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納涼避暑神器:麻衣、刨冰、竹夫人

古人納涼避暑神器:麻衣、刨冰、竹夫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人已經可以免於炎炎夏日的焦灼難耐之苦,而古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那麼,在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納涼的呢?

首先,古人在穿著上下功夫。直到宋元時期棉花才開始廣泛種植,所以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吸汗透氣的純棉服飾古人是享受不到的。那古人夏天穿什麼呢?皇家貴族「不差錢」,穿絲綢衣服既清涼又美觀; 百姓自古以來被稱為「布衣」,其實這裡的「布」指的是大麻布,而麻布的特點之一就是吸汗易干。南方過夏天,更多人喜歡穿苧麻衣服,因為苧麻捻線比大麻更薄,做出來的衣服更加柔軟透氣。麻布另一個特點,就是不染色時白得發光,染了色又不掉色,因此在漢朝苧麻就被用來做寬袍大袖的深衣了。

對抗夏天高溫的第二個方法,就是使用物理降溫「神器」——冰塊。中國曆朝歷代夏天都會給官員們發冰,這種習俗從周朝一直傳到清代。《周禮》《魏志》《宋書》 都將此作為正事單獨提及,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寒冬臘月間,朝廷會派人去凍透的河裡采冰,放在冰窖里儲存。暑天來臨,官員就憑冰票領冰,官大票多、官小票少。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高溫補貼」了吧。

那麼,普通百姓是如何避暑降溫的呢?事實上,百姓也能去官家冰窖買冰。唐代方士煉丹時,發現硝石吸熱能造冰,這個方法就在民間迅速普及開來。從唐朝開始,糖冰塊就是街邊常見的零食。到了宋朝,還會在碎冰里加果汁、乾果。元朝時,蒙古人還會往裡加上牛奶。清朝時,小販們手中會疊兩隻小銅碗相擊叫賣:「刨冰、冰鎮酸梅湯、果乾、山楂糊、雪花酪、大西瓜……」聲音清脆,傳得悠遠。小販手裡的這個響器叫「冰盞」,魯迅在《彷徨·示眾》里曾寫過:「遠處隱隱有兩個銅盞相擊的聲音,使人憶起酸梅湯,依稀感到涼意。」

除了吃穿,古人降溫還依靠「竹夫人」、瓷枕和扇子等納涼工具。竹夫人」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中空有網眼,可抱可擱腳,就好像一個立體版的竹涼席。瓷枕是隋朝人的發明,因為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所以最適合夏天使用。李清照《醉花陰》中「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中的「玉枕」,其實就是瓷枕。而要說最常見、現代人至今仍在使用的降溫工具,則非扇子莫屬了。

東晉王嘉的《拾遺記》中稱扇子是周昭王時期發明的,不過最早不是為了扇風,而是為了給帝王遮擋塵土;到漢代以後,湖南的竹扇和山東的絹扇已經普遍被用來納涼了。隋唐時期風行的扇子叫「紈扇」,就是常說的「團扇」,竹木做骨,上糊薄絲。有詞云:「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由此可見,除了納涼,扇子更為炎炎夏日增添了一絲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察堂 的精彩文章:

這座古城的考古價值僅次於埃及金字塔,改寫了中國文明史
荒唐的偽滿洲國慶十周年,竟有德軍參加

TAG:察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