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樹《神農本草經》的經典地位 汲取《傷寒雜病論》的源頭活水

重樹《神農本草經》的經典地位 汲取《傷寒雜病論》的源頭活水

重樹《神農本草經》的經典地位 汲取《傷寒雜病論》的源頭活水


講者簡介

姜宗瑞,男,1967年出生,執業中醫師,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人。畢業於承德衛生學校,深圳市中醫經方協會會長,廣東省中醫學會經方臨床專業委員會會員,深圳市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理事。師承郭燦勛、吉建華、張大昌、黃煌、沈剛等多位名師。黃煌經方沙龍網站「經方實驗錄」原版主(網名沙丘沙)。現就職於深圳固生堂中醫門診部。在《黃煌經方沙龍》、《張大昌醫論醫案集》、《輔行訣傳承集》、《經方論劍錄》中任編委。

2009年4月由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了個人專著《經方雜談》,於2017年增訂再版。論文《略談神農本草經》被《中醫思想者》收錄。2012年春應邀作為授課老師參加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及省一附院主辦,在井岡山舉辦的第十一界國際經方班,講授《輔行訣與經方》。2012年9月,《再談經方的用量》一文,在南京的全國經方臨床應用研討會上榮獲二等獎。2015年5月應約加於珠海舉辦的「首界經方臨床學術講壇」,講授《略談脈經》。

診療之餘,開辦《傷寒論》學習班,已舉辦三期,學員過百,是位臨床用經方、茶餘談經方、課上講經方的仲景信徒。擅長治療:小兒發熱咳嗽、男女痤瘡、月經不調等常見病,失眠焦慮抑鬱、腫瘤等疑難雜症。


中醫家推薦

提到四大經典,首先大家容易想到的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但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神農本草經》當之無愧為經典之首。徐靈胎曾因眾醫家不講《本經》而竊悲,今日「神農後人」沙丘沙更因《本經》不受重視,被排除在四大經典之列,而聚志同道合之士召開《<神農本草經>與經方臨床》全國研討會,述《本經》《傷寒》一脈相承之義,例證《本經》實用價值,重樹其經典地位,為《傷寒》汲取源頭活水。「信仰和經典是中醫人的保護傘」,我們可別把《本經》這把大傘丟了。

■ 溫馨提示:本文約12038字,閱讀大概需25分鐘。宜泡一壺清茶,慢品。

▽ 講稿實錄 ▽

一、神農後人沙丘沙

各位老師、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謝樂洪蝺老師的介紹。其實我還有一個自己的簡介版本,大家不妨聽一下。我現在的籍貫是河北邢台市廣宗縣,過去廣東叫沙丘郡,我的網名「沙丘沙」就是因為這而來,沙丘的一粒沙子。其實我的祖籍是山東蓬萊,從明代遷到河北來是二十一世。大家知道,山東是姜太公的封地,所以我們應該是正宗的姜太公的傳人。按照歷史的記載,姜太公是伯夷、叔齊的後人,而伯夷、叔齊是當時司馬遷《史記》重筆書寫的兩個隱士,而且伯夷、叔齊是神農的後人,這也是我們一定要舉辦這個《神農本草經》專題的原因之一,我們才是真正的根正苗紅。(場下掌聲響起)


二、問渠那得清如許?

這首詩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朱熹的一首詩,應該是他的悟道詩。這裡簡單說一下,很多人可能對「渠」會有誤讀,這個「問渠那得清如許」,由於提到了水,很多人就都把這個「渠」理解為河道、渠道,其實不是的,這個是人稱代詞,就是問你怎麼怎麼樣的意思,「問你哪得清如許」,不是我們理解的水渠怎麼樣,這是題外話,我順便說一下。如果你讀宋代的禪宗典籍的話,很多禪師喜歡這麼稱呼,不稱「你」稱「渠」。我們提這首詩,主要強調「源頭活水」,我們搞中醫的人都要強調源頭活水,正本清源嘛。


三、源頭活水《本經》當

1從歷史看《本經》經典地位

談到源頭活水,我們就要涉及到經方里現在《傷寒雜病論》再往上考的話,到《內經》、到《本經》,從成書年代的歷史來看,《神農本草經》應該是作為第一位的經典。建國以後,最初版本的四大經典是《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這是建國以後最初的提法。

