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新刊 | 安佳:印度貨幣與凱恩斯思想

新刊 | 安佳:印度貨幣與凱恩斯思想

原標題:新刊 | 安佳:印度貨幣與凱恩斯思想


編者按


凱恩斯的第一部專著《印度的貨幣與金融》是其貨幣理論的源頭與根基,在對印度貨幣制度發展的思考中,凱恩斯獲得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對印度貨幣的認識,成就了之後凱恩斯對貨幣的宏觀管理思想。


印度貨幣與凱恩斯思想



文 | 安佳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Peter Lofts Photography,來源:npg.org.uk)


一九一三年,正當而立之年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以自己在一九〇六至一九〇八年間供職於英國印度事務部之便,撰寫並出版了第一部專著——《印度的貨幣與金融》,在印度事務部的工作經歷和成果讓他宦海晉級,獲得了英國皇家金融與貨幣委員會的職位,為撰寫十年後出版的那本《論貨幣改革》積累了資料。可能凱恩斯自己也沒有想到,雖然當初公務員考試的第二名成績讓他無緣進入財政部工作,但進入印度事務部,卻為他熟悉貨幣以及貨幣的運行機制提供了便利。對貨幣的討論是凱恩斯經濟學之路的第一個台階,而「凱恩斯進入經濟學領域只是一個偶然,而不是專門的職業生涯設計的結果」(R. F. 哈羅德語)



《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初版(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36)

凱恩斯一生著述頗豐,很多人認為,他最重要的著作是《貨幣論》《論貨幣改革》以及《通論》。弗里德曼就說《貨幣論》是凱恩斯最好的著作。與著名的《貨幣論》以及《論貨幣改革》相比,凱恩斯的《印度的貨幣與金融》雖然也討論貨幣,但名氣則遠遠不及。究其原因,可能與隨之出版的《和約的經濟後果》有關。畢竟,戰後的和平條約以及和約帶來的經濟影響,才是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全體歐洲人民關心的事情。一個殖民地國家的貨幣與貨幣運行機制,於己何干?不過,基於完稿時人們盛讚該書為「一流作品」以及馬歇爾稱該書「體現了一位天才的建設性工作」的讚譽,凱恩斯對此書信心十足,專門與麥克米倫出版公司討價還價,並達成與其平分出版利潤的結果。《印度的貨幣與金融》出版之後銷行十年,到一九四二年共售出了四千九百冊,凱恩斯獲利二百九十五英鎊,這初顯了凱恩斯賺錢的本事。


凱恩斯在《貨幣論》中撩開了覆蓋在生產和流通上的貨幣面紗,並在《通論》中將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加以統一,他說:「經濟學以價值和分配理論為一方,以貨幣理論為另一方的分野,是錯誤的劃分方法。」不過,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憑空形成,都有自己的源泉和土壤。凱恩斯貨幣經濟思想是以《印度的貨幣與金融》這部傑作奠基,一步步形成的。印度的貨幣制度在短期內的發展結果顯然給了凱恩斯極大的想像空間,凱恩斯的代表性理論,比如按照經濟周期管理貨幣的數量,比如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控或票據調控,比如貨幣擴張之於經濟,尤其是管理貨幣的思想等等,都可以在該書中找到源頭。



《印度的貨幣與金融》中文版(安佳譯,商務印書館,2013)


《印度的貨幣與金融》英文版(Wentworth Press,2016)


凱恩斯對印度貨幣的認識,成就了其對貨幣經濟的宏觀管理思想。一九〇三年三月,凱恩斯在《經濟學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印度近期的經濟事件》,就是用黃金的流入和流出來討論印度的物價問題。此後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和劍橋大學做了六次講座,基本內容就是後來的《印度的貨幣與金融》所論。有人評價說《印度的貨幣與金融》充分展示了凱恩斯對經濟社會實際運行機制的天才洞察力,也是對馬歇爾深奧貨幣原理的實際運用。對貨幣以及貨幣運行機制的認識,也讓凱恩斯在後來的外幣期貨買賣中獲利甚豐。直到晚近,國際學術界還有人將《印度的貨幣與金融》中對金匯兌本位制的討論,看成是連接「一戰」之前的金本位和「二戰」之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理論橋樑;有人運用該書的思想,討論布雷頓森林體系Ⅰ之後的體系Ⅱ;以及討論二〇〇八年美國金融危機後的國際貨幣體系應該具有的種種技術安排。



