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專訪美和眼科張豐:眼科冰冷格局下的溫暖膠囊

專訪美和眼科張豐:眼科冰冷格局下的溫暖膠囊

張豐從事眼科工作25年,經歷過公立醫院窮得叮噹響的年代,也嘗過民營醫院的冰冷、浮躁滋味,他非常清楚行業生態。「近20年來,似乎所有革命性的技術進步與傳統意義的兒童眼科都不甚相關,這是一個警示——兒童眼科的發展、創新、飛躍絕對不能再走老路子,需要跨學科結合新的理念,並完成技術突破。」

中國的眼科為什麼能快速崛起?美和眼科院長張豐覺得這既不是運營的問題,也不是其他原因。是技術進步在這裡面起到了決定性因素,尤其是從1995年開始的技術迭代。

1995年至今,整個眼科領域是一個躍進式的發展,傳統的技術幾乎全部淘汰。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風靡一時的RK手術(放射狀角膜切開術),即在角膜周邊以放射狀切十餘刀,這個手術在當時是最牛的技術,但現在早已過時,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含量極高的「準分子激光」技術。

張豐又以「割韭菜」的白內障舉例,這一疾病在中老年人發病率接近100%,過去手術治療很複雜,現在利用超聲乳化技術聯合摺疊人工晶體植入,治療白內障從復明手術進入到屈光手術年代,患者可以開車來,開車回,手術效果好,花的錢大部分醫保買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了最大的釋放。關注眼科的資本也更願意在白內障垂直領域揮金。

低風險高收益的特點,讓成人眼科在過去的二十年成為資本追逐的紅海,與之相對的是,兒童眼科的相當滯後。

雖然兒童也會患白內障、青光眼,但發病率低,沒有資本市場的追逐與青睞。兩大「割韭菜」項目也都不適合兒童眼科。因此,國內大部分眼科機構的兒童眼科還是以兒童斜弱視和配眼鏡為主。

「但是你要相信一點,如果從宏觀角度去看整個眼科,既然有市場空缺,就一定會有人去補位。老年人眼病是夕陽產業,兒童眼病是朝陽產業,所以我相信,中國眼科未來十年黃金髮展點是兒童眼科。」

張豐從事眼科工作25年,經歷過公立醫院窮得叮噹響的年代,也嘗過民營醫院的冰冷、浮躁滋味,他非常清楚行業生態。「近20年來,似乎所有革命性的技術進步與傳統意義的兒童眼科都不甚相關,這是一個警示——兒童眼科的發展、創新、飛躍絕對不能再走老路子,需要跨學科結合新的理念,並完成技術突破。」

美和眼科更多從體驗和服務入手,兒童眼睛發育0到6歲是關鍵期,兒童眼保健從健康嬰幼兒人群出發,通過細緻專業的視力發育監控,建立兒童眼健康檔案,對不同年齡階段發現的視覺發育高危因素做預警和干預。「這個領域目前在國內還沒有被充分開發出項目,而美和目前就緊緊盯著這個市場空檔。」

三甲的服務空白與美和的溫度補足

「醫療不要單一化。」

一個事實是,醫學是具備交叉性的,在眼科臨床醫學,聽覺、視覺完全有可能相互影響。只是在醫院,幾乎沒有眼科醫生會從聽覺去干預視覺。拿兒童上瞼下垂矯正手術示例,傳統兒童眼科醫院或科室的眼科手術只管開刀,解決疾病,對於兒童眼瞼美觀設計力不從心,兒童眼科醫生幾乎不懂醫美知識,手術前對術後的美學效果評估,沒人去思考和設計。

在張豐看來,美和做小兒眼科「沒有第二個選擇」。如果複製三甲醫院科室運營模式,是死路一條。中國醫療界的眾多三甲醫院裡,目前找不到一家醫院開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兒童眼整形」專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吸收不同學科的先進理念,根植到小兒眼科去做,才有競爭力、才能向前發展。」張豐堅定地說未來美和就做這樣的專科。

