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1

有人說,世上沒有笨孩子,只有笨父母

話雖略失偏頗,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確實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教育得越變越笨了。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大魚餓了就游上去捕食小魚,沒有一隻能逃得過它的捕捉。

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大魚,再放進水池裡。

剛開始,當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大魚迎上去就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魚的衝撞越來越少。

最後,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

後來,科學家取走套住大魚的瓶子,備受打擊的大魚一動不動地沉到了池底。

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大魚都不願去張嘴巴捕食。

最後,這條大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看完故事,很多人說,這條大魚真是笨死了!

可仔細想想,大魚原來並不笨。只是在無數次的碰壁之後,大魚開始懷疑自己捕魚的能力。

後來,它徹底絕望了,堅信自己是一條「笨魚」。

是這種無能感,最終害死了它。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2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他稱之為「習慣性愚蠢 」。

所謂「習慣性愚蠢」便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外部因素的影響,逐漸產生對自我能力的懷疑,繼而缺乏自信心並逐漸陷入一種無能感的狀態。

被無能感籠罩了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笨」,遇到事情不願努力爭取,抱著「我再努力也沒改變不了什麼」的心態,消極度日。

在造成孩子「習慣性愚蠢」的外部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響最大也最深。

尤其是父母一些不經意的做法和壞習慣,就像是給孩子「套」了一個罩子,將孩子一步步推向「越來越笨」的境地。

3

那麼,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哪些行為或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 大量的負面暗示

有時在我們著急生氣的時候,也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樣笨!」或者「你是豬腦袋嗎?」

孩子年齡尚小,無法辨知父母罵其「笨」的背後用意,只會真的以為自己很「笨」。

況且,大量負面評價或暗示類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給孩子心理蒙上陰影。

如果這句話成了家長的口頭禪,一個沒有主見、沒有自信、獃頭獃腦的笨孩子可能真的會誕生。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 強迫孩子盲目服從

強迫孩子盲目服從也是許多家長常犯的錯誤。其根源還是我們靈魂深處家長專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們往往出於為孩子好的目的,卻做出了不尊重孩子、違背孩子意願,甚至傷害孩子的事情,比如我們常常強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長認為重要的事情。

強迫孩子盲目服從,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個性,也剝奪了孩子分析、思考、判斷、選擇的能力。

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一個滿身耳朵,卻沒有腦袋的孩子。

  • 經常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他們會問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甚至做出不合常理的舉動。

對於這些可貴的表現,有的家長能因勢利導,從而培養了孩子愛發問、愛思考、愛探索的好習慣,進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但也有部分家長,他們很煩孩子的問題,很怕孩子的提問,對孩子可貴的好奇心,往往報以冷漠的拒絕或無情的打擊。

「你怎麼這麼多話這麼多問題,少問些問題好不好?」

「你問的問題多傻!」

「你的想法多可笑!」

「快別這樣,人家知道會笑你的。」

就這樣,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渴望、充滿好奇的孩子,漸漸變成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不求進步、循規蹈矩、缺乏熱情、缺乏創新精神、平靜而平庸的人。

而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好奇心的喪失。

所以我們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千萬千萬!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 放大孩子的缺點

很多家長會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甚至無限放大。

可能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這樣做只會挫傷孩子、打擊孩子、不斷地強化孩子對自己缺點的認同感,甚至激起孩子 「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

比如一個膽小、見了生人不愛說話的孩子,家長不是鼓勵他大方、勇敢的喊人,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說:「我這孩子膽小,不愛說話。」

家長已經給孩子下結論了,孩子又怎麼會主動開口說話?

還有的家長不停地說自己的孩子貪玩、調皮、不愛學習。時間一長,孩子真的不愛學習了。

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給孩子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了。

在家庭教育中,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淡化孩子的不足,這樣能收穫一個自信、聰明的孩子。

  • 經常拿孩子做比較

拿孩子做比較,是大多數父母會犯的通病。

「你看隔壁xx,學習多努力,成績多好......」

「整天就知道玩,你怎麼不學學xx......」

經常與優秀孩子作比較,會令自家孩子逐漸失去自信,並在潛意識裡認為「我就是這麼沒用!」「爸爸媽媽都嫌棄我」的消極心態。

長此以往,再優秀的孩子都會陷入「習慣性愚蠢」的怪圈中難以自拔。

  • 用不一致的規矩管教孩子

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隨意性很強,沒有原則、沒有規矩,或者僅憑父母一時的喜怒隨意設立規矩。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尤其在隔輩大家庭中,最易出現規矩不一致的情況。

倘若孩子同樣的行為,有時遭到處罰,有時得到表揚,有時則任由他去,不僅會讓孩子分不清行為的對與錯,還會養成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的無賴習氣。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教育也不能例外。

  • 亂用物質獎勵

曾看過這樣一幅漫畫:一個孩子拿著100分的試卷,爸爸獎勵了他100元錢;第二次孩子拿著90分的試卷,媽媽獎勵了他90元錢;第三次孩子拿著88分的試卷,奶奶獎勵了他88元錢;第四次,孩子拿著50分的試卷,向爺爺要50元錢的獎勵,卻遭到了全家人的責罵。

這幅漫畫很好地諷刺了亂用獎勵的惡果。

有些家庭,為了激勵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或者實現別的什麼目標,就採取物質獎勵的辦法。

「如果你xx樣,爸爸就給你xx獎勵」。

「下次考試拿第一,媽媽給你買一個最新的玩具」。

但這麼做並不明智。

亂用獎勵會引發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轉向外,不利於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標,孩子學習不是為提高自己,而是為了物質獎勵。

一旦孩子不需要這些獎勵的時候,TA的動力也就沒有了。

  • 過度保護、監督孩子

五歲的呦呦和樂樂在生活區里玩「打掃」的遊戲。呦呦說:「你看,我學會掃地了!」站在一旁的樂樂馬上搖頭說:「我媽媽說我太小,不會掃地,也不用我幫她掃!」

因為媽媽的一句話,樂樂把嘗試和挑戰新事物的機會統統拒之門外。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會做某些事情很正常。

但過度保護,不僅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還會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沒有生活獨立能力,凡事依賴父母、縮手縮腳的孩子。

只要孩子能做,決不包辦代替。唯有如此,孩子的自理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才能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 掩蓋、縱容孩子的錯誤

俗話說,小錯不糾,大錯必犯。

犯錯是孩子的共性和權利。但是,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對於孩子的錯誤要麼視而不見,要麼採取掩飾。

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走上社會,千萬別讓你的縱容剝奪了孩子潛在能力的發展,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能自我調節的人。

  • 在孩子面前爭吵

家庭生活瑣碎複雜,夫妻之間吵架在所難免。

但父母當著孩子面爭吵,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一場「心理虐待」。

上海市兒童協會曾對1000餘名未成年人做了一項心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生活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心理有問題的孩子達到31.68%,比離婚家庭的比例高出3.35%。

吵架比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還嚴重!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焦慮,多疑,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自我價值感低,尤其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

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千萬、千萬別在孩子面前吵架。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

為人父母,我們需時刻牢記的一點是:你是孩子最親近和最信賴的人,也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初和最堅實的精神支柱。

打不是愛,罵也不是愛,唯有時刻發自內心的讚賞與肯定,才是最滋養孩子的愛。

以聰明的方式愛孩子,我們才能收穫一個更加聰明的孩子。

來源 | 嬌嬌媽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超級攻略:圖渣媽媽如何給寶寶拍出高級大片?
為什麼剛出生的寶寶都那麼丑?親媽看一眼直接哭了!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