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學在外,多少人吃虧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上

留學在外,多少人吃虧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上

引言

一味強調「陌生人」這個概念而不去培養孩子的遇險直覺和辨識感覺是非常危險的。

更何況,對於留學生來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還有可能讓自己的留學生活、學業、求職之路遭遇重創。

作者:靜思,坐標美國,專欄作者,育有一子。

前兩天發小來美國旅遊順道看望我,真不愧是30年的好姐妹,大老遠不忘帶禮物,特意從廣州背了一套書送我說是給孩子的禮物。孩子還小暫時看不了,我先翻了一遍,其中一本書叫《學會保護我自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讓我有點哭笑不得。

我查了一下,這本書是兩年前出版的,不算舊,某電商平台也有幾百人購買、全五星好評。沒想到20年前教育我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那套理論現在居然還在用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在美國3年,我發現正是這種意識,不知道害了多少留學生。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個觀念能流行多年確實有它的立足點。一方面,未成年人和留學生群體遇害的新聞頻頻曝出、每年都在增加;另一方面,我們受到的教育讓我們相信,陌生人都是危險的,我們不能相信他們,因為不了解他們的背景和意圖,陌生人可能會傷害到我們。

本來以往教育就已經有所偏頗了,偏偏現在的人還特別講求邊界意識,動輒就搬出「界限感」用來評價一個人的情商、教養,弄得大家不僅不和陌生人說話,就連和自己親近要好的人說話都要顧及再三。

可事實上,陌生人帶給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呢?

「殺生」還是「殺熟」?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上,有一份調研耗時3年、長達216頁的《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報告里「兒童」的界定範圍是18歲)

報告里明確說明:意外傷害已成為0-14歲兒童健康的第一「殺手」。兒童意外事故52%發生在家庭,19%發生在街道,12%發生在學校。交通安全、溺水、燒傷、跌落等才是導致孩子遭受重大傷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主要元兇。

對留學生群體而言,《看天下》整理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範圍內共發生34起留學生安全事件,有23起事件的當事人死亡,達到了67%,其中迫於留學壓力自殺的有9起,是主要受害原因。

《法制日報》也曾進行過一次數據盤點,發現從2000年到2017年9月發生的留學生海外遇害事件中熟人作案比例超過四成;知乎上有一項對中國留學生海外安全問題的匯總帖,交通安全位列其一。

陌生人未必都是安全的,但種種數據顯示告訴我們,給我們帶來傷害的並非所有都源自陌生人。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孩子可能更危險

陌生人當然有危險,行騙、搶劫、強姦、入室行兇、槍擊案,都有陌生人的份兒,不可不防。其實,早些年美國的兒童安全教育也強調「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可後來,他們發現這種一刀切的辦法根本是弊大於利。

首先,「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可能避免傷害的同時也避免了救援。

美國新聞曾報道了這樣一件真事:一個11歲的男孩,在參加「童子軍」野外露營活動時不慎與同伴走失。因為這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反覆強調,「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於是每當有救援人員路過,他就會刻意躲起來,錯過了無數次獲救的機會。直到第4天,已經奄奄一息的他才被獲救。

其次,「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讓我們依賴的判斷標準是「陌生人」這個範疇,而不是自己的覺察力和決策力。

這覺察力和決策力的喪失帶來的終身傷害其實更大,它削弱了你自身感覺的敏銳性、把自己包裹在偏頗的教育條框里,難辨是非與真假。而且,當我們先入為主對陌生人產生戒備心時,也就意味著我們對熟人或者面向親善的人產生了信任心裡,而諸多調研數據都告訴我們,傷害往往產生於熟人之間,而面善之人未必都是好人。

美國有一個知名的兒童教育網站叫Howto Tell Your Chid,他們製作的一部名為SafetyLessons On Child SexualAbuse的視頻制被很多幼兒園和小學拿來做教材。在在視頻開始,老師問孩子們對壞人的印象是什麼樣的?學生回答:

可見無論是哪裡的孩子對陌生人總有「刻板印象」。但現實中,我們都知道壞人也有可能長有著一站充滿善意的臉,如果一味強調陌生人的形象都是帶有邪惡的,長此以往孩子難免不會落入「善意的陷阱」。

一味強調「陌生人」這個概念而不去培養孩子的遇險直覺和辨識感覺是非常危險的。

更何況,對於留學生來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還有可能讓自己的留學生活、學業、求職之路遭遇重創。

不和陌生人說話,到國外還怎麼「混」?

