——華美蒼涼》後,我卻思念起張愛玲來,感覺懂了她一些。

華美與蒼涼,對張愛玲的作品與人生,定義何其準確。華美的是形式,蒼涼的是內在;或者說,蒼涼的是形式,華美的是內在。在張愛玲這裡,華美本身就是一種蒼涼,蒼涼到極致也是華美。就像她的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反過來理解也是一樣的:生命是一件涼舊的袍,爬滿了華美的蚤子。這是一種很奇怪也很奇異的「張愛玲體」效果,有著鬼魅般的藝術魔力。

作為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萬燕是不折不扣的學者,提出的卻是一個個看似天真,其實很有價值的問題:為什麼張愛玲在十六七歲就寫出《牛》《霸王別姬》這樣早熟的作品,在二十三歲就以《沉香屑 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一系列小說紅遍文壇,至今魅力不減?為什麼她只在1946年2月到杭州鄉下及溫州小住,在1950年到上海郊區參加短暫的土改運動——如此短暫的農村生活體驗,卻寫出了農村題材的小說?

對她顯露出的驚人的早熟與才氣,我們冠以「天才」的稱號。然而有了這個稱號,就足以解釋一切,不需要過多追問嗎?如果只是憑「天賦」吃飯,那麼她的創作活動幾乎不會給他人帶來任何有益的啟示。

萬燕在這本書里,著重探索了張愛玲創作力來源的問題:除了獲益於自身特殊的身世背景和經歷,那些與年齡、閱歷不符的華美與蒼涼感來自何方?萬燕將視線投到張愛玲早期的閱讀影響上,比如《紅樓夢》《海上花列傳》《歇浦潮》《醒世姻緣傳》《金瓶梅》等中國古典小說,赫胥黎、毛姆等西方現代小說,以及新感覺派、張恨水和老舍的小說,戲劇、小報、唐詩等。萬燕把張愛玲所愛好的這些作品稱為「潛文本」。她說,張愛玲晚年轉向《紅樓夢》研究和《海上花》譯註,可以視作其創作經驗的沉澱與總結。

文藝理論家錢穀融是萬燕的博士生導師。他曾撰文說,萬燕認為「潛文本」「不僅在題材和敘述描寫的手法方面深深地影響了張愛玲,而且還進一步地給予了張愛玲一種觀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的眼光,使她對社會、對歷史、對人性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見解。換句話說,也就是給張愛玲重新培育、鑄造了一顆完整的心靈。對張愛玲之作為一個作家來說,那麼就是幫助她建立了自己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我覺得萬燕的這個觀點是非常精闢而深刻的」。

《讀解張愛玲——華美蒼涼》中說,張愛玲對待文學史的遺產所採取的態度,是把前人的主要突出的特點綜合起來在自己身上加以強化,並與自己的氣質發生碰撞。其基礎又是建立在她深切的人生體驗和生活經驗上,從而給人一種她首創了「張愛玲體」的感覺。

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張愛玲首先是一位卓越的閱讀者,然後才是卓越的創作者。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與信心,那就是如何繼承文化遺產,如何在直接經驗不足的情形下,從閱讀汲取間接經驗,走向創作實踐。

很值得一說的是,萬燕的文筆優美而細膩,理性又感性,與通常的理論文章大為不同,字裡行間很有靈性,有很多創見。既有女性對女性的那種天然的敏銳感受力,又有作為學者的嚴肅治學,顯示出深刻的理論思維能力。她將張愛玲解剖得通透,有力度,有溫度。我買來書,是一口氣看完的,一整天幾乎無法放下。

張愛玲在創作上的出其不意,與她孤絕的人生姿態,都如在世間投放的華美而蒼涼的驚嘆。《讀解張愛玲——華美蒼涼》則是穿透它們的一個驚嘆。

文| 萬小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閱讀 的精彩文章:

冰島隊的下一位門將說不定是個作家

TAG:青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