過了沒幾年,這個提法就變了,變成了什麼?變成了《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我們現在提到的四部經典基本上是以這個為主,原因我們就不做過多的分析。個人認為主要一個原因是《神農本草經》提到了很多概念,它的框架比較大。《漢書·藝文志》記載方技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的分法,其實《神農本草經》應該是四個都涵蓋了,所以範圍特別特別大,不好理解。尤其我們用唯物主義指導就更不好理解了,這裡面涉及到比較多長生不老、妖魔鬼怪的東西。這可能也是大家避而不談的一個原因,所以它很快就退出了經典的地位。

但我們還是認為《神農本草經》作為經典之首是理所當然的。《溫病條辨》為啥不應該算經典?今天我們不談。我們只說《神農本草經》不應該被剔出去。

2《本經》《傷寒》一脈相承

首先從文獻來講,大家對皇甫謐應該不陌生,他當時的身份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科學院的院長,他有這樣的論述,說「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伊尹湯液經》簡稱《湯液經》,甚至也稱《湯液經方》。從他這句話,你看歷史就很清晰。他認為伊尹撰用了《神農本草經》,作了《湯液經方》,張仲景是發揮了《湯液經法》,這個是很清楚的。而且皇甫謐去古未遠,離仲景比較近,所以他這種話應該值得我們重視,不能視而不見。

《本經疏證》作者鄒澍在論述甘草的時候,提到說,「《千金方》治金瘡,多系出血不止,箭鏃不出。故所用多雄黃、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匱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等葯皆用十分,甘草獨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則其取意正與本經吻合矣」。王不留行散怎麼樣?各十分,唯獨甘草十八分。你看,鄒澍這觀點是啥呢?張仲景對甘草的用法跟《本經》的主治止血金瘡是比較吻合的,說明這個是一脈相承的。

鄒澍在論述半夏的時候,他說:「大小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壯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之劑也。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治胸脹咳逆之劑也。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頭眩之劑也。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咽喉腫痛之劑也。半夏瀉心、生薑瀉心、甘草瀉心湯,治腸鳴之劑也。葛根加半夏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大半夏湯,下氣之劑也。《本經》主治,惟止汗一語,仲景無專方,余則悉相印。」鄒澍的意思,半夏在《本經》的主治,在張仲景方劑里,除了止汗沒有應用,其他的用法跟《本經》是完全吻合的。

徐大椿在《神農本經百種錄》里有一段論述,說「漢末張仲景《金匱要略》及《傷寒論》中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遺法,其用藥之義,與《本經》吻合無間,審病施方,應驗如響」,看了沒有?這些臨床大家,清代的這幾個大家,包括古代的皇甫謐,如果你把他們的觀點連起來看,是很清晰的。

後面徐大椿這段話有點偏激,樹敵太多,「自唐以後,藥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屬,執葯治病,氣性雖不相背,而變化已鮮沿及。宋元藥品日增,性未研極,師心自用,謬誤相仍。即用本經諸種,其精微妙義,多所遺漏。是以方不成方,葯非其葯,間有效用,亦偶中而非可取」,我們看後面,「必良由《本經》之不講故也。余竊悲焉!」這是徐大椿的原話。其實不單徐大椿竊悲焉,我們也竊悲。現在不是竊悲了,是公開的悲,所以我們要舉辦這個《神農本草經》會議,把它作為經典之首來推廣。(場下掌聲響起)

3理法法葯

我沈謙益師父提出來一個概念,叫「理法法葯」。初期我對這幾個字很不理解,因為我這人可能比較笨,我師父講的東西有時候我要過三五年以後才慢慢有點感覺。最初聽這概念的時候我一頭霧水,因為我們平常提「理法方葯」嘛,他說的是理法法葯。

其實啥意思呢?他說的是中醫的理法是法於葯來的,這麼來理解。中醫的理法是法於藥物,因為藥物它都是天然的,這句話跟道法自然很相近。這也是我們要強調《神農本草經》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4信仰和經典是中醫人的保護傘

說個題外話,關於保護傘的話題。我當時有一個朋友,他是中西匯通的,病人很多,很厲害。他跟我說過一句話,當然他是一片好意,他說一定要多學點西醫,西醫是保護傘。其實人家沒有惡意,我們也理解,但我當時就反問了一句,因為私下交流嘛,也比較熟。我說,你要這麼說我完全不反對,但是作為純中醫人,啥是保護傘?什麼是純中醫人的保護傘呢?我這麼一反問,他當時沒話說。我後來告訴他,我說中醫人的保護傘就是信仰和經典。信仰和經典是中醫人的保護傘。(場下掌聲響起)謝謝大家!

