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不是拼刺刀,真實的鬼子是這樣打仗的——豆戰車從軍記

不是拼刺刀,真實的鬼子是這樣打仗的——豆戰車從軍記

原標題:不是拼刺刀,真實的鬼子是這樣打仗的——豆戰車從軍記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自媒體第104篇原創文章。



喬治巴頓和FT-17輕型坦克的合影


自一戰時坦克嶄露頭角之後,各軍事強國都開始重視坦克部隊的建設,日本也不例外。但由於日本屬於島國,陸海兩軍對資源的爭奪非常激烈,以至於兩軍幾乎是平分每年的軍費,陸軍的近代化建設,尤其是機械化建設受到經費的極大困擾,不得不在許多設計方面劍走偏門,搞出了諸如6.5mm小口徑通用彈藥之類的,歐美國家不屑於採納的「奇淫巧技」。類似的設計在陸戰重兵器坦克上也非常明顯。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軍裝備的FT-17輕型坦克


一戰過後,法式風格的單炮塔輕型快速坦克得到了日本陸軍的青睞,並進口了幾輛FT-17型坦克用於拆解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時間的東北王張作霖也進口了一批FT-17雷諾輕型坦克,並組建了中國的第一個坦克連,可惜他們家小六子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而日本已經建立起武器國產化的基礎,因此提出了輕型、中型和重型三條坦克發展科技樹。



89式中戰車甲型三視圖



89式乙型中戰車,產量更大,注意後置機槍角度偏移


本文不打算花費篇幅介紹日軍坦克的科技樹發展史,有意者可自行百度。在經過對日本國情和周邊潛在敵國的分析後,不難得出日本陸軍的主要對手還是中蘇兩國兩軍。國軍的力量很弱,蘇軍則是日軍大本營不打算在十年內去招惹的對象(張鼓峰和諾門坎的戰鬥基本是關東軍內好戰分子的「下克上」行為,他們對兩國兩軍的力量差異尚未有深刻認識),因此日軍最先產業化的還是輕型坦克(包括超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



在中國作戰的89式中戰車


在中國作戰的日軍坦克聯隊,日章旗用於防止空軍誤擊


抗戰爆發前,日軍主要裝備1929年定型的89式中戰車。該型坦克戰鬥全重13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一門57mm火炮,彈藥基數100發。輔助武器為2挺6.5毫米91式機槍,攜彈量2745發,前機槍在車體左側,炮塔機槍與火炮軸線呈150度夾角(逆時針方向)。車長塔在炮塔右側,有高射機槍座。89式中戰車採用鉚接結構,裝甲厚度最大為前裝甲的17mm,側裝甲和頂裝甲為10-17mm,最大速度25km/h,最大行程170km。



97式中戰車,炮塔上一圈兼作無線電天線



97式中戰車,偏移的主炮塔是主要特徵


中戰車這條科技樹上最主要的衍生產品是1937年定型的97式中戰車,相比於他的前任顯得更為精鍊。97式基本型裝備57mm戰車炮(炮管粗短,炮塔帶一圈無線電天線),1939年定型的97改裝備47mm長管戰車炮(後來的一式中戰車也裝備這型坦克炮)。當它首次在諾門罕戰役中亮相時,還是當時戰場上雙方最大的坦克。



97改中戰車

二戰初期時,97式在面對德軍的一號坦克、二號坦克、蘇軍的BT-7、T-70時都並不落後。但由於47毫米炮彈的重量太輕,動能流失太快,距離一遠炮彈的穿透力就大幅降低。客觀地說,日軍在戰前定型的坦克並不比當時的同類武器落後許多,只是在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場上並不急需更加重型的坦克,所以研製後續坦克的進度被拖慢了,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急急忙忙加速,然而為時已晚,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存放于軍博的功臣號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軍繳獲和裝備的第一輛坦克,就是一輛97改中型坦克,後來被命名為「功臣」號,至今仍然保存於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負一層的陸戰兵器館,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前往膜拜。



95式輕型坦克的高清彩圖


另外一條科技樹上,定型於1935年的95式輕戰車顯得更加「經典」一些。戰鬥全重7.4噸,乘員3人(車長、駕駛員、機槍手),採用柴油機為動力,最大速度可達46公里每小時,並可有效避免火災,以至於後期的89中戰車也換用相同的柴油機,算是開了先河。95式裝備一門37mm坦克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小巧、輕便、靈活,總產量達1250輛。95式和97式共同成為二戰日軍產量最大的兩款坦克車型。