顧名思義,《印度的貨幣與金融》討論的是印度一國的貨幣與貨幣體制,但實質上,凱恩斯的討論從未囿於印度一國,他的視角和對貨幣制度的思考具有普遍意義。印度的貨幣體制是印度孟買銀行副行長、英國人林賽在一八九三年為大英帝國治下的印度所設計的,也是當年因為印度的白銀醜聞而引起英國經濟學界熱議的話題。這個貨幣體制就是後來的國際金融教科書中所說的金匯兌本位制。現在很有一些人將這個貨幣體制看成金本位制度徹底崩潰之前對金本位的苟延殘喘,是殖民地國家依附於宗主國的一種附庸貨幣體制。不過,凱恩斯很看重這個貨幣體制,他不認為這種虛金本位是相對於金本位的「二等」制度,他把這個體制看成「貨幣發展的主流」,是「一種更科學並經濟的貨幣制度」,甚至是可以解決(當年)金融危機的「一種學術和科學的方法」。他認為,在使用紙幣的條件下,每個國家存在的貨幣問題其實不過就是:在需要而又無法獲得國際貨幣的條件下,為了確保自己的貨幣不出現風險,要持有一筆黃金或者儲備,以備必要時可以動用其中與所需數額相符的部分。至於「適用於每個國家的解決方法,卻要受制於該國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地位,以及該國與主要金融中心的關係,受制於不明智地干擾了貨幣運行的國家慣例。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金匯兌本位制進行評價」。


金匯兌本位示意圖(來源:劉攀《國際金融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當年建立這個貨幣體制的初衷是為了節省黃金的使用。凱恩斯研究印度貨幣體制的時候,距離十九世紀中葉的黃金大發現已經有些日子了。黃金雖然「天然就是貨幣的材料」,但只能天然地生產,除非發現了金礦,否則人類沒有什麼技術手段可以生產出黃金。因此,如果沒有金礦可采,在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使用黃金作為交易媒介,就存在黃金數量不足的可能。十九世紀中期黃金大發現之後,全球遲遲沒有再發現大的黃金儲存,經濟發達國家就出現了黃金不足問題。印度的貨幣體制是一種將紙幣和黃金做了人為掛鉤安排的體制,這個體制不需要用黃金進行支付。國內本幣的發行依據政府手中的外匯之多寡,收的外匯多,就可以多發貨幣,收的外匯少,就少發貨幣。因而,這個貨幣體制不僅節省了黃金的使用,還有控制政府發行貨幣以免引發通貨膨脹的作用。在不同經濟周期產生的對貨幣數量的不同需求,可以通過政府票據的買賣進行調節,因此也克服了因為外匯基礎的多與少而產生的貨幣增減缺乏靈活性的弊病。總之,這個貨幣體制有一定技術含量,政府如果想要增加本幣,可以拿出政府票據在國外金融中心(比如倫敦)拍賣,由此收入外匯,有了外匯就可以據此在國內發行本幣;政府如果需要黃金,只需用手上的外匯在國外金融中心兌換成黃金,匯兌回國。通過這種技術安排,黃金鑄幣的金本位就轉換成了沒有黃金鑄幣的虛金本位。



凱恩斯與羅素、李頓·斯特雷奇在一起(?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London,來源:npg.org.uk)


當然,我們今天已經不在乎交易貿易的媒介到底是由什麼物質表現了,我們早就超越了凱恩斯所謂使用紙鈔和廉價金屬輔幣這個階段。我們只需在計算機或者手機上發個指令就OK了,甚至開源P2P軟體產生的比特幣也可以用來買東買西。所以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是這個貨幣體制的貨幣,而是這個貨幣體制的技術安排和運行中體現出來的自動機制和管理機制的融合。



開源P2P軟體產生的比特幣也可以用來交易(網路圖)


我們知道,印度是個農業國,農業國家的經濟周期會跟隨農作物的播種或者收穫而波動,因而會導致貨幣數量周期性地發生變動。根據凱恩斯的觀察,從秋季穀物收穫的繁忙季節開始,大量的印度盧比會從省城流向縣城收購糧食;早春時節,盧比又會流動到緬甸,資助那裡的稻米耕作;到了夏季,盧比又慢慢再次迴流到省城。凱恩斯觀察了隨經濟變動而產生的貨幣流動情況,隨貨幣流動而出現的印度和倫敦兩地的利率變動,以及根據印度和倫敦兩地的利率變動而產生的印度事務大臣拋售和收購政府票據的情況。凱恩斯不僅從中了解了貨幣與貨幣體制的運行規律,了解到貨幣與經濟的一體性,還清楚地認識到,在這個貨幣體制下,貨幣權利已經從公眾手中轉到了政府手上,政府對一國的貨幣量有了控制權。對印度貨幣體制的研究使凱恩斯對政府的貨幣管理產生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管理貨幣」思想也由此產生。