借《開經偈》原文,我略改了幾個字,「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神農真實義」,人家是如來,我只換了個字,我覺得如來也沒有意見,有意見可以提、可以保留。(場下笑聲、掌聲響起)

四、例證《本經》實用價值

我們現在說一個問題,《神農本草經》年代久遠,從這個年代講作為經典,但是它是不是有實用價值?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吧?如果它只是因為歷史悠久,那只是個古董,就沒必要去深究。但《神農本草經》不是古董,它有實用價值。

1張大昌先生醫案例證

我先舉我師爺張大昌的幾個醫案。

張大昌大家應該不陌生吧?聽說過張大昌的名字,看過他的書《張大昌醫案醫論集》,甚至是《輔行訣》的,大家舉下手,我看有多少(場下絕多數人舉手)。給大家說句實話,你作為當代中醫人,可以不知道張仲景,不能不知道張大昌(場下笑聲、掌聲響起)。

1、破傷風驗方中的丹皮

我師爺當時用方也是很精簡,這是他的一個醫案的驗方,我不知從哪裡來的,就治療破傷風,西醫的破傷風,他用了這幾味葯:防風、荊芥穗、丹皮、陳皮、甘草,而量也很小,各十克。這個方法是有效的,我不但用它治過人,也用它治過羊,羊也會得破傷風,牛馬也會得破傷風。羊牛得上破傷風是沒有西醫診斷的,都是那些主人診斷出來。

我當時沒有多加思考,後來讀《本經》以後,我就發現牡丹皮這個葯,我們現在把它歸納為什麼葯呢?就是活血化瘀、退虛熱等等,好像跟破傷風沒有關係是吧?大家看一下《本經》的原文怎麼說的?《本經》說「味辛,寒。主治寒熱,中風,瘈瘲,痙,驚癇……」,它提到了「瘈瘲,痙,驚癇」,這些都是抽風的病。所以如果被那個教材一歸納,也不說不好,很容易理解,但它的很多功用都沒了。《本經》跟《傷寒》一脈相承,都是只列事實,沒講道理。它只說這個葯治什麼病,是吧?背後的機理沒講,跟《傷寒》的體例是一模一樣的。我看到這個,突然明白——噢,那個破傷風的驗方也不簡單啊!就是丹皮這個葯,按照《本經》主治,跟它不是完全相吻合嗎?

這是第一個醫案。我師爺不怎麼寫醫案,也不允許我們記。當時就是太聽話,他的大部分醫案也都沒有記錄下來。

2、白薇:主暴中風

第二個醫案,是我們在整理的時候發現他自己親手記錄的醫案,在《張大昌醫論醫案集》裡面有,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一個 「子癇妊高症」,懷孕七個月以後,頭痛眩暈,下肢浮腫,血壓偏高,血壓當時是150/100毫米汞柱,中間沒有治療,最後導致血壓升高到240/130毫米汞柱,出現了暈眩、昏迷不醒人事、四肢抽搐、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的癥狀。當時的村醫給她注射了硫酸鎂,送到醫院以後經過剖腹產,取出了雙嬰,但是這人仍然昏迷不醒,告病危。

我師爺診斷以後,給她開了個方子,叫「自逆回厥湯」:石決明15克,荊子10克,牛蒡子炒搗10克,山豆根10克,白薇6克,甘草6克,薄荷冰1克沖,水煎胃管灌服。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薄荷冰,當時在基層是比較普遍的,類似冰片。這個藥用了以後很神奇,病人很快就醒了,而且下了很多惡露。血壓還是高,於是又改了一個方子,這個方子大家一看就知道,桂枝茯苓丸加減的(方:桂枝10克,丹皮10克,首烏15克,甘草6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前後一共就用了三日葯,這個病人就這樣就被他治好了。

這裡邊有一個葯,引起我的興趣。《本經》提到白薇的主治,「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尤其這個「主暴中風,忽忽不知人」,不就是昏厥嗎?!

所以後來我就發現,我師爺有很多方子,不管是驗方也好,還是他自擬方也好,很多是從《本經》上獲得的靈感,說明《本經》並不只是古董,它有很多實用價值。

2個人醫案例證

下面是我個人的一點案例,也是受《本經》啟發的應用。

1、附子主咳逆

一個是附子治療咳嗽。大家知道我們對附子的歸納是「回陽救逆」,這個歸納也不錯,但這麼回答,它實際的主治好像就沒了。《本經》原文里怎麼說的?首先是主咳逆,因此我經常在治療風寒咳嗽的時候會加上附子。我也經常在小青龍湯裡面加附子,這樣麻細附也有了。不管是大人孩子,我是以脈浮緊為應用指征的。如果遇到脈浮緊的話,小青龍加附子效果挺好的,它可能出現很多不同的舌象,可能跟個人取捨有關,我習慣以脈診為主。我在臨床遇到很多小青龍加附子證,病人的舌苔也是紅的,甚至苔也是黃的,所以我不主張完全四診合參。