太平洋戰場上的95式輕型坦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研製,1934年定型的94式超輕坦克,重量僅2.7噸,裝備一挺7.7毫米機槍,又被戲稱為94式豆戰車。94式的炮塔(稱為機槍塔更合適)位於車體後部,車長和駕駛員均有獨立艙門可進出,同時在車體後部還有一個方形的大艙門,便於乘員進出並與外部聯絡。



在中國鄉村地區作戰的豆戰車,注意每輛坦克都有牽引一輛彈藥車


到1937年停產時共有823輛94式豆戰車出廠,主要裝備於日本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用作步兵火力支援、偵察和輸送。正因為這個輸送功能的定義,94式豆戰車往往還牽引一部裝載彈藥等物資的拖車,只在作戰時脫離拖車。雖然這麼小的坦克仍然要承擔牽引任務顯得有些滑稽,但是在機械化水平低下的東方戰場,一部豆戰車已經是難得的「重型」機械和「重型」武器。



義大利人生產的單兵突擊車,必須撅腚彎腰操作



94式超輕型坦克,也稱豆戰車


豆戰車的出現也是一戰與二戰期間的產物,除了日本之外,西方國家也大量研製和裝備用於步兵支援,這種超輕型戰車的設立目標就不是用於坦克對戰,之所以後來豆戰車幾乎成為了日本的專利,是因為歐洲國家的中型和重型戰車風頭蓋過了其早年裝備的豆坦克,而日本的後續重型和中型坦克一直難產和小產。


中國街頭的94式豆戰車



在東南亞作戰的94式豆戰車彩圖,注意車身後方的方形尾門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日軍的主要裝備仍然是89式中戰車和94式豆戰車。這兩型在日軍中也算老舊的坦克仍然能夠在中國戰場橫行霸道,充分說明了國軍反坦克能力的低下。實際上到1936年,日軍在每個主力師團里都配置了一個獨立重裝甲車中隊,每個中隊裝備6輛94式豆戰車。至於更重型的89式中戰車,只有在獨立的坦克聯隊里才能找到。



1937年12月12日,日軍94式豆戰車攻破南京中華門



日本人描繪的豆戰車作戰,可見中國軍隊抗日之不易



華北平原某地,89式中戰車和94式豆戰車在擲彈筒配合下,帶同步兵衝鋒


金陵十三釵里的日軍戰車應該是一輛94式豆戰車



陸川電影南京南京里出現了95式輕型坦克的布景,但是尚未找到歷史依據


中國戰場由於反坦克武器的匱乏,日軍主要是以獨立戰車聯隊的形式來組織坦克配合步兵進攻。1939年南昌戰役時,日軍第11軍臨時組建了戰車集團,由戰車第7聯隊、戰車第5大隊和輕戰車第9中隊組成,共135輛坦克集中使用。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才參考歐洲戰場組建了更大規模的戰車師團,集中作戰。典型的戰車聯隊包括四個戰車中隊(坦克連),裝備約40-50輛中型和輕型坦克。日軍的戰車師團通常由2-3個戰車聯隊組成,裝備約200輛各型輕重坦克。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坦克部隊,左側為89式中戰車



大宇宙國電影《登陸之日》有蘇日坦克戰的劇情


1939年爆發的諾門坎事件是日本坦克在西方人面前的一次集中亮相,參戰的安崗支隊中的第4戰車聯隊有35輛95式輕戰車,8輛89式中戰車,另外還有5輛94式豆戰車。通過夜間偷襲戰取得了一場小勝,俘獲蘇軍4門120毫米榴彈炮,擊毀坦克和裝甲車10輛,而日軍僅損失了1輛95式輕型坦克。不過在後來與蘇軍坦克的遭遇戰中,日軍的坦克部隊遭到了重創。


日軍坦克聯隊的典型編製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各種肌肉強壯的歐美坦克進入東亞戰場,小鬼子的豆戰車再也無法橫行霸道,無論在太平洋的島嶼上,還是東南亞叢林里,還是在東北中蘇邊境線上,美、英、蘇等各盟國最終給鬼子們結結實實補上了坦克發展和使用的缺課。




美軍將繳獲的豆戰車置放於謝爾曼上,成了豆戰車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燃燒的島群」,搜索訂閱同名公眾號,內容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燃燒的島群 的精彩文章:

巨獸之亡(1)!武藏號在錫布延海的最後9小時

TAG:燃燒的島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