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捻軍領袖,人稱小閻王,在清軍圍追堵截下跳水而逃,不知所終

一代捻軍領袖,人稱小閻王,在清軍圍追堵截下跳水而逃,不知所終

清末曾先後出現兩股農民起義,一是安徽淮北地區的捻黨,一是廣西洪秀全的太平軍。

捻黨要比太平軍早幾十年,後來他們的首領張樂行舉旗起義,捻黨就成了捻軍。而今天的故事主角,就是在此時跟著張樂行起事的,他就是張樂行的侄子,有著「小閻王」之稱的張宗禹。

當年他因不願求功名與父親發生口角被打,一賭氣就跑到張樂行那裡去當了師爺。1856年正月初,捻黨在亳州雉河集會盟,張樂行把捻軍組織分成了五旗,張宗禹成了他的禁衛軍。次年一次出征中,張宗禹問他:「部下要是不聽我的將令該怎麼辦?」張樂行回答:「斬之。」

結果回來的時候遇到了追兵,張宗禹傳令拒敵,另一頭領張文的親信隨從18人拒不服從命令,張宗禹毫不客氣全部誅殺。張文跑去告狀,張宗禹說:「奉叔命,禹不敢違。」這下張樂行也沒脾氣了,說:「汝真閻王哉!」從此,張宗禹的「小閻王」就這麼叫開了。

幾年後,捻軍就遭到了僧格林沁的圍剿。1863年,張樂行戰死,張宗禹殺了叛將重整了捻軍隊伍,成了領袖。隨後,他放棄了步兵戰法,把捻軍變成了騎兵,並且一人配備數匹馬匹,資源充足。

事實上,僧格林沁的部隊還真被張宗禹的騎兵給折騰慘了。捻軍行動迅速,瞬息移防,清軍完全措手不及,左右奔突又追不上。打到最後,捻軍竟直接威脅到了直隸邊境,馬上就要打到北京城了。這下朝廷慌了,嚴斥僧格林沁,他情急之下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士兵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就這樣跟著捻軍跑了40多天,賓士不下一兩千公里,把自己的士兵累死好幾百。

張宗禹把他拖得半死之後,又在曹州的葭密寨柳林中設下埋伏,全殲僧格林沁馬隊1萬多人。

在這場戰鬥中,張宗禹除了殲滅其主帥僧格林沁,同時還殲滅了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等文武官員。從此,捻軍聲威大震,張宗禹也是名噪一時。

1866年9月,捻軍在許昌召開會議,分軍為二。張宗禹率本部軍西上,稱為西捻軍。賴文光等率另一支奔走于山東一代,稱為東捻軍。後來,東捻軍發來告急書,張宗禹遂率軍千里馳援,採取圍魏救趙的辦法,直接朝著京津挺進。

但可惜的是,那時候情報太不及時了,等張宗禹來到京畿附近的時候,東捻軍已經被清軍打敗了。張宗禹知道這些消息時,已經晚了。清廷派出李鴻章,將其圍堵在運河、黃河和徒駭河之間。

當時陰雨連綿,河水暴漲,張宗禹的戰馬隊伍優勢盡失。黃河水倒灌入運河,水漲三尺,清軍水師炮船雲集。再加上清軍的堅壁清野,張宗禹很快就彈盡糧絕了,最後他選擇了突圍,從此下落不明。

那麼他到底去哪裡了呢?李鴻章給皇帝上奏說是投水而死,但沒有找到他的屍體,這很可能是李鴻章的請功之舉。因為打敗了捻軍,卻把賊首放走了,不是啥光彩的事,但賊人死了只是沒找到屍體,這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對此,與他聯合作戰的左宗棠都不相信,不但不信,還專門拆台,派了很多士兵沿河尋找逃匿的張宗禹蹤跡。但據可考的系列證據表明,張宗禹確實沒死,而是沿河向下游跋涉,最後隱居在了某個偏僻的小山村。

民國版本的《滄縣誌》中對此有記載:「清同治七年,西捻張總愚(宗禹)之亂,官書謂捻竄在茌平境之廣平鎮,被圍於徒駭、黃、運之間,大股殲滅,張總愚攜八騎至徒駭河濱投水死。張酋敗後,逃至邑治東北之孔家莊,變姓名為童子師,後二十餘年病死即葬於其庄,至今抔土尚存焉。其臨歿時告人曰:『吾張總愚也。』先是庄人十五見其醉飲時輒持杯微呼曰『殺呀』,因懷疑莫釋,至是始恍然。」

1982年,孔家莊村民挑溝,無意間挖出了張宗禹的骨殖。

如今,張宗禹在孔家莊存身的故事還在當地流傳。他在這裡認乾親,看風水,為民醫病的故事,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他藉以容身的小破屋,還能尋到模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在甲午戰爭中打出了清軍的血性,以兩千人馬阻擊了兩萬日寇
元朝廢除科舉制,從而推行該制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其實是有利的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