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詹伯慧、邵敬敏:《語言多維研究新視角》前言

詹伯慧、邵敬敏:《語言多維研究新視角》前言

《語言多維研究新視角》

前言

詹伯慧邵敬敏

草原之夜

 金色的輝煌

降央卓瑪 

00:00/04:09

今年是2016年,為了慶祝暨南大學成立110周年,也為了回顧這十年我們文學院語言學科所走過的歷程,我們計劃再編撰一個續集,因為華文學院的應用語言學科已經突飛猛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這次就不再收錄他們的文章了,書名也改為《暨南大學語言學科論文精選》,共集得論文25篇。撫摸著這些稿件,我們未免心潮澎湃,浮想聯翩。因為我們深深知道這十年不是平平常常的十年,是拼搏的十年,收穫的十年。

我們暨南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科主要有三個團隊構成:

《語言多維研究新視角》封面

第一方陣是方言學

暨南大學的漢語方言研究一直是暨大人文社會學科中的強項。漢語方言研究中心成立於1994年。由詹伯慧教授創辦,前身為1984年成立的「漢語方言研究室。中心成立之時,正值暨南大學第一批攻讀漢語方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畢業之時。當年全國首批獲授博士學位的漢語方言博士生共5位,除中國社科院李榮教授培養的周磊博士外,其餘四位就是暨大詹伯慧教授培養的伍巍、張曉山、邵宜和邵慧君博士。漢語方言研究中心的發展幾經波折,期間曾經中斷,2007年恢復運作。2008年5月,中心獲批為第五批「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先由伍巍教授出任中心主任,後由甘於恩教授繼任主任迄今,詹伯慧教授一直擔任名譽主任。十多年來,中心以「夯實基礎、謀求發展」為基本指導方針,以「立足廣東,引領全國,走向國際」為目標,圍繞「項目意識」「平台意識」「聯合意識」「品牌意識」「應用意識」五個意識紮實有效地開展各項工作,積極開展各項科研活動。

中心擁有一支長期活躍在漢語方言學界的學術團隊,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就經常承擔漢語方言的重大科研項目,以出色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和省級的許多獎項,深受語言學界矚目。教育部推薦的全國高校通用教材《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也是詹伯慧教授主編的,2011年,詹伯慧教授更獲評為廣東省首批16位優秀社會科學家之一。近幾年,中心在組織力量申報國家重大項目與重點項目方面獲得突破性的發展。一共承擔了3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就有三項:詹伯慧教授的「漢語方言學大型辭書編纂的理論研究與數字化建設」(2013)、陳曉錦教授的「海外華人社區漢語方言與文化研究」(2014)和范俊軍研究員「中國瀕危語言數字博物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14)。國家社科重點項目有四項:范俊軍「瀕危語言有聲語檔建設的理論體系、實踐規程和技術準則研究」(2012)、甘於恩「粵、閩、客諸方言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與研究」(2013)、范俊軍「中國語言生態監測理論及信息平台建設研究——以嶺南地區為中心」(2013)、陳曉錦「美國華人社區漢語方言與文化研究」(2014)。國家社科一般項目有三項:范俊軍「五嶺漢語方言和瑤語生態評估及雙語接觸研究」(2006)、陳曉錦「東南亞華人社區漢語方言比較研究」(2007)、劉新中教授「粵方言語音特徵的實驗語音學研究」(2014)。國家社科青年項目有一項:侯興泉副教授「漢語方言分區語音特徵的層級和主次研究」(2012)。已結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均為優秀,項目成果在語言學界和相關社會領域得到了有效應用。

近年中心出版了中心成員的研究成果《南方語言學叢書》8部,另有個人專著和主編著作(含教材)20部陸續問世。在CSSCI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在《中國語文》《方言》等權威期刊上有18篇,例如侯興泉《論粵語和平話的從邪不分及其類型》(2012)、甘於恩、趙越《粵方言的完成體標記「休」及相關形式》(2013)、范俊軍《仙島語的語言系屬和地位問題》(2015)等。

中心與國內外20餘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學術交流,舉辦多種學術研討會,主要有四大系列:「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粵方言國際研討會」「中國瀕危語言有聲資源採錄和立檔技術高級講習班」以及「廣東漢語方言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比較有影響的,例如「慶祝詹伯慧教授80華誕從教58周年暨漢語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第十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暨海外漢語方言專題討論會」(2012)「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2013)「第三屆中國地理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1屆全國研討會」(2015)等。還連續舉辦「中國瀕危語言有聲資源採錄和立檔技術高級講習班」(已舉辦3期)、「嶺南漢語方言研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地理語言學培訓班」(已舉辦6屆)、「南方語言學論壇」(已舉辦50多期)。