說實話,我的觀點是四診合參是我們對古人的診法一個匯總,並不是要求每個醫生診療一定四診合參,因為你四診合參以後反而會出現一些矛盾,不知道到底怎麼辦,所以你習慣用哪個就用哪個,別的作為參考。這是我的親身經歷,不一定正確,給大家隨便說一下,四診合參可能得出的結果是矛盾的。我就看脈診,沒管舌苔黃不黃,痰黃不黃,反而效果很好。如果四診合參以後,反而很矛盾。那你喜歡望診,可能以望診為主,也挺好。所以我對四診的理解就是一個為主,別的為輔。當然現在很多人都是問診問得比較好。

2、石鐘乳下乳汁

《本經》有一個是石鐘乳下乳汁的記載,而且外台《千金》里很多下乳方都用,這個解釋很簡單,徐大椿有個解釋,就說「其形似乳」,石鐘乳掛的時候像乳房。我在遇到乳汁不通、奶少的產後婦女時,喜歡在辨證的方葯上這個葯。

醫案:患者,女,23歲。於2010年8月19日請我出診。順產後半月,奶少,查腹軟,舌淡,苔白稍厚,脈左沉細,右寸稍弦緊。處方:党參15克,白朮15克,炒甘草10克,雲苓10克,旱半夏6克,陳皮6克,當歸15克,川芎6克,生麥芽10克,石鐘乳15克(打碎),煎藥機煎,每包150毫升,共9包,每次一包,日三服。盡劑乳汁似泉涌,未再用藥,10月9日隨訪,不須另加奶粉,足夠小孩吃飽。

這個醫案我就不讀了,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六君子湯,加了麥芽和石鐘乳治療產後奶少。

關於這裡面的麥芽,很多人看了醫案跟我討論,說麥芽不是回乳的嗎?你怎麼在這個時候用?實際我們中藥的作用不是固定的,而跟用量有關,生乳還是回乳也要看量。常規量應該是生乳,生乳有升發之氣,故而有通乳之用。大麥的麥芒比小麥更長,很鋒利,所以古人歸納有時候把它歸為木,有的把它歸為心,它是升發之性很強的一個葯,所以你用它去升發肝木、暢通乳汁的話,就小量用。但是反過來,大量的應用,回乳的量都多大?一百克以上。

其實它有一個什麼問題?大家知道,麥芽有一個助消化的作用,做麥芽糖的時候,需要將澱粉轉化成糖的時候要加麥芽,類似我們吃的東西,經過唾液分化就轉成糖了,是一個道理。它是有助消化的作用。小量用是升發,大量用呢?物極必反,就把胃氣掏空了。胃氣乏、中氣乏的,乳汁就更沒了。它回乳的機理給跟它生乳的機理是一樣的,我的理解跟量有關。所以很多中藥的作用,一個是跟量有關,一個是跟配伍有關。關於生麥芽,常規用十克以下,起碼不會有回乳的作用,反正可以催乳。

3、露蜂房和血餘炭治癲癇

說一下露蜂房和血餘炭的炒用,這個也是我的真實的案例。

2010年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28歲未婚,三年前因為車禍做過頭部手術,當時很好,沒有任何問題。來就診的幾個月前開始有突發癲癇,很嚴重,把舌頭咬爛了,以至於言語不清,但是在醫院做CT也沒查出什麼問題,西醫讓他吃抗癲癇葯。他的哥哥跟我比較熟,就帶他到我那去試一下。

我當時一看他的癥狀,面色黧黑,舌質暗淡的,舌下脈絡粗紫,前胸布滿黃豆粒大小紫包,說是痤瘡,質硬,脈象左寸浮滑,其餘沉細。我當時實在沒底,給他開了一個什麼方子?葛根湯合上桂枝茯苓丸,加了點半夏、南星、白礬、鬱金,但總覺得沒底,回去以後就翻《本經》。《本經》有沒有治療抽風的葯?當時心理就很簡單,像別人批評的一句話,叫做「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平時修養不夠,但遇到了疑難症就翻一下。後來我就翻到了兩個有關的葯,露蜂房主治驚癇、瘈瘲,血餘炭治小兒癇,大人痓。我就在病人複診的時候在原方基礎上加了露蜂房6克,血餘炭3克。

