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子為何在函谷關著《道德經》

老子為何在函谷關著《道德經》

原標題:老子為何在函谷關著《道德經》



眾所周知,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不朽著作《道德經》,我們關注《道德經》,卻很少有人問,為何老子要在函谷關寫《道德經》,僅僅是因為剛好路過此地嗎?非也!

老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曾做過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也曾向其請教過關於禮的知識,由此可見老子的學識必定相當深厚。由於歷史上沒有確切記載老子到達函谷關的時間,根據孔子說的人過七十古來稀,而老子又恰恰是一位奇人,故我們推測老子到達函谷關的時候,他本人可能已經70歲左右,也就是說大概時間是公元前500年左右。老子在洛陽生活了大半輩子,親眼目睹諸侯並起,周王室每況愈下。老子看到此景,覺得周朝大勢已去,於是在他古稀之年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這裡我們要問為何老子是向西走,而不是向東走或者向北走呢?要知道當時函谷關的西面可是被人稱為貧窮落後地區的秦國。那是因為周朝是從西而來,老子一路西行,正是要到周朝的源頭去證實自己的思想,此次西行絕非隨意遊覽,他是帶著問題和答案一同前去。我們推測老子帶的最大的問題便是這世間到底是什麼在支配著萬事萬物的運作?找到了它不僅可以解決這世間最宏大的問題還可以指導芸芸眾生過好平常的生活。他有答案了嗎?我們相信是有的,老子在道德經開篇裡面講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就是老子基於自己的人生閱歷、在閱讀大量典籍、看過諸國盛衰之後悟出的道,道就是老子找到的答案。



《道德經》用極其凝鍊的五千字闡釋天地自然玄機、詳述治國理政精髓、規制小民生活方式,可謂包羅萬象。老子雖然有了答案卻沒有答題的平台,缺少一個抒發思想的地點和時間,而函谷關以其獨一無二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為老子提供了展示思想的絕佳講壇。

周朝的國都原本在鎬京(今西安)史稱西周,後來周平王將都城遷到洛邑(今洛陽)後稱東周。周王室的發源地在岐山(今寶雞境內),稱西岐。文王賢達善於治國,武王滅商於牧野之後,在函谷關所在地——桃林塞刀劍入庫馬放南山,武王東出桃林塞結束亂世,又在桃林塞開啟和平盛世。公元前627年,秦晉爆發崤之戰,秦軍全軍覆沒,此後將近一百年秦國無力再踏入中原半步,晉國長期稱霸諸侯。此地被稱為秦國東出天下的第一難關,亦是晉國防範秦國的第一防線,堪稱天下要衝!在天下第一要塞著萬世不朽之書,兩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函谷關地處三省交界,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在函谷關的東面是河洛平原、西面是關中平原、北面是汾河谷地,南面是秦嶺。函谷關東西兩面都是平原地帶,唯獨這裡是山地丘陵結合地帶,屬於黃土高原余脈,氣候上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自然風光卻絲毫不缺黃土高原蒼涼大氣的感覺。老子從平坦的河洛平原來到溝壑縱橫的函谷關,面前奔騰南下的黃河被華山劈面阻擋,於是河水折向東流,形成九曲黃河上最大的拐彎。老子看到黃河、秦嶺在這個地方激烈衝突又渾然一體,水與山,高與低,剛與柔,在這裡得到完美交融。函谷關特殊的自然環境給了老子極大的啟發。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函谷關早已和老子及《道德經》融為一體,名人、名關、名著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風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遺產 的精彩文章:

倫敦出土羅馬時期的美杜莎項鏈
埃及發現古希臘-羅馬時期浴場及手工製品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