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熹怎樣讀書

朱熹怎樣讀書

朱熹怎樣讀書

朱熹怎樣讀書

不同的人,因讀書目的不同,讀書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古今中外,讀書方法,千差萬別,究竟哪種方法最好呢?我以為因人而異,沒有最好,只有較好,而衡量一種讀書方法好與不好的客觀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讀書效果好不好。如果通過讀書,能從中取得很大的收穫,那就說明這種讀書方法是有效的、可取的,是好的。

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以朱熹讀《詩經》為例,開始讀時,他就未知有疑,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沒有跳出《毛傳》、《鄭箋》的傳統《詩》學的窠臼,奉《毛詩》為圭臬。而等到他知之有疑,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後,才感到是真正讀懂了《詩》了。他在宋淳熙十五、十六年間曾向弟子自敘自己讀《詩》經歷了一個二變三階段的曲折歷程:

熹向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處,亦曲為之說;後來覺得不安,第二次解者,雖有《小序》,間為辨破,然終是不見詩人本意;後來方知只盡去《小序》便自可通,於是盡滌盪舊說,詩意方活。

毛亨是西漢時人,著有《詩故訓傳》,為「毛詩學」的創始者。《毛詩故訓傳》全書以解釋字義為主,章句訓詁,大抵採用先秦學者的意見,取自《國語》、《禮記》、《周禮》、《論語》、《孟子》等著作。《毛序》解詩的基本觀點是「美刺說」,以為《詩》三百篇都有美刺的深意,後人更認為《鄭風》與被稱為「淫聲」的鄭聲是兩回事,應當在《詩》三百篇外別求鄭聲,藉以維護孔子「思無邪」的千年詩教。朱熹斷然認為《詩》中的《鄭風》、《衛風》就是鄭衛之聲,古時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採集里巷歌謠,是「不問其美惡而悉陳以觀」、「不嫌於龐雜」,這些民間土風本就沒有什麼美刺。自悟雅鄭邪正之辨使朱熹徹底拋棄傳統解《詩》的美刺說,而確立了自己經傳相分、就經說經的解經原則。他的《詩》學思想經歷了一個由主《毛序》作《詩集解》到黜《毛序》作《詩集傳》的根本轉變,從而建立了自己的解《詩》體系。

朱熹對「四書」學,也是他在熟讀這些著作時,產生懷疑,進而解疑,並在吸取融貫眾家之說後建立「四書」經學體系的。他刪改、重寫《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是拋棄了歷來「推衍文義,自做一片文字,非惟屋下架屋,說得意味淡薄,且是使人看者將注與經作兩項功夫做了,下稍看得支離,至於本旨,全不相照」的解經方法,而採取漢儒的訓詁解經方法。

朱熹在其後半生中用了大量心血撰寫和反覆修改《四書》的注釋。據他自己說,對《論語》、《孟子》自三十歲便下工夫,六十七八歲還「改猶未了」,前後經過「四十餘年理會」。他在七十一歲臨死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的注,確實做到了他自己說的「畢力鑽研」、「死而後已」。

朱熹一生用讀書實踐了廣博的學習、審慎的提問、慎重的思考、明確的辨別、踏實的行動。他的「君子之學,不為則已,為則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的治學精神和他從無疑,到有疑,到解疑,到無所疑的讀書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書有幾種不可養
從古代藏書樓到數字圖書館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