說一下血餘炭,當時是我親手炮製的。血餘炭在古時候沒問題,現在很多人都染髮,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我是特意到理髮館找了沒有染過色的頭髮燒制的。你要去買血餘炭,首先不知道它到底是人發還是豬毛,再一個就是不知道頭髮有沒有經過染色,這個很難,所以我用的是比較純正的,自己做的。

加了這兩個葯以後,他吃了一個多月。他過去癲癇發作是規律的,起碼半個月發一次,但在服藥期間他一個月沒有發作癲癇,而且胸前的紫包全部消失了。後來過了幾年再隨訪,也沒有再複發。他總共應該吃了兩三個月的葯。

五、《本經》藥物分類歸納

這裡我順帶提一下我對葯的概念。按佛典記載,耆婆是印度名醫,跟佛陀學習三年,有一天,佛陀讓他去找一味不能入葯的東西,耆婆轉了一天,最後空手而回。佛陀很高興。這就是說,天下萬物無不是葯。道家也是這種觀點。而《神農本草經》這365味葯呢,也只不過是將大家慣用的舉例而已,是個代表。就像開人大會的時候,需要選出代表參與,這三百六十五味葯也只是一個人大代表。

其實《本經》也不難,我們可以用一些歸納的方法,拋開那些長生不老、妖魔鬼怪先不管。當然,你不能因為這個就否定一切,這是不對的,你把這個刨除以後,《本經》里還是有很多很實用的,除了我剛才舉的例子,它還有很多藥物。我簡單歸納一下。

1婦科

關於治療婦科問題的有川芎、黃連、蛇床子、黃柏、龍骨、阿膠、牡蠣、當歸、蟄蟲、伏龍肝、代赭石、白斂、水蛭、肉蓯蓉、白膠、龜甲、白芷、白蘚皮、烏葯、烏賊骨;

2美容

古人也愛美,很多提到了美容的葯,有玉竹、麥冬、蛇床子、茵陳蒿、桂、雄黃、栝蔞實、麻黃、烏梅、卷柏、柏子仁、白附子、白芷、白僵蠶、辛荑、菟絲子、白瓜子、天門冬、絡石、蒿本、山枝子、紫草、石鐘乳、遠志、蔓荊子;

3陽痿

陽痿是現代的說法,古人叫陰萎,《本經》提到治療性功能障礙的葯有遠志、人蔘、石斛、蛇床子、肉叢蓉、覆葐子、陽起石、巴戟天、五味子、淫羊藿、白馬莖、牡狗陰莖、桑螵蛸、萆薢、代赭石、石鐘乳、楮實子、五加皮;

4咽炎

關於咽喉的,專門提到咽喉不舒服的葯也不少,包括細辛、貝母、鱉甲、虻蟲、蔥、半夏、藜蘆、射干、芫花、絡石、蒺藜子、升麻、地龍、馬勃、夏枯草、白斂;

5皮膚病

皮膚病的有菊花、細辛、凝水石、敗醬、山枝子、枳實、澤漆、茺蔚子、漏盧、地膚子、浮萍、青蒿、青葙子、扁蓄;

6咳嗽

咳嗽的更多,甘草、細辛、五味子、牡桂、茯苓、龍骨、文蛤、陳皮、瓜蒂、乾薑、當歸、麻黃、紫菀、款冬花、白前、竹葉、吳茱萸、伏龍肝、附子、旋覆花、藜蘆、芫花、蜀椒、杏仁、石鐘乳、菖蒲、遠志、百部、馬兜鈴。

第一個就是甘草。大家知道,現在一講甘草就是調和諸葯,我們並不反對這個說法,但如果你只這麼講的話,它的原始功用就沒了,所以還不如像《本經》這樣直接說治什麼,我覺得這樣更實用。現在西醫都知道甘草片治咳嗽,是吧,所以甘草也是止咳的主要的葯。

7痹痛

當時可能條件比較差,勞苦大眾多,所以《本經》里提到很多止痛藥,術、獨活、防風、薏苡仁、澤瀉、細辛、黃芪、王不留行、柏子仁、酸棗、乾漆、防已、吳茱萸、山茱萸、烏梅、大黃豆卷、附子、烏頭、天雄、蜀椒、牛膝、石斛、秦艽、狗脊、萆薢。身體疼痛的各個部位有分得更細,哪個部位的疼痛用哪個葯。

其實以上這些葯就是些常用的葯。病也是很常見的病。


六、中藥「八扇門」

1「八扇門」概念及證例

「中藥八扇門」是我自己提的概念,就是為了說徐大椿在《神農本經百種錄》的一段論述,特別精彩。他說「凡葯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產之地」。這八個方面的歸納特別精到,現在可以加一個西藥藥理,這九個了吧,也無所謂。如果是傳統中醫的話,就應該按照這個模式去理解。