兒童眼整形的競爭力在於,「對於患有兒童重度上瞼下垂、小瞼裂綜合症等疾病的兒童,如果不在他們生理、心理、視覺發育成熟之前進行手術矯正,對孩子身心以及視覺健康的發展均極為不利。但是目前能夠開展兒童眼整形的醫院非常少。而美和眼科醫療的優勢、巧妙之處,既有傳統意義上的兒童眼科內容,比如斜視、弱視,又有具有美和特色的項目,比如兒童上瞼下垂、眼瞼微創整形、兒童淚道、兒童眼球震顫手術。」

與張豐的交談中,《四百味》發現,他驚嘆於互聯網顛覆以往的獲客能力。美和眼科90%的患者都是通過線上引流,獲客源頭是美和眼科自營的美和傳媒,而獲客的訣竅就是態度和時間。

平日除了門診、手術、外出開學術會議之外,美和創始人於剛、張豐用大量時間與患者家長進行溝通。一個問題的對話可達千百條,凌晨回復患者的疾病諮詢也是常態。按張豐的話說,美和的運營遵循五個online:即患者在線上,醫生在線上,產品在線上,服務在線上,管理在線上。

「這裡面很簡單道理是,兒童眼科患者群的買單方是家長,80、90後家長的特點是在自媒體時代具有非常強的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並且普遍『反權威』。家長對孩子疾病的情況非常清楚,只是沒有做過手術而已。這批家長不在乎跟權威醫生討論孩子該怎麼辦,他們在乎的是,找服務到位的醫療機構,跟醫生討論某種手術方式的好壞、恢復的問題。所以,隨時與患者增強粘稠度,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這也就成了美和的立身之本。」

沿著這個思路,美和團隊正在打造一系列關於兒童眼科、兒童眼視光的付費課程,比如說兒童如何預防近視,得了近視之後怎麼辦。如果戴上眼鏡,視力還不好怎麼解決……他說:「這也就是我們的未來。從我們的角度看,這是美和與三甲醫院競爭的優勢。」 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再回到醫療本身。有業內專家預計,美和的課程上線後又會帶來小兒眼科領域的革命。

三倍的價格能獲得什麼服務?

在美和眼科創辦前,張豐和團隊最忐忑的是診所定位:做高端還是做低端?高端意味著要放棄很多病源,低端又相當於跟三甲醫院搶人。最後他們的天平還是傾斜到了高端兒童眼科醫療。

「現在看來,這條路走對了。」

價格策略是最重要的一點。高端並不代表高價,而是高端的服務,優質的醫療資源,高精尖的手術。

比如美和現在在打造日間手術。張豐也自信地說:「據我了解,目前在國內兒童眼科日間手術,我們做的非常有特色。我們看了很多醫院,從手術量和術後快速恢復的程度,我們可以在24小時內完成患者檢查、手術、術後安全離院的流程。而且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在全部診療過程中,都有適宜遊戲場景。尤其孩子術前體驗,更像是一場『森林大冒險』,這樣的心理干預大大降低了孩子的恐懼感,也完全打消了家長的焦慮情緒。」

外地病人來北京給孩子做手術,三分之二的費用是交通、食宿、誤工的成本,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醫療成本,整個費用打包後非常高。但日間手術省下了時間成本,也解決了後面的一系列問題。患者是願意為中高端醫療服務買單的。

美和制定了很多人性化服務方案。比如有一種手術需要在體內植入新材料,術後出現排異的概率大概在千分之一。這種問題在三甲醫院一般的處理方式是,術前已經告知病人此類風險,出現問題,患者需要自己承擔後期費用。而美和現在要改變這種規則,利用互助的形式,建一個公益基金池,每個患者自願出非常少的錢,術後一旦出現排異問題,就用這個基金承擔全部後續治療費用。「我們這麼做的初衷就是給孩子家人吃個定心丸。」

「我經常講,我們的腦洞要大一些。」對張豐來說,非公是非常好的機制,可以自己來定經營和價格策略,這種機制建立在有溫度的醫療基礎上。

對護士的期望值高於醫生

香港的港大醫院,在學術上國際一流,但卻被香港養和醫院蓋過了風頭。張豐去考察後發現,護理是養和醫院最核心的力量,其護理服務的品質,比任何的醫療單位都高出很多,護士的地位甚至高於醫生。即使那裡收費不菲,但港人卻以能到這家醫院看病為幸,港醫也多以能夠在此執業為榮。

