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的底褲,不是蘋果,而是亞馬遜這種全球最兇猛模式?

小米的底褲,不是蘋果,而是亞馬遜這種全球最兇猛模式?

文/金錯刀(ID:ijincuodao)

什麼是小米的底褲?

上市前的小米,正在面臨全方位的「穿透」拷問。

穿透,就是剝去華麗的外衣、漂亮的泡沫,打開事物的外殼,對內部的結構進行逐層的剖析。

穿透股東、穿透客戶、穿透估值、穿透「生態鏈」、穿透盈利能力……

特別是證監會問小米的84個問題,對小米進行冷酷的穿透拷問,直戳心臟:

小米的定位到底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硬體公司?

小米的新零售模式,是否屬於概念類炒作?

這些拷問關係到小米的估值,也是最具爭議的點,有的說按硬體企業估值也就百億美元,按亞馬遜這類互聯網企業百倍的市盈率估值,將超過千億美元。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此前給小米的估值是750億美元。

但我認為,小米到底是硬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這個沒什麼疑問。小米是個互聯網新物種,最核心的是:小米模式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核心能力很重要,比如:

騰訊看起來是社交高手,核心能力其實是:流量+投資。

阿里看起來是電商高手,核心能力其實是:流量+併購。

小米身上有很多光環,爆品高手,粉絲經濟,新零售,互聯網手機等等,但小米模式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我認為是雷軍從創立小米起,到上市公開信,都在強調的一句話,但被很多人忽視。

這句話是:效率革命。

效率革命的表現形式就是性價比。

其實,全球首富靠性價比武器的挺多,比如ZARA的奧爾特加、宜家的坎普拉德、優衣庫的柳井正,今年是亞馬遜的貝索斯。

這種表現為性價比的模式,我稱之為全球最兇猛模式。

雷軍認為,性價比是一個終極競爭武器。什麼叫終極競爭?就是當你把商業上的招都用完以後,最後一招就是它。有些公司起步靠科技創新,有的靠資本,有的靠產品,但是持久跑下去,最後一招就是性價比競爭。

過去,小米靠性價比武器打穿了幾個核心品類:手機等硬體、電商、互聯網服務,而且發動強悍的品類擴張,電視干到國內第一,手環、移動電源、空氣凈化器、平衡車等是全球第一。

但是,接下來一個問題,也是最最關鍵的拷問:未來,小米還會有10倍級的增長空間嗎?

這也是我對小米的三個底色拷問:

小米底色拷問1:

小米的對標,為何是全球最兇猛的亞馬遜模式?

小米的對標,不是蘋果,不是三星,也不是雷軍一直推崇的好市多,而是亞馬遜。

6月份,我在美國矽谷考察,一個重要的考察對象是亞馬遜。

亞馬遜很猛,市值突破了8000億美元大關,貝佐斯則坐上世界首富寶座。

在斯坦福大學,我跟互聯網預言家凱文.凱利(簡稱KK)有過一個對話,我問他:亞馬遜的貝索斯為什麼能成為全球首富,亞馬遜跟蘋果未來誰更兇猛?

KK跟貝索斯是認識多年的朋友,他沒有正面回答我,說互聯網行業10年就是一個大輪迴。他印象最深的是,貝索斯會詳細問KK網上買東西的體驗,「貝索斯太重視用戶體驗了」。

貝索斯更是一個價格屠夫。

靠著性價比這個終極競爭武器,亞馬遜干翻了三個大品類。

1、干翻電商行業

貝索斯曾說,「我相信,如果你要創新,你必須願意長時間被誤解。你必須採取一個非共識但正確的觀點,才能打敗競爭對手。」

在瞬息萬變的零售業當中,貝佐斯all in了三件非常普通的事:

第一、無限選擇。

第二、最低價格。

第三、快速配送。

因為亞馬遜的文化,是要做全世界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他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公司,一種是儘可能地說服客戶支付一個高的利潤;另一種是拚命把價格降到最低,把利潤都讓給消費者的公司。

「我覺得這兩種公司都能非常成功,不過我們堅定地選擇做後邊這一種。」

最開始,亞馬遜只賣自己的東西,後來它開放給第三方,而且,貝索斯還把比價工具,開放給所有消費者。

這個業務很顯然會傷害亞馬遜的利益,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貝索斯說,那又怎麼樣?我就是要用外部倒逼,我能做到我的價格是全場最便宜的。

2005年,一名亞馬遜中層員工提出以收99美元年費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兩天內配送服務Prime。以當時的物流水平看,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貝索斯力排眾議把這個項目堅持下來。