簡單舉例,細辛、羌活氣辛,散風寒是取其氣;甘草味甘甘緩、黃連味苦苦降,是取其味;硃砂用的是它的色,辟邪、安神等作用,地黃也是用其色黑;鬼箭羽,古人認為是辟邪的,它的形狀似箭殺鬼,箭很鋒利。而肉蓯蓉,也是「取其形」,它的形狀像陰莖。剛才講的石鐘乳也是取其「形似乳」;「取其質」的更多,比如石膏,它重嘛,所以能清上熱。龍骨質重而能潛浮陽;這半夏呢,生在夏半就是「取其時」,這個不難理解,《禮記·月令》也提到了,「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你看,這最後提到半夏生的時間。半夏跟射干相對,一個是夏半生,一個是冬至生的,一為引陽入陰,一為引陰出陽。如果從這方面理解的話,很多葯都挺有意思的。

關於所產之地我們就不多講了,但是古人很注重道地藥材,就是跟生產之地有關,什麼葯產自哪裡,跟地形高低也是有關的。有一年我和方同等師兄們去山東的岐山採藥,當地的圖像提到一句,升麻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上,它這麼一說,我突然就明白「升麻能引葯上行」可能跟這有關。其實我不同意「升麻引葯上行」這個說法,但是我們認為升麻是清熱解毒藥,它可能善於清上焦熱,從它生長的位置來講的話。

2藥物「性情」要講究

前面所講的八扇門的概念都比較簡單,今天著重提一下性情。

性情這個概念,如果按照我們通俗理解,就是四氣五味,但我們師門對性情比較重視,有自己的一個理解,並不是我們簡單歸納的寒熱溫涼就叫性,這個性情更多的是指特性,整個葯的一個特性。就像我們對人一樣,我們記每個人往往並不是記他的生理數值,什麼身高、體重、學歷、年齡……,一般不是這個。我們會下意識對他有個提煉歸納的特點記憶,這就是他的性情。其實外感《傷寒》用藥更重性情,內傷《金匱》重氣味。

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土元(土鱉蟲),我們現在把它歸為蟲類,有活血化瘀之用。其實鄒澍不是這麼理解的,而是講了它的性情,說這個土元用刀斬斷以後,用碗蓋上,24小時之內平復如初,能接上它自己。它的這個特性是啥?善續。這個用於啥病就很好解釋了,我說用於治療腦血栓後遺症、腦梗就很好解釋了,西醫不是講神經最難再生嘛,那就可以用它的再生之力比較強的特性。所以這種性情的歸納,一旦你掌握之後,易用難忘,而且也很精到。

說到性情,有時候我也會突發奇想,說教學相長是一真心話,我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有學生問到水蛭的問題,我當時並沒有做太深入的總結。水蛭用刀剁的話剁不死,大家知道剁一刀它會分成兩個,再剁一刀它可能分成四個,學生說到這個的時候,我就突發奇想說了一句話,我說「它的性情可以用四個字來歸納,叫生機無限。」當然這個是我自己瞎說的,但歸納以後我就聯想到《金匱》治虛勞的大黃蟄蟲丸,裡面也有水蛭。我對這方有感情,因為我都是自己在家做大黃蟄蟲丸,用它治療很多腫瘤的貧血,效果特別好。所以古人說的緩中補虛是真實不虛的。這裡用水蛭「生機無限」來解釋的話就很精到。

當然,我們這種歸納只限於自己的一個理解,但是大家應該有這方面的思考,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寒熱溫涼四性叫性情,這樣不夠。

3「聞名會意」識葯法

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聞名會意。比如防風、鬼箭羽、覆盆子、王不留行,它的名字就代表了它的功用。這個很簡單,大家也善於從這方面注意。比如遠志,志向遠大,指的是心腎相交;淫羊藿怎麼來的?按照李時珍的解釋,西北有一種羊,它吃了淫羊藿以後每天交合一百次也不累,淫羊藿是這麼來的;覆盆子也有兩種解釋,一個解釋是說它的形狀圓圓的,像個盆,我覺得不太恰當。另一種解釋是指男人吃了覆盆子以後陰莖長得很長,直徑就蓋過了盆,我覺得這個風格比較接近原意。大家回去不妨試一試,將來可以給我們寫個體驗報告。(場下笑聲)