中心還力求科研創新和體制改革,在嶺南地區各高校,如韶關學院、湛江師院、嘉應學院、深圳大學、華僑大學、汕頭大學、泉州師範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等處設立了27個科研工作站。創辦《南方語言學》半年刊,已出版10期,成為輻射全國、影響港澳台和海外漢學界的重要學術交流平台。

第二方陣是語法學

語法學科也是我們暨南大學語言學科的強項,近年來語法研究出現好的勢頭,主要是研究思路比較清晰,出版的著作和發表的論文獲得雙豐收:

第一,儘可能的把語法學與方言學結合起來,因此21世紀初邵敬敏教授申報了國家社科項目「漢語方言疑問範疇比較研究」,主持召開了「第三屆漢語方言語法國際研討會」,並且出版論文選《漢語方言語語法研究的新拓展》,項目結題後還出版了專著《漢語方言疑問範疇比較研究》,這就為整合語法與方言兩大學科提供的新的契機。

第二,發揚並拓展暨大獨特的研究優勢,在「語義語法研究」以及「語法學史研究」兩方面有所突破,幾年來出版的學術專著有二十種,主要有:邵敬敏《漢語語義語法論集》《新時期漢語語法學史》《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增訂本)《漢語語法動態研究》《漢語追夢錄》等,以及趙春利教授《現代漢語形名組合研究》與周娟副教授《現代漢語動量詞與動片語合研究》,並且多項獲獎。

第三,緊緊抓住語言的應用研究。教材方面主要是修訂《現代漢語通論》,第三版即將出版;並編撰新教材《現代漢語通論簡明本》《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等。同時借著獲批「虛詞研究」國家課題的東風,正在著手編撰一部新穎的研究型的《漢語虛詞框架詞典》,爭取2018年出版。

此外,該團隊還編撰了十多本論文集,例如《漢語語法研究的新拓展》(三)(四)(五)(六)(七)、《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30周年紀念文集》等。

在學術論文方面,該團隊也喜獲豐收,發表有關論文200篇左右,其中在《中國語文》《外語教學與研究》等權威期刊上發表了19篇,核心期刊近百篇。例如邵敬敏的《語義特徵的界定與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好」的話語功能分析》(朱曉亞合作)《「V一把」中V的泛化與「一把」的辭彙化》《漢語框式結構說略》;趙春利《語氣、情態與句子功能類型》(石定栩合作)趙春利《句末助詞「吧」的分布驗證與語義提取》(孫麗合作)等。

語法團隊人數雖不多,但全都承擔了國家社科項目:邵敬敏「漢語虛詞詞典編撰的方法論創新及其實踐」(2012)、趙春利「基於語義地圖的句末助詞多功能研究」(2013)以及周娟「漢語話語視角與視角標記研究」(2016)。還承擔了多項省部級的科研項目。例如暨南大學語法團隊與南京大學合作承擔國家語委重點項目「兩岸(港澳台和大陸)語文狀況和發展趨向比較研究」;邵敬敏的廣東省重點項目「新時期漢語語法學史」(2007);趙春利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基於語言類型學的形名組合研究」(2012);周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漢語動量結構狀補句位選擇機制及跨語言比較」(2013)等。

辛勤的勞動變為豐碩的成果。語法團隊多次獲得有關獎項。例如:邵敬敏、鄭娟曼《「好」的話語功能及其虛化軌跡》2007年獲第二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邵敬敏《漢語語義語法論集》2009年獲廣東省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二等獎;邵敬敏「連A也/都B」框式結構的爭議及其框式化進程」2013年獲國家教育部第六屆優秀文科論文三等獎;邵敬敏2013年獲暨南大學校長特別獎「傑出教學貢獻獎」(全校唯一);邵敬敏2015年《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獲廣東省第七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邵敬敏領銜《現代漢語》2007年獲廣東省精品課程稱號;邵敬敏領銜《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2009年獲暨南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稱號。趙春利《現代漢語形名組合研究》2015年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2015年入選「暨南傑出青年學者支持計劃」第一層次培養對象。此外,邵敬敏主編《現代漢語通論》入選「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06年)以及「教育部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12年),並榮獲第六屆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0年政府獎)。