目前,Prime全球會員數超過9000萬,按照每人每年99美元的會費計算,這筆收入將近90億美元。雖然這個項目還在虧損,但99美元年費刺激了會員充分利用Prime價值的心理,下了更多的訂單,大量顧客因為這個服務成為亞馬遜的擁躉。

Prime,也可以說是一種倒逼,打造出了亞馬遜的物流帝國。

在上世紀90年代,「倉儲物流執行成本」一度占亞馬遜總成本的20%,目前下降到10%以下,秘訣在於「大規模建設倉儲物流中心」。

僅在美國,亞馬遜的倉庫就超過了50個。L2的分析師Cooper Smith表示,目前有近一半的美國人與亞馬遜倉庫之間的距離不到20英里。

而且,倉庫的面積,無一例外的大。比如在德克薩斯州Schertz的物流中心,佔地面積達126.42萬平方英尺。那如何提高倉庫員工的效率呢?

2012年,亞馬遜收購了一家機器人公司,並將其更名為Amazon Robotics。

Amazon Robotics顛覆了傳統的工作流程,它讓數以百計的自動吸塵器(Roomba)式的機器人把所有商品運送給倉庫員工面前。通過這樣的工作流程,亞馬遜可以把每份貨物的打包時間從超過一小時減少到「以分鐘來計算」,倉儲中心的存貨量也將比之前增加50%。

在旺季,一些亞馬遜倉庫一天內能發出了超過100萬件產品。

最後,倉儲物流成本的降低為其提供了新的促銷空間,它能不斷降低免運費門檻,以此打擊競爭對手。免運費訂單的最低額度,從最初的99美元降到49美元,2002年進一步降至25美元。

結果是,根據2017年數據,亞馬遜佔據了美國電商業44%的份額;並且過去的五年間,他們每年都會至少增長13%。

2、干翻雲服務

圍繞著零售業務,亞馬遜的服務不斷增多,其目的非常統一,就是要把產品更快、更精準的送到用戶手中,且保持整個服務的穩定性。

雲服務就是脫胎於此——這已經成長為亞馬遜增長最快的一大支柱型業務。亞馬遜雲服務AWS(Amazon Web Services)去年營收增長43%,至175億美元,佔據亞馬遜總營收的大約十分之一。

如今,亞馬遜AWS在雲服務市場上的地位無可撼動。在公有雲設施市場(IaaS),亞馬遜的份額是微軟、谷歌、IBM三家公司總和的兩倍。在公有雲平台市場(PaaS),Salesforce、微軟、IBM加起來才勉強超過亞馬遜。IBM唯一領先的市場是私有雲,但這個市場的規模太小了。

AWS的公有雲服務是當前大量互聯網公司模仿的對象,因為太顛覆了。

對於向企業銷售伺服器的傳統IT廠商來說,AWS等於是「降維打擊」。雖然賣給客戶的都是技術,但AWS把技術變成了水和電這樣的公用設施,不用客戶操心鋪管架線。

由此,創業公司在初創期能繞過IT硬體即固定資產設備的投入,意味著企業將在初期減少數十萬、百萬甚至千萬元的成本,僅需通過多次小額支付就可以從公有雲上取得傳統IT設備的功能。矽谷有超過80%的初創公司都是AWS的忠實用戶。

亞馬遜AWS能勢如破竹,關鍵在於:起步早,價格低,服務好。

貝佐斯曾說,「你的利潤,就是我的機遇。」

布斯德·斯通在《一網打盡》這樣描述道:亞馬遜 AWS 業務在長期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主動降價51次。貝索斯說他不想重複「史蒂夫·喬布斯的錯誤」—— 將 iPhone 定價過高,從而使智能手機成為吸引大規模競爭的眾矢之的。

除了價格,AWS也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在擴展舊服務的同時,也開發了提供企業功能的新服務。亞馬遜自2012年起,每年都會舉辦AWS re:Invent大會。AWS每次都會在會上發布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積累到2017年已發布了3951項新功能和服務。

於是,亞馬遜的龍頭老大的地位不斷鞏固著,雲業務進入了良性循環。更大的ASW使用量意味著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從而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最終減少服務費用。

EMC公司前首席技術官馬克·劉易斯(Mark Lewis)對媒體表示:「這一局(雲市場)亞馬遜勝出。別家都沒戲了。」

3、干翻硬體行業

Kindle和Echo,已經成為亞馬遜的兩個劃時代產品。前者與iPod相映生輝,後者則直接開啟了智能音箱時代,佔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

亞馬遜做硬體,和它做電商時有著一樣的追求:努力讓自己的利潤變得更低,然後讓對手活不下去。貝索斯說過,該公司銷售的Kindle平板設備的確是以幾乎零利潤的方式出售的。

