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何看懂抽象藝術?

如何看懂抽象藝術?

文章來源:美在高處

Where Is Armo

 末代皇帝 電影原聲帶 The Last Emperor (Original Soundtrack)

坂本龍一 

00:00/02:26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欣賞油畫的時候,會說「哇,這個色彩搭配的好棒」;欣賞國畫時,會說「這個意境渲染的很到位」;可是,當我們遇到抽象畫的時候,就只會來一句「看不懂」。

其實,抽象藝術最為致命的還不是看不懂,而是它難以表述。就好比你家牆上的壁紙有很多花紋,看起來很美很協調。可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好看?你也很難描述的清楚。我想,抽象藝術便是如此。

和其他作品比起來,欣賞抽象藝術時可依據的東西很少,沒有什麼規律可言,但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我們看不懂的抽象藝術,或許當你今後遇到抽象作品時,可以增加一些談資。

抽象藝術其實並是一個單獨派別的名稱,而是包含了很多畫派。這些畫派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冷抽象,也可以稱其為幾何抽象,以蒙德里安、羅斯科和馬列維奇為代表;另一類為熱抽象,也可以稱其為抒情抽象,以康定斯基、波洛克和德庫寧為代表。

蒙德里安(1872 - 1944)

在這些人中間,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分別可以算得上是「冷抽象」和「熱抽象」的鼻祖。他們都出生在 19世紀下半葉,年齡相差 6 歲,又各自在 40 歲獲得藝術上的天啟,而最後同樣都於 1944 年逝世。

然而康定斯基與蒙德里安,一生卻鮮有交情。他們一個生於俄羅斯,一個生於荷蘭,卻被抽象一詞緊緊地串聯在一起。他們不約而同地,致力於探尋藝術的哲學意義與精神深度。而這兩條看似平行的生命線,卻在某些時刻交錯相會,各自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

康定斯基(1866 - 1944)

1. 康定斯基

作為熱抽象鼻祖的康定斯基,事實上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狂熱。不同於人們對於藝術家狂放不羈、凌亂新潮的刻板印象,康定斯基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教授,或者一名律師。

他架著一副精緻的眼鏡,一身筆挺的公務著裝,上衣的紐扣總是一絲不苟地系扣整齊。是的,康定斯基全然是一位紳士的模樣,甚至是一個貴族。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年 12 月 4 日出生於莫斯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學時代的康定斯基,不但成績優異,而且是優秀的業餘大提琴手和畫家。他從小就長期浸潤在音樂、詩歌和戲劇中,讓他有著極好的修養。

他在莫斯科大學學過法律和經濟,不僅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甚至還已經獲得了一所大學的教授席位。或許在骨子裡,康定斯基仍舊是一名學者和知識分子。

只是藝術對他的吸引力太過強大,以至於到了而立之年的康定斯基,竟毅然放棄令人羨慕的教授職位,背井離鄉前往慕尼黑一心學畫,這也照見了他儒雅外表下深藏的魄力和激情。

康定斯基在慕尼黑快速地成長起來。他一下子就被瀰漫在這個城市的新藝術運動的氣氛牢牢抓住。他一面如饑似渴地嘗試各種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則熱衷於各種藝術運動,組建藝術社團。

德國著名的表現主義美術社團「青騎士」,最核心的人物就是康定斯基。事實上,青騎士不是藝術運動,也不是學派,沒有明確綱領,只是畫家的鬆散組織。

他們關心的是藝術形式,關心自然現象背後的精神世界。他們主張用繪畫表現來鞏固人類的精神。而事實證明,青騎士社有關「自然是精神世界根本源泉」的理念,對康定斯基抽象風格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2. 蒙德里安

和康定斯基比起來,蒙德里安似乎早早就立下了自己的藝術之志。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 年 3 月 7 日生於荷蘭中部的阿麥斯福特,排行老二。他的父親是一位清教徒和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環境條件使蒙德里安從小就能接觸美術。

八歲時,蒙德里安就立志要當畫家,但是家人認為藝術家是一項不穩定的工作。在與父母多次商量之後,蒙德里安承諾要取得美術教師資格,來養家糊口,這才讓父母答應讓他學畫。

從成長的環境來看,蒙德里安一家都是虔誠的加爾文教派信徒。父母對蒙德里安的管教較為嚴厲,使得他在成長中漸漸學會那些自我約束、誠實樸素的清教徒式的生活作風。

在有些人看來,蒙德里安這種傳統性格,與他未來的職業有些格格不入,但又或許正是這樣的性格,幫助他創造了之後以「理性」和「極簡」聞名世界的「新造型主義」畫風。

39 歲那年,蒙德里安丟下他的未婚妻,以及業已成熟的事業,離開荷蘭前往巴黎當藝術家。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他硬生生從自己的名字「Mondriaan」中減去一個「a」以誓轉型。

儘管有藝術批評家,把蒙德里安形容成一個略帶怪癖的獨身主義者,但在巴黎的時間,確實讓他的成就感與日俱增,因為蒙德里安的藝術進入了一個讓人興奮的高產期,而這是也他夢寐以求的。

事實上,蒙德里安對當代抽象藝術和建築設計的影響,遠遠大於他同時期的很多藝術家。他打破了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現象:繪畫總在平面上進行。每一條傾斜的線對他來說,都涉及了透視原理。在蒙德里安那裡,空間在平面中是自我獨立的。

鮮有人知道,得名於「冷抽象」的蒙德里安,其實還是一個熱情的舞蹈迷。他甚至瞧不上多愁善感的探戈,而鍾情於爵士,特別崇尚奔放火熱的查爾斯登舞。而畫筆、顏料、留聲機、唱片,以及跳躍的舞步,共同組成了 1920 年代中期的蒙德里安的生活。