七、從牛膝墜胎看《本經》智慧

我們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很多問題不能展開。再談一個關於牛膝墜胎的問題吧。牛膝在《本經》原文里是這麼說的,「味苦酸,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墜胎,久服輕身耐老」。關於這個 「墜胎」怎麼理解?它是治療墜胎還是導致墜胎?如果單從字面來說,好像兩種解釋都可以。

我後來用了什麼方法判斷呢?其實把眼光放大一點,你看整個《本經》的體例是怎麼寫的?我就發現《本經》沒有提副作用,全是正作用。所以我個人認為這裡的意思是治療墜胎的,不是導致墜胎。我們有充足的理由,你看一下《本經》,所有葯全是治療作用正作用,沒有記載副作用是啥,沒有這個體例。當然我認為我師父的說法更準確,他說牛膝現在分品種了,懷牛膝有保胎作用,可以治療墮胎。川牛膝要慎用,可能有打胎效果。但我就是從文字來理解的話,墜胎這兩個字在這裡,就不能理解為能導致流產。

在《本經》里,水銀條文:「味辛寒,主疥瘺,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虱,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提到了「墮胎」。你看這個「墜」和「墮」,墮胎就是人工去除,就像我們現在的引產,那也不是副作用,是它用水銀達到這個目的的,也是一個治療作用,所以人為流產叫做「墮胎」。而「墜胎」呢,應該是指它的病理,不是說它導致流產。

在這方面如果大家細摳的話,可以發現很多。所以我發現後就很驚奇,古人的智慧是啥?就是多看美好的東西,只看正面。我們現在很多報道都是某某藥物可以致癌之類的,這跟古人這不正好相反嘛,專挑刺對吧?專看副作用是不好的。你習慣多看美好的,慢慢的你的心情也會變美好。專門看負面的東西,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多看美好的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今天跟大家分享,是讓大家知道多看美好的、多看正面。如果你在開藥的時候,患者對你信任不夠的話,你也不要輕易嘗試。要是你開了牛膝去治療,結果不知怎麼導致了流產,但是書上又有「墜胎」二字,你說「姜老師說的」,那不管用啊,我不負這個責任,我們只做學術交流,臨床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權衡用還是不用。(場下笑聲)多看優點,這是我學《本經》的一個收穫,發現《本經》整本記載都是正面的治療作用。但它沒說副作用,不等於沒有。這是很微妙的,你用錯就是副作用,那是必然的。


八、學習《本經》的參考書

下面談一下學習《本經》的參考書的問題。我把它分了兩塊。

1初級參考書

一個是入門級的,初級版。以徐大椿的《神農本經百種錄》、唐容川的《本草問答》、吉益東洞的《葯征》,甚至黃煌老師的《五十味葯證》作為初級的參考書,其實黃煌老師的《五十味葯證》也說了,也是參考了吉益東洞的《葯征》和鄒澍的《本經疏證》來整理的。

關於吉益東洞呢,給大家多說幾句。他是日本醫家,陸淵雷稱他是「仲景再世」,他是對《傷寒》讀得比較熟以後悟入的,我很喜歡他說的兩句話。一個他當時說過一句話,他讀書讀得像瘋了一樣,那《傷寒論》貼到房間里到處都是。最後呢,他說一句話,「如有仲景親臨指揮」,他說自己在臨證的時候如有仲景親臨指揮,我特別喜歡他的「如」字,很微妙,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如有」。張仲景也喜歡這麼用,「如有神靈」,是不是?甘麥大棗湯證上不是提到過嗎?其實張仲景那時候應該沒有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說法,那麼他怕啥,非得這麼說?因為有神靈,甘麥大棗湯這個方子就不能治嗎?一樣可以。

吉益東洞還說過一句話,這個是其他的漢方醫家沒有說過的。吉益東洞成名以後有很多弟子,追隨他的也很多,吉益東洞像我們古代的禪師,沒有什麼理論,注重實效的。他最後晚年說「有傳吾之方者,未傳吾之道者」,他把中醫上升到道的程度,他認為很多人跟他學習,沒有學他的精華,沒有學到他的道,只學到他的方。這一點對我們影響挺大的。所以現在也很多人感嘆日本的漢方學得比國內的要好,就像章太炎所說的,「張仲景重生也說吾道東矣」,意思張仲景再回來以後,一看也會感嘆,我的學術都叫日本人學過去了。這樣說也是不全的。大家知道,章太炎這些大家,所謂的國學大拿,是在那個時代說的。其實嚴格來講,南宋以後,哪還有真正的傳統文化大拿大家?所以他的一些觀點有很多值得參考,也有很多比較偏激。對這句話,我不太認同,怎麼就「吾道東矣」了?吉益東洞這麼牛,還說「有傳吾之方者,未傳吾之道者」呢!