語法團隊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主持或主辦四大重要學術會議系列:

一、「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在暨南大學常設秘書組,邵敬敏為總召集人,趙春利與周娟任秘書組組長,主持籌備工作,2003年在暨南大學舉辦第二屆,以後連續舉辦:2005年在浙江師範大學,2007年在青海民族學院,2009年在香港理工大學,2011年在台灣高雄義守大學,201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15年在浙江大學,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獲得一致好評。

二、「漢語語法南粵論壇」:由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主辦,會長邵敬敏主持工作。本論壇以「現代漢語語法、方言語法、歷史語法及其交叉研究」為主題,第一屆於2006年在韶關學院,第二屆於2008年在肇慶學院,第三屆於2010年在澳門大學,第四屆於2012年在嘉應學院,第五屆於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第六屆計劃2016年底在深圳大學舉行。這一論壇因其參會學者層次比較高,中心議題為現代漢語語法與方言語法、歷史語法相結合,因此已經成為高層次的學術盛會。

三、「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年會」。2009年在韓山師院,2011年在湛江師院,2013年在中山大學,2015年在華南理工大學隆重舉行。

四、「現代漢語教學研討會」:2010年在暨南大學、2013在江蘇崑山解放軍外國語大學,2014在暨南大學,一共舉辦了三次。

語法團隊的目標是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走向國際。數量不求多,質量要求高,努力建設一支精幹有戰鬥力的群體。

第三方陣是漢語史研究

漢語史研究在暨南大學也是有優秀傳統的。該團隊既有從事古漢語研究的,也有從事近代漢語研究的,還有從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可謂三劍合璧。

一是古代漢語研究,王彥坤教授著作頗豐,尤其的字典詞典編撰以及教材編寫方面獨佔鰲頭,前後出版了《現代漢語三音詞詞典》《前四史生僻詞語考釋》《歷代避諱字彙典》《文史文獻檢索教程》等,獲得學界好評。他還獲得一項國家社科後期資助《南宋羅泌校注》(2014)。

熊焰教授的專著有《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研究》,近年來對「五四」前後文言文即現代文言文的語言特色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專題系列論文,填補了「五四」前後文言文語言研究的學術空白。

二是近代漢語研究,曾昭聰教授主持國家社科項目「明清俗語辭書及其所錄俗語詞研究」(2009)、「明清民國方言辭書及其所錄方言詞研究」(2015),還承擔了全國高校古委會「《清平山堂話本》校注」(2007)、「《土風錄》校注」(2011)、「《談徵》校注」(2015)以及《明清俗語辭書及其所錄俗語詞研究》(2015)等項目。

他筆耕不輟,勤奮好學,發表論文幾十篇,代表作有《古漢語異形詞與詞語釋義》(2013)等。近年出版的著作有《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詞源研究史略》《漢語辭彙訓詁專題研究導論》《清平山堂話本校注》。其中《清平山堂話本校注》獲中華優秀古籍圖書獎二等獎,他還於2007年被評為南粵優秀教師。

三是民族語言研究,班弨教授主攻壯語,主要論著有《論漢語中的台語底層》《壯語描寫辭彙學》《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等。

漢語史研究的品種比較齊全,成果也比較豐富,形成了互補互促的格局。

暨南大學文學院從事語言學研究的教師並不多,全部加起來不到20位,但是這些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大家精誠團結,在方言、語法和漢語史等方方面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本論文精選只是反映了同仁的部分成果。我們回顧歷史,目的是展望未來。當前,暨南大學正在建設高水平大學,其中學科建設是關鍵。我們語言學科完全有信心,在今後十年里,決不故步自封,一定要更上一層樓。漢語要走向世界,漢語研究要登上國際舞台,這就需要我們排除一切干擾,踏踏實實地進行研究。這本小書,既是彙報,也是鞭策;既是回顧,也是前瞻。我們相信,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我們更相信,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暨南大學的語言學科是大有希望的。

(《語言多維研究新視角》,商務印書館,2017年12月版,詹伯慧、邵敬敏主編,趙春利副主編)

本期編輯 / 謝方鋌

本期審讀 / 梁可瑩

責任編輯 / 老 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言資源快訊 的精彩文章:

丘學強:《軍話研究》後記

TAG:語言資源快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