3. 他們的 40 歲

1906 年和 1912 年對於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來說,有著各自不同尋常的意義。相同的是,他們分別在那兩個年份,步入了各自的不惑之年。

1906 年對於法國文藝界而言,本來就不平常。那一年,著名的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塞尚去世。同樣在那一年,康定斯基在巴黎及其附近度過了一段極其關鍵的歲月。在那裡,他不斷感受到來自野獸派畫風的強烈震撼。

西方有觀點認為,正是康定斯基那一年的法國之旅,促使他脫離了他的早期作品風格——新分離派,從而昂首成為一名真正獨立的藝術家。

在隨後的幾年裡,康定斯基先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關於抽象藝術的重要理論著作《論藝術的精神》,他的第一幅抽象作品《即興》(又名,《第一幅抽象水彩》),組建了「青騎士」社團,並出版了《青騎士年鑒》。

《即興31號》

《即興》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的無結構性,這一點和以往的畫面處理完全不同。因為馬蒂斯和畢加索是通過將人物、風景和靜物進行變形,使它們產生一種陌生感和新鮮感。而這幅作品看上去根本就沒有造型,好像還沒有完成,因為它是徹底的抽象。

康定斯基之後創作的《構圖》系列成為了他的代表作,其正是採用了《即興》的繪畫語言,並最終將它拓展成為一首史詩。

《構圖》

1912 年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那一年,儘管傳統的準則既沒有被刻意地邊緣化,也沒有遭到最終的摒棄,但抽象之風已悄然颳起。那一年也是蒙德里安隻身來到巴黎的第二年。

此前一年,蒙德里安見識了畢加索和布拉克等立體派的作品,極為震撼。立體派講究的立體事實和明確客觀,也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標。但他也明白,立體主義只是他藝術旅途中的一個港灣,而不是終點。此後的抽象作品很快走向成熟。

蒙德里安《灰色的樹》

1911 年,蒙德里安畫了習作《灰色的樹》,畫中的樹帶有一些橢圓形構圖,這是模仿了畢加索與布拉克的立體派風格,帶有不少具象的元素。

而他在 1912 年創作的相似尺寸的樹系列習作《花叢中的蘋果樹》中,雖然大致構圖和《灰色的樹》很相像,但已經明顯更加抽象,更具形式感,畫面被一個個小的塊面魚鱗般拼接起來。

蒙德里安《花叢中的蘋果樹》

4. 他們是思想家

如果說布拉克、畢加索、萊熱、德勞奈和馬蒂斯首要的身份是畫家,那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便是畫家和思想家。

對這兩位藝術家來說,他們考慮的不僅是給繪畫注入新意,更是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他們認為人必須改觀自身,而整個人類也正朝著物質與精神的更高階段邁進。

在他們眼中,藝術家就是那個積極籌備黃金時代,進而宣布其到來的最佳人選。這也是為什麼創作出來的作品,和創作作品的人必須保持一致。畢竟,如果沒有一個一同進步的內心世界,藝術的演進將無從談起。

對於內心世界的修鍊,康定斯基在其著名的《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犀利地指出:精神如同肉體,能夠通過經常鍛煉而得到加強。藝術家天生的情感才華,不能將其埋入塵俗之中,而是要懂得如何陶冶精神。

事實上,他們的藝術觀念或許也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19世紀中下葉,迅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科技的進步、社會的變革、貧富的懸殊,各種政治問題、宗教問題、環境問題激蕩著敏感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們。

在藝術之都巴黎,一時間聚集了大批現代藝術先驅,掀起了一場以巴黎為中心的轟轟烈烈的現代藝術運動。他們要為繪畫尋找一條新的出路,以反映、適應或逃避動蕩的社會現實。

蒙德里安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在他看來,生活本質上是簡單的,而簡單才是人類的完美境界。他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

是的,作為冷抽象的締造者,作為第一個將繪畫提煉成幾條線、幾塊三原色的開山者,蒙德里安看似簡單的畫面,實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點從他的畫面製作中就能看出。

他那看上去單一的色彩,從來不是現成顏料直接擠出來了事,而是各種顏料混合後細膩層疊出來的效果;那些貌似重複的直線和幾何圖案,也是他手工精心繪製的。他並沒有用尺,也沒有套用任何格式去進行批量化生產。

他可以在經紀人來買畫的時候,氣定神閑地讓他再等等。因為這幅畫還沒有完成,不夠完美,一小塊藍色還要再上一遍色,而這一磨就是一年。這種淡定的背後是一種藝術追求,追求的或許正是某種深層的內在精神表達。

康定斯基與蒙德里安一個」熱「,一個「冷」;一個絕對自由,一個絕對理性;一個代表了強烈的躁動,一個又充滿了極度的耐心。如果說康定斯基是用音樂,打通了建築和繪畫的隔閡,那麼蒙德里安則是用理性的藝術和思維,建構了傳統與現代、藝術與設計和建築之間溝通的橋樑。

而他們看似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卻又在不經意間產生了那麼多遙遠的交會。他們在探尋藝術的哲學意義與精神深度方面不謀而合,共同構成了平行而交錯的抽象雙星。

藝術,一切皆有可能

Art,everything is possible

今日薦讀

轉載須知

無二維碼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人民藝術·生活美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藝術 的精彩文章:

北京匡時2018春拍6月13日盛大開幕
2018「藝博薈」首屆全國原創藝術大獎賽徵集啟動

TAG:人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