貝佐斯說,「我們不從你購買的設備中贏利,我們會在你使用它的時候賺錢。」所以亞馬遜的硬體策略是:低價賣掉硬體,迅速佔領市場,再通過增值服務來盈利。

第一款Kindle,雖然做工有點粗糙,但它的服務沒人比得上——亞馬遜上的電子書比誰都多。

從一開始,亞馬遜就意識到內容的重要性。亞馬遜甚至威脅出版商,如果不電子化足夠多的書籍,或不夠快,那麼他們就會喪失在亞馬遜搜索結果中的優先位置,並無法被推薦給用戶。

根據2014年4月市場調查機構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的數據,擁有kindle的人,會比沒有的人多消費30%。

到了2011年,亞馬遜上電子書的銷量就已經超過了紙質書。

至於Echo,其實賣的是Alexa(Echo內置虛擬語音助手的名字)。當然,音質也很重要。

所以做好Alexa才是關鍵。在研發階段時,當時的語音識別技術的反應時間一般是2.5到3秒,所以Echo小組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2秒。貝佐斯在小組會議上回復說,「現在我來指定一個讓你們更痛苦的目標:Echo的目標反應時間是1秒。」

但echo真正讓競爭對手難以超越的,是亞馬遜Alexa生態,它有三個關鍵點:Alexa Voice Service、Alexa Skills Kit、Connected Devices。簡單來說就是Alexa中控設備、技能(Skill)以及與連接設備(智能家居設備)。

亞馬遜還向硬體製造商開放了Alexa Voice Service,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統整合方案,廠商可以輕易地將自己的硬體產品和Alexa整合連接。

2017年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展會上,Alexa成為了眾多硬體製造商的首選——三星、GE、LG和聯想等大大小小共40家硬體供應商將自己的設備和Alexa連接。

所以,Echo只是Alexa的一個渠道。通過這些硬體商的主動接入,Alexa以後也許會出現在各個角落。

不論是電商、雲服務,還是硬體產品,亞馬遜的擴張速度都是對手望塵莫及的。這是因為它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文化,以效率革命橫掃一切。

回到小米,體現效率革命還有一個數字:45。

小米「存貨周轉天數」為 45 天。相當於一年周轉 8 次。沃爾瑪的這個數字也是45天,一年周轉 8 次。快時尚品牌 H&M,一年周轉 3 次,存貨周期為 121 天。

另一個兇猛公司好市多,存貨周期為 29.5 天,相當於一年周轉 12 次。

以我對雷軍的了解,對這個45天,雷軍肯定有更激進的目標數字。

小米底色拷問2:

什麼是小米真正的制高點?

「雷布斯」絕對是雷軍最不喜歡的稱號,因為,雷軍的價值觀其實是反喬布斯式的,更接近亞馬遜的價值觀。

如果說性價比是現象,我們看下現象背後的本質。

小米模式的本質,就是相信「效率革命」。

雷軍在上市公開信中說:但我始終難以理解,為什麼生產和流通的效率長期不能提高?為什麼商業運轉中間環節的巨大耗損要讓用戶買單?為什麼所有「cost down」的努力都只在那10%的生產成本里摳索,而從不向無謂耗損的那90% 運營、交易成本開刀?

怎麼干呢?

少SKU的爆品模式。從手機、電視,到生態鏈產品,爆品意味著流量,意味著銷量,意味著品牌,意味著效率。

史上最狠的5%承諾:小米硬體的綜合凈利率永遠不會超過 5%,如果有超出的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

反KPI。背後是一種創業奮鬥文化,雷軍現在出差都做經濟艙,而且喜歡用生態鏈孵化模式,把能幹的人變成創業奮鬥者。

再看看貝索斯。

為保證效率,早在1998年貝佐斯就致信股東,明確提出:我們一定要反抗熵增。但大多數的研究者把這句話給忽略掉了。

反熵增思維是貝索斯管理亞馬遜的第一性原理。具體有三點:

抵制形式主義。隨著公司越來越大,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形式主義,你不再關注結果,而只是確保流程正確。

小團隊。亞馬遜有60多萬員工,但大多數團隊都非常小,最著名的就是「兩個比薩團隊」——加夜班時,小組的規模可以小到用兩個比薩就可以充饑。

開放系統。這是貝佐斯反熵增的大殺器。將亞馬遜內部功能性業務,都轉化成了對外服務化的業務。當把某一個服務外部化以後,它就會面臨真實的競爭,它必須了解用戶的需求。

效率革命讓亞馬遜在好多領域佔據著絕對制高點。

什麼叫制高點?就是我方佔據的戰略高地,比對手高出一大截。

小米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製造商,並且創造出眾多智能硬體產品,其中多個品類銷量第一。還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費類 IoT平台,連接超過1億台智能設備。與此同時,我們還擁有1.9億 MIUI月活躍用戶,並為他們提供一系列創新的互聯網服務。

但是,什麼是小米真正擁有什麼的制高點呢?