在美國,學會和陌生人說話是項必備技能。

從生活需要來說,除個別大城市美國是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國家,很多小城鎮非高峰期你在外行走10分鐘未必都能碰到一個大活人,如果抱著「不和陌生人說話」的心態,等待自己的將是無邊無際的孤獨。

我剛來美國時,每次走在街上發現當地人特別喜歡主動和你打招呼、聊天,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挺沒「邊界意識」的。待久了才明白,這種熱情也是被「逼」出來的,好不容易碰到個大活人抓緊聊兩句吧。就像我一位已經移民美國的華人朋友說的,「在這裡你得學會自己找樂子,否則真是佛系生活。」

另外,從相貌上來說中國留學生也得學會主動和陌生人說話。

一個亞洲面孔的留學生和一個紅頭髮歐洲留學生、中東來的留學生、印度留學生站在一起,本地人一定更傾向於找另外三人聊天。倒不是美國人種族或相貌歧視,而是通過你的面龐他們會聯想到你的語言水平,通過你的語言水平他們會想到溝通中的負擔。

對於英語非母語或官方語言的中國留學生來說,如果你再不積極主動「搭訕」只能做好成為隱形人的準備。

而且美國人的socialcode就是傾向於和陌生人接觸,他們熱衷的各種聚會、party、行業會議都是在為此提供渠道,如果你不能做到與陌生人「破冰」,將會喪失很多樂趣、朋友和機會。而把學會和陌生人說話這項技能延伸到職場上會產生另一項技能要求Elevatorpitch.

Elevatorpitch的英文解釋是「Anelevator pitch, elevator speech or elevator statement is a shortsummary used to quickly and simply define a process, product,service, organization, or event.」ElevatorPitch就是像坐電梯的時間一樣,短暫給你時間表達。你只能有短暫的時間來完整的來展示你的想法、或報告你的成果、或是面試時候的自我介紹。總之,這項技能對對個人在時間掌控和溝通表達上的要求非常高。

為此美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都會安排專門的課程來培訓這項技能。

(這是我所在的高校之前進行的Elevatorpitch訓練通知)

不少留學生都希望求學完成後能在國外有工作的機會,通過和陌生人說話來鍛煉自己的

Elevatorpitch能力絕對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主動接近陌生人、學會和他們溝通應該成為一種禮貌、一種技巧、一種社交法則。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是一味防範,而是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要和陌生人說話,「平衡」是關鍵

美國著名的兒童健康公益組織NemoursFoundation在其主辦的Kidshealth網站上提供了相當全面的建議,

(NemoursFoundation已經成立80多年了,專註兒童健康,涉及兒童安全、醫療等各方面,在http://kidshealth.org/這個網站上有很多關於兒童安全健康的知識,針對家長、教育者、兒童和青少年不同人群,非常詳盡和專業)

綜合下來就是:當孩子處於安全保護之下,讓他和陌生人打招呼以及與新認識的人交談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孩子是一個人獨處時遇到陌生人,他需要知道以下6條準則(精簡版):

1、讓孩子知道,誰是他可以相信的成年人:那些日常照顧他,並且始終在關注他舉動的人,比如父母、老師、祖父母、保姆等。當有陌生人要載他或者給他小零食、或者要求幫助時,必須堅決、大聲拒絕,並且馬上跑開,然後把這件事告知可信的成年人。

2、大多數人陌生人都是安全的,但是總有些人會帶來危險。要讓孩子對外貌兇惡的人有警惕,但也要教會孩子根據人們的行動來判斷他人,而不是外貌。

3、一定教會孩子相信他們的本能。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感到不安或者不對勁,就算說不上來為什麼,也要馬上跑開;或者儘可能吵鬧、摔東西、尖叫。

4、無論是出去玩還是去上學都最好能找到一個同伴,如果要去遠足,最好是能和一群同伴一起去。

5、讓孩子明白如果發生意外,附近哪裡可以求助,比如爸爸的朋友開的店、親戚的家,警察崗亭或者消防站;避免去附近無人又有遮蔽的田野、黑暗小巷子或者黑漆漆的樹林。

6、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盡量去找警察、保安,或者商店員工這類穿制服的人。如果附近沒有穿制服的人,那些祖父母年齡的人、女性,以及帶孩子的人可能會願意提供幫助。

TED上有一期演講非常經典,主題是「你為什麼應該和陌生人交流?」演講者說通過和陌生人交流「我從中發現了一些很美好的東西,幾乎稱得上是頗具詩意。這些都是含義深刻的經歷,是意想不到的的喜悅,是真誠的情感聯繫,是釋放自我的瞬間。

希望有一天,我們和陌生人的關係也能有這般詩意的美好。

點擊下列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學全知道 的精彩文章:

TAG:留學全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