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另闢蹊徑:研究人員通過靶向休眠細胞對抗癌症複發|Nature 聚焦

另闢蹊徑:研究人員通過靶向休眠細胞對抗癌症複發|Nature 聚焦

另闢蹊徑:研究人員通過靶向休眠細胞對抗癌症複發|Nature 聚焦

Prostate cancer (green) is one of several cancers where tumours can shed cells that settle in other parts of the body.Credit: Khuloud T. Al-Jamal & Izzat Suffian/Wellcome collection

這些休眠細胞(Dormant cancer)引發的轉移可導致約90 %的癌症患者死亡,它們是癌症捲土重來的根源。由於這些休眠細胞不會主動分裂,因此針對增殖性腫瘤細胞的治療往往會錯過它們。而且,休眠的癌細胞數量很少,很難從體內數萬億個正常細胞中篩選出來。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癌症研究員Julio Aguirre-Ghiso說:「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缺乏靶向這些休眠細胞的工具,但現在,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6月19日至22日,專家學者將齊聚加拿大蒙特利爾,參加Aguirre-Ghiso所說的首次專門針對休眠癌細胞的會議。「與會人員已經達到了臨界數量,說明人們已經認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臨床需要。」他說。

事實上也是如此。這種需求在癌症中尤其嚴重,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等,這些癌症複發率很高。切除腫瘤、輻射(irradiate)治療,無論怎麼做,這些癌症依然有轉移的風險。但是這些癌細胞究竟來自哪裡?無數患者會發出這樣的深思。

跟蹤休眠細胞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休眠細胞在其發育早期就脫離母體腫瘤,並通過血管到達體內新的部位。但是,在進入其他組織或器官後,這些細胞將有效地進入睡眠並處於休眠狀態(lying dormant),直到一個尚未知曉的觸發器喚醒它們。只有到那時,它們才開始分裂,然後形成新的腫瘤。

然而,當癌症研究人員試圖研究這種休眠狀態時,他們很快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小鼠癌症模型通常被設計成攜帶快速生長和高度致命的母體或原發性腫瘤,然而,研究休眠細胞的研究人員需要的卻是生長緩慢的腫瘤——即有時間去清除惡性癌細胞(rogue cancer)以及擁有在去除原發腫瘤後很久跟蹤這些細胞的能力。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乳腺癌專家Kathy Miller說:「這種動物很難培育出來。不過目前已有幾個實驗室取得了進展,開發了跟蹤小鼠休眠細胞一年多的模型。」

鑒定這些細胞的技術也在改進: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醫學院的Joshua Snyder使用熒游標記的混合物來鑒定和追蹤表達癌症相關基因的惡性癌細胞;華盛頓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Jason Bielas將在蒙特利爾的會議上介紹他利用特定的DNA序列對這類細胞進行編碼的初步結果。然後可以用廉價的DNA檢測方法以十分之一細胞的解析度鑒定這些細胞。

一旦這些休眠細胞被識別出來,確定它們表達的基因的新方法就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確定誘發休眠的因素和喚醒睡眠細胞的觸發因素。Miller說:「有了這些信息,就有可能防止(休眠)細胞蘇醒。只要這些細胞保持休眠,它們就不會危及患者。」

另闢蹊徑:研究人員通過靶向休眠細胞對抗癌症複發|Nature 聚焦

advocator.ca

識別易複發的癌症

控制休眠細胞的努力一直在進行。2015年,aguire - Ghiso的實驗報告曾指出,兩種經批准的藥物——5-氮雜脫氧胞苷和維甲酸(5-azadeoxycytidine and retinoic acid)的組合可以誘導實驗室培養生長的前列腺癌細胞以及小鼠體內癌細胞的休眠。最近,西奈山的腫瘤學家William Oh及其同事正在為前列腺癌患者進行一項試驗,以檢驗這些發現。

一些學者則在尋找徹底殺死休眠細胞的方法。癌症研究人員Veronica Calvo-Vidal和她在Aguirre-Ghiso實驗室的同事與印第安納波利斯的製藥公司Eli Lilly合作,研究一種叫做PERK的蛋白質抑製劑,這種蛋白質在休眠癌細胞中以異常高的水平表達。早期對小鼠的研究表明,這種抑製劑可以殺死細胞,研究小組目前正在分析單個休眠細胞中的基因表達,以進一步了解這種抑製劑的工作原理。

但Miller警告說,開發出鑒別哪些癌症最有可能複發的方法也很重要,這樣醫生就可以確定哪些患者需要此類治療。目前,她和其他治療乳腺癌的腫瘤學家已經在努力判定哪些患者應該接受進一步的激素治療,以降低複發性腫瘤的風險。「我們將越來越接近能夠更早發現複發的日子。」她憧憬道。

責編:浮蘇

參考資料: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專訪|派森諾董事長孫子奎:從「科研服務」到「健康醫學」,基因測序企業的拓展之路
CDMO「新秀」再次詮釋蘇橋速度,助力「好鄰居」研發ADC藥物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