我曾經跟雷軍,以及多位小米聯合創始人聊過這個話題,小米的制高點有3個:

1、全球最大消費類 IoT平台,連接超過1億台智能設備。這個數字比蘋果、三星高不少,絕對的制高點。

2、爆品級的硬體產品組合。 手機是旗艦,電視等是戰列艦,生態鏈是巡洋艦,群攻能力很強。「小米這種組合讓任何一家傳統公司,可能很多年都追不上來,所以這是絕對制高點。」

3、鐵人三項的生態模式,也是個制高點。這個組合包括新零售、手機等硬體產品、互聯網服務產品,有的負責流量,有的負責賺錢。「任何一家公司想這麼搞,他不一定敢這麼搞,或者能這麼搞成。」

小米的底色拷問3:

小米的護城河在哪?

小米跟亞馬遜還有一個相似的地方是,加班很猛,對用戶很重視。

貝索斯對用戶體驗的重視是很瘋狂的,甚至是不計成本,比如,亞馬遜美國,用戶買了一個產品後,不滿意想退,但這個用戶說我沒時間去辦理退貨,亞馬遜客服會把錢退給你,讓你把東西留下來。

雷軍認為,偉大公司跟用戶的關係一定是「強信任」,雷軍的目標是讓用戶閉著眼睛買。

那麼,粉絲經濟會成為小米的護城河嗎?不是!

手機爆品會成為小米的護城河嗎?不是!

新零售會成為小米的護城河嗎?不是!

小米的護城河到底在哪?

對雷軍來講,這絕對是一個痛苦的拷問。

小米一個聯合創始人認為,一個攻勢的公司是不需要護城河的,一個守勢的公司才用護城河。

當你沒有護城河的時候,你就要成為一個進攻型的公司。你停下來,你就需要護城河。停下來時你發現你沒有,你就會出問題,於是你就不能停下來。這是攻勢的公司和守勢的公司的重要差異。換句話說,就是有護城河和沒護城河的公司的重要差異。如果你沒護成河,你就拚命地奔跑和擴張。

所以,上市前的小米,護城河就是快速——10倍級的奔跑和增長。

LinkedIn創始人霍夫曼有句名言:矽谷天條是不做第一,只做最快。

小米的真正短板和軟肋,就是速度變慢,或者說上市後繼續保持10倍級增長。

其實,才8歲的小米,還是一個小孩,還處在青春期,在「效率革命」這個終極武器驅動下,有三個10倍級的進攻方向:

1、手機。從新物種的角度看,1億銷量離天花板還有很遠。

2、跨品類的進攻。電視是個大品類,小米干到了國內第一,黑電呢,生活家電呢。

3、消費大國的崛起。性價比是人類消費的本性,小米手機在印度干到了第一,據說電視也很快乾到第一。

當然,未來充滿了懸念。

10倍級拷問,也是矽谷公司的終極拷問,適用於亞馬遜,亞馬遜的兇猛、高估值就是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在美國亞馬遜的總部,有三個很酷的玻璃球,旁邊就是亞馬遜的無人超市,在低調的西雅圖,顯得特別晃眼。

亞馬遜一位高管說,西雅圖大部分這種大面積玻璃外牆的大樓,都是亞馬遜的。

我問他:從內部來看,什麼是亞馬遜保持兇猛的原因?

他想了想說:其實亞馬遜雖然有60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於併購的全食超市),但是,亞馬遜特別扁平,其實亞馬遜是一個Star up(創業)聯合體。亞馬遜所有顛覆性的產品,都來於這些小的star up組織。

其實,你仔細觀察,小米也挺像一個爆品創業聯合體。除了小米手機、小米電視、小愛音箱、米家等主系,小米已經累計投資了超過210家生態鏈企業。

小米VS亞馬遜,有很多細思極怖的相似。

上市後的小米,在資本的助力下,會朝什麼方向兇猛?

雷軍會在什麼地方與貝索斯相遇?

轉載自:金錯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前沿科技 的精彩文章:

易車第一季營收22億同比增52% 張序安:發力三個戰略重點
中國手機市場進入巨頭競爭時代,「劉海屏」真的要過氣了嗎?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