對印度貨幣周期性流動的觀察還啟發了凱恩斯對貨幣需求的想像。按照《通論》的分析,人們之所以願意持有貨幣,主要出於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因此,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包括: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貨幣主義大師弗里德曼對貨幣需求的討論跟凱恩斯不一樣,弗里德曼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由收入水平和貨幣預期收益以及偏好決定。兩位先生對貨幣需求的解釋,形成了凱恩斯學派和貨幣學派的重大區別。追根溯源,凱恩斯對人類貨幣需求的認識,最早開始於對印度貨幣體制的探討。凱恩斯早就注意到,印度人的貨幣需求每年都很不相同,總是在發生變動。是什麼情況促使人們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貨幣需求呢?凱恩斯通過觀察發現,每逢經濟出現波動的跡象,印度人就會因為擔憂經濟危機而在自己家裡大量囤積貨幣,因此印度全國會突然出現貨幣貯藏熱。「在東孟加拉的小土地所有者中,我知道一個非常保守的婆羅門家庭。這家的家長每周一次都會獨自藏在屋檐一角,虔誠地拿出貯藏的鈔票,一張張數一遍並仔細審視,又用毛刷刷去上面的灰塵,然後再把鈔票放到太陽底下通風,除去上面的潮氣。如果某張鈔票顯出一點破舊或殘損,就會被拿到距家最近的貨幣辦公室,換成一張新鈔票。在多事之秋,這樣的家庭會囤積更多的貨幣。」這是一種人類正常的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在經濟領域中的體現,這種謹慎性普遍地存在於人的心理活動中,其功能類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統。一旦人們發現自己由於某種原因將要或已經陷入緊張狀態時,總要啟動心理自我保護機制,採取行動來減輕或免除內心的不安與痛苦。儲藏貨幣就是這種謹慎心理的表現,上升為理論就是貨幣的謹慎需求。凱恩斯在對印度貨幣體制的研究中發現了人類的這一特點,相比較於弗里德曼「理性」味道濃郁的貨幣需求動機,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動機顯然更貼近實際,對世道人性更體察入微。兩者的基礎完全不同。



在街角站立祈禱的婆羅門(來源:The Sunday at Home: A Family Magazine for Sabbath Reading, v.10,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863)


再說說凱恩斯貨幣管理的調控工具。青年時代的凱恩斯顯然對英國當時的通貨緊縮引發經濟緊張的狀態印象深刻,因而萌生出因經濟周期的不同而擴張或緊縮貨幣數量的想法。印度貨幣體制的特點,即因為印度的貨幣體制絕對缺乏靈活性從而衍生出的調控貨幣數量的技術手段,是他關注的重點。在印度,除非收到了外匯(沙弗林),否則「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在印度國內採用某種信用工具暫時性擴張貨幣,以便滿足正常的周期性季節貿易需求」。採用其他貨幣體制的國家在面臨這類難題時,都可以通過銀行創造信用解決問題,比如可以採用中央銀行的貼現工具。「只要貼現多於平時數量的國內票據,就可以在不相應增加貴金屬準備的條件下,暫時增加紙鈔的流通量。」印度沒有貼現工具,但凱恩斯在研究中發現,印度存在採用一種補救技術的可能性。補救措施是利用虛金本位的準備金,同時在國外的儲備金存放地和國內發行不超過三個月的政府債券,並據此每逢周四在倫敦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調控貨幣數量。凱恩斯這樣考慮問題是因為,按照印度貨幣體制的特點,如果想要增加流通領域中的貨幣數量,除非從國外進口資金,「但海外進口是永久性增加貨幣而非暫時性增加貨幣」。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按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六的利息放手運作票據,不僅政府有利可圖,而且還可以防止貼現率達到很高的水平從而遏制經濟和生產。利用政府票據調控貨幣數量不過是利用了人類佔便宜的心理。所以,「在需要流通貨幣的時候,黃金流入與購買政府票據或外匯流入相比較,黃金流入換取外匯從而增發貨幣比較便宜,黃金就會流入」。凱恩斯在這裡順便糾正了大學課堂上關於黃金輸送點是永久恆定的一個點的錯誤說法。凱恩斯表示:「印度的例子很好地說明,這種說法與真相相差太遠。」黃金從一國匯兌到另一國家的費用,由保險費、運費和利息損失構成。其中,保險費可能時不時出現差異。「比如最近從倫敦運往亞歷山大的沙弗林在途中遭劫之後,凡運送黃金經過被劫黃金曾經走過的旅途時(不來梅和的里雅斯特),黃金運費的報價就會翻倍,從一先令三便士上升到兩先令六便士。」除此以外,黃金輸送點上出現費用差異的其他原因還有:有可能從其他地方搞到沙弗林,有可能兩國利率有差別。



1965年12月31日《時代》雜誌封面上的凱恩斯(來源:content.time.com/time/covers)


總之,這部《印度的貨幣與金融》有助於我們理解凱恩斯經濟思想的發展脈絡,也為我們思考現實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有人認為,對《通論》的研究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貨幣論》意義之重大。筆者覺得,《貨幣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這個貨幣理論有根基,有養料,它是凱恩斯在充分了解印度貨幣實際運行機制之後的理論整理和升華。可以說,沒有《印度的貨幣與金融》,就沒有《貨幣論》。貨幣理論的這棵參天大樹,紮根於凱恩斯對印度貨幣體制的認識。


(《印度的貨幣與金融》,[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安佳譯,商務印書館二〇一三年版)


文章版權由《讀書》雜誌所有,轉載授權請聯繫後台


JUN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雜誌 的精彩文章:

張正萍:一把辛酸淚:休謨的大學求職路

TAG:讀書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