2進階參考書

如果大家還不滿足前面的參考書,給大家推薦這幾本:一個是盧之頤有一本書叫《本草乘雅半偈》,一個是劉若金的《本草述》,再一個就是鄒澍的《本經疏證》,大家應該比較熟悉。

為什麼推薦劉若金的《本草述》呢?其實鄒澍是在劉若金的《本草述》的基礎上寫的,他首先是認同劉若金的,只是因為劉若金在解釋藥性的時候,除了陰陽五行學說外,引用金元四大家的觀點比較多。鄒澍覺得搞《本經》呢應該多引用一些《千金》、《傷寒》的東西,所以他在注《本經疏證》的時候,就純粹是用外台《千金》來解釋《本經》。所以你要學這《本經疏證》,也可以參考一下劉若金的《本草述》,這樣對它們的異同就比較清楚。

盧之頤的《本草乘雅半偈》,這個名字有點繞口。盧之頤的爸爸叫盧復,也是研究本草的,其實這本書是父子兩代人共同的成就。他爸爸挺有意思,跟當時明代的寒山等等大師都是好朋友,也是參禪的,盧之頤九歲打坐就有境界,他爸領他讓幾個老師去驗證。盧之頤的《本草乘雅半偈》呢,初學的時候我覺得不太好讀,因為他引用了很多佛家的觀點,他是參禪的嘛,但是他的言語比較簡單。除了引用佛教的觀念,他還引用了很多《說文解字》里的,從文字方面來解釋。大家一開始肯不太習慣,但是後面真正的理解以後會覺得他的東西還是挺精到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他講到山茱萸的時候,引用《本經》的意思,一個「茱」的顏色是紅的,「萸」呢是從乙從申。啥意思呢?大家知道甲木乙木,甲木是陽,它長出來的時候是個尖,很容易出土,乙木呢?它是彎彎的。農民種地都知道,像花生、大豆這些,有的時候你要踩得太死了,它發不了芽,出不來。乙木升發之力不夠。盧之頤對茱萸的比喻,說「從乙、從申」是指山茱萸可以在肝木升發不夠的時候用,它是一個升發暢肝氣的葯。一旦你真正理解以後,你看,不管是吳茱萸、山茱萸,還是食茱萸,他基本都圍繞這個來展開它的很多功用,所以他的很多東西是挺精到的。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他的書。

再一個,它為什麼叫半偈呢?乘雅是啥我們就不講了。半偈是啥呢?盧之頤文稿寫好以後,正好那時候戰亂,等他回家以後,他的書稿全部丟了。最後他憑回憶重新寫。這本書過去有參、核、驗、斷四項,他後來只寫了兩項。這兩項有兩個解釋,他自己也說了,一個是他這個書稿丟了,不太好回憶。再一個他覺得有這一半,剩下的就像張仲景的話,可以「思過半矣」,留給大家去思考。我覺得他也是挺有意思的,其實他要真想寫出來,即使那書稿丟了,還能寫不出來嗎?所以我覺得他挺有意思,也比較謙虛。他說的「乘雅半偈」跟張仲景的「思過半矣」,有異曲同工的意思。

這些書如果大家讀一下的話,首先要讀《本經》原文,這些注釋可以參考,可以不參考,如果你悟性夠,就讀《本經》原文也可以。我們給大家發了協會的冊子,後面的《神農本草經節選》是我們節選了一百多種葯,現在我們的學習班裡的很多學生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希望大家沒事了也可以背一背。不管有用沒用,如果你真正背下來之後,多年之後就會知道它的受用,當下可能覺得比較枯燥。尤其《本經》不太好背,不像《傷寒》的條文,它的各個主治之間沒有太大規律,甚至很容易混,有很多葯的主治很相近。


九、結 語

其實我不是詩人,也不會作詩,這裡借用張立山老師網上發表的詩,我略改了幾個字,比較適合今天,比較應景,送給大家:

華夏文明歷千年,

岐黃醫道世代傳。

本草湯液奠基柱,

傷寒雜病啟方源。

屢起沉痾成經典,

時出新效挽狂瀾。

弘揚國粹興國運,

今逢盛會夢先賢。

謝謝大家聆聽!

整理校對:采采 楊夷君 陳劍城

審核:姜宗瑞老師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來源於姜宗瑞老師2018年5月在「全國《神農本草經》與經方臨床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的學術報告整理,由「中醫家」協助整理編校。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 歡迎投稿:bianjibu@zhongyijia.com.cn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溫經止血艾相隨
慢性胃炎重在肝脾同治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