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掌故傳說│李世民征東的傳說

掌故傳說│李世民征東的傳說

原標題:掌故傳說│李世民征東的傳說


黃糧堆 蓋州市青石嶺鎮哈大公路西3公里有一個村叫黃糧堆村,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據《蓋平縣鄉土志》記載:「相傳唐太宗征高麗乏糧,夜築土覆米於上誘敵,今已圮廢無存。」相傳,唐王李世民征東攻打高麗城,來到此處時已沒有多少糧草。唐王恐被對方知曉,拖延交戰時間,對唐軍不利,為迷惑對方,命令將士連夜在原來堆放糧食的地方堆築土丘,將糧食覆蓋在土丘之上,謊稱糧食成堆。此計果然奏效,對方看到唐軍營地糧草充足,利於久戰,怕唐王援兵到後難以取勝,匆忙與唐軍交戰,唐軍大勝。故此地被稱為「謊糧堆」,後來逐漸演變成「黃糧堆」。傳說中的「謊糧堆」遺迹至今尚存。北起黃糧堆村南到三塊石村,東起螞虹咀村,西至趙家村,方圓約5平方公里,有大小不等的土丘七十二個半,當地人稱它為「坨子」,並在其上種地,亦有建房者,這就是當年的「謊糧堆」。現今登高山遠眺這些土丘,猶如大草原上的帳蓬一般,星羅棋布在綠茵之中。


扳倒井 大石橋東十幾里有個村子叫棗嶺堡。村裡有口井叫扳倒井。這口水井和一般井不同。一般井是直上直下的,而這口井是傾斜的,像根粗管道斜插入地下。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的時候,白袍將軍薛禮帶領千軍萬馬,追趕敵人兩天兩宿,累得人困馬乏,又飢又渴,來到棗嶺堡,正趕上這地方鬧旱災,水井大多枯乾。士兵們發現村裡有口水井,便蜂擁而上,一下子把井圍了個風雨不透,爭爭搶搶亂成一團。薛禮為贏得寶貴時間,大喝一聲:「閃開!」士兵們見是白袍將軍,忙讓開一條路。薛禮雙手使勁一扳,井被扳倒了。霎時間,遍地都是水,士兵們都喝到水了,戰馬也及時飲上水。從此,扳倒井的故事就傳開了,一直到今天。

河蟹蓋與馬蹄窩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遼河裡的河蟹蓋上個個都有小小的馬蹄窩。這是怎麼回事呢?相傳唐王李世民親駕征東打到遼河邊。河中波濤滾滾,沒有一條船影。時值深秋,要想過河只有等待河面冰封。唐王心中焦躁不安,天天派兵前去探看,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河水仍未封凍,於是回話的常常被訓斥,甚至挨打。這天,唐王派了個老兵去探看。老兵怕被責罰,就回稟說河已結凍。唐王聞聽大為高興,吩咐賜酒賞肉,全軍歡宴,鳴鼓東征。說也奇怪,大軍向遼河開去時,遠遠看見河上有一道黑壓壓的冰橋跨浮兩岸之間。近前一看,原來是無數的蟹子盤結而成。唐王心中一亮:這是上天助我的吉兆!於是傳令各路兵馬迅速過河。馬蹄嗒嗒,戰旗飄飄,將士勝利地渡過了遼河,蟹蓋上卻留下了永遠磨不掉的馬蹄印。


賞軍台大石橋市水源鎮正北面有個村莊,叫賞軍台。據老年人說,解放初,這個村的東北面還有個土檯子。土檯子裡面用土堆積,外面用大塊的青磚砌成,高六七米,佔地面積約有五六十平方米。


相傳,唐王李世民為了和對手決一雌雄,曾在這裡調兵遣將,集結所有的精銳人馬,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終於打敗對手。李世民為了激勵將士,便下令在這裡修建賞軍台。修好後,選良辰吉日,為立功的將士封官加爵;又放假半個月進行休整,殺豬宰羊,大擺宴席,犒勞三軍將士。這以後,賞軍台的名字便流傳開來。

召軍嶺蓋州市青石嶺鎮有座大山名叫召軍嶺。為什麼叫召軍嶺呢?相傳,唐王李世民在蓋州城東與對手決一死戰,結果唐王戰敗了。為了挽救敗局,李世民撤軍到今青石嶺一帶,安營紮寨,養精蓄銳,準備重振旗鼓。唐王為了補充兵源,一邊從外地調兵遣將,一邊在本地廣貼布告,到處徵兵,由於唐王當時很得人心,百姓踴躍當兵,不到半個月就徵兵上千人。唐王重新與對手決戰,終於打敗了對手。後來人們就給這座山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召軍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口春秋 的精彩文章:

TAG:營口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