張豐覺得,整個醫療服務中患者從診前諮詢到就診、手術,再到術後護理,術後康復,術後複診80%是護理的工作,醫生工作只佔20%。從運營角度講,僅靠醫生個人IP很難留下病源,患者會跟醫生走。但是當護理團隊的服務很牛,病源就會儘可能多的沉澱。所以,美和對護士培養、再塑造的期望值甚至高於醫生。

強調服務的過程中,張豐還很看重服務體驗,以及建立以人力資源為核心的團隊。

因為醫療有一個過不去的檻,就是經驗決策。不是說醫生看了多少文章就可以動手術。而是越老的醫生大家越喜歡,因為他們從失敗總結後的經驗多。但經驗不能夠快速打磨出來,需要更多接觸病人,更多上手體驗,而很多醫生並沒有這樣的機會。

面對這樣的現實,也作為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兒童眼保健副主委張豐倒有個想法,既然每個醫生都省不了這一步,那就從專科入手,開展國內其他眼保健醫生、基層兒童眼科醫生學習培訓的業務。如此一來,兒童眼科、兒童眼保健的隊伍會越來越年輕化,越來越有自信心,越來越符合醫療的本質。

就像張豐說的,美和的步子可以慢一點,但一定要志存高遠。

張豐是個 「偏執狂」

美和創始人於剛在《創辦美和的每一天,我都想放棄》一文中說,如果我是個「大偏執狂」,那張豐一定是一個「小偏執狂」。

張豐偏執於把活兒做細。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北京的一家超市裡,張豐站在生鮮區認真地挑選雞翅。挑了二十分鐘,他才買了兩個雞翅。店員有點疑惑,張豐解釋說,自己是個眼科醫生,買點雞翅是想回去研究手術後的皮紋。

張豐回想當初在眼科醫院當住院醫的日子裡,最期待的就是周五可以早早去肉聯廠等著商販入庫,幾個同學帶齊了解剖的傢伙,一次可以取40隻豬眼,回去進行手術前的練習。現在看來,張豐柔和、準確的手術手法應該是有賴於年輕時的高強度、職業化技巧訓練。

2016年醫生離職創業井噴。於剛、吳倩、張豐聯合創立美和眼科,但他們似乎並不善於宣傳、吸引投資人、談合作,而是一頭扎進手術室,扎進檢查室不斷地自我否定,然後自我肯定。張豐始終覺得醫生還是要有種匠心精神。

「其實醫療沒有什麼難的東西,別人治不了的病,你也治不了。都能治的病,比拼的是誰能做得更好。但現在醫生最缺的是,降級精神。」張豐告訴《四百味》,一台手術也就幾個簡單的動作,拉開、分離、縫合,有些醫生一天能做100台,但數量並不代表水平,區別在於同樣的問題,醫生是用40分鐘做完,還是用一個半小時做完,醫生是縫了5針,還是縫了22針,醫生動手的每一針、每一線、每一刀,是否都在腦子裡面反覆琢磨過,這關係到孩子未來幾十年的命運。

張豐坦言,與之相比,他做一台手術的時間延長了至少半小時。「並不是我手慢了,是因為要想讓病人第二天就回家,你的縫合必須要有水平。我們原來縫6針,現在縫到20幾針。」

實際張豐也明白,像美和這種民營醫療機構,口碑與技術是他們的唯一和市場溝通的方式,這也是不斷有國內有名的投資者上門尋求合作、投資的緣故。

「我們的口碑要慢慢形成,第二家、第三家……第n家美和眼科,一定是建立在好口碑的基礎上。」對於張豐和他的創始團隊來說,美和不是一個鋪量、燒錢的財富遊戲。就像誕下二胎,後面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文丨 魚多多

採訪丨叢名龍 尹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智能貨櫃背後的陰謀
俄羅斯世界盃黑科技嚇死人!人工智慧代替裁判、大數據已告訴你冠軍竟是它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