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打死」的班主任

被「打死」的班主任

【案例1】

一學生家長在教學樓內打死班主任後自殺身亡

據新華社電 17日上午,黑龍江省肇東市第一中學高三(21)班班主任吳振東老師,在學校走廊受到該班學生家長劉福林的襲擊,經搶救無效死亡。兇手劉福林自殺,當事學生也失蹤。

根據肇東市警方和肇東市委宣傳部提供的情況,17日7時20分,肇東市安民鄉農民劉福林攜帶兇器竄入肇東市一中教學樓,於三樓走廊內將教師吳振東打傷,吳振東經搶救無效死亡。兇手劉福林在肇東鎮民生村一廢棄房屋內自殺。

肇東市第一中學校長鄒艷琪介紹,被襲擊身亡的教師吳振東是該校物理教師,是黑龍江省省級優秀教師,現任高三(21)班班主任。不但教學水平高,對學生也很負責任,在校內外口碑很好。前段時間因劉福林的孩子劉某上網和夜不歸宿的問題找其談話。劉某學習成績很好,是該校全學年前100名的優秀學生。據介紹,襲擊事件發生後,當事學生也失蹤了。目前肇東市警方對劉福林襲擊教師的原因及詳細情況正在調查中。

(摘自《揚子晚報》2009年12月18日)

【案例2】

靈魂怎堪怨恨

王老師是四川某地一個小縣城中學的教師,是當地唯一獲得過「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的人,他教的班級升學率總是名列前茅。

2000年高考前夕,他帶的高三班以及他的女兒都在積極備考的時候,他突然發病住院,經查是肝癌晚期。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考試,他叮囑家人不要把他的病情告訴女兒和同學們,以便讓他們安心複習,以備戰高考。

這作為一個秘密一直被保守者。直至高考結束揭秘時,他已離開人世13天。

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我懷著功利的目的趕往他所在的縣城。其時,追悼會已經結束,他的女兒憂傷地看著父親遺像發獃。我實在不好開口提採訪的要求,決定先採訪他的同事和學生,側面了解一些情況。

可得來的的信息卻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學生們對他的死反應都很平靜,甚至有點冷漠。

同事們則嘆息,說王老師是累死的。教畢業班,壓力大。他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去看學生早自習。他班上的學生比別的班起床至少早一個小時,而晚上,要晚睡一個小時。這樣的話,他每天差不多要在學校呆十七八個小時。他的升學率和成績,都是這麼逼出來的,他也是這麼累死的!但他的苦心和付出,學生們並不理解,很多孩子在心中暗暗恨他。他的班是每屆升學率最高的,但畢業後回來看他的學生卻很少。

王老師的妻子告訴我一件事:王老師為了保證學生們每晚補課後不餓肚子,經常叫妻子給孩子們蒸饅頭送到教室去,但每次吃完之後,學生們都要把鍋砸爛。

在王老師家的廚房裡,我看到被學生們砸爛的鐵鍋,上面千瘡百孔,讓人驚心。

我問王老師的女兒:「你知道同學們為什麼砸鍋嗎?」

女兒嘆了一口氣,說:「同學們不是恨鍋,而是恨補課。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學習,把大家都快搞瘋了。有幾次,我也砸過。」

她說這話時,背對著父親的遺像。照片上,四十幾歲的王老師顯得蒼老疲憊。我想,天堂里應該沒有高考吧?王老師的靈魂在那裡也許能得到安息。

(《報刊文摘》2009年11月23日原載《雜文選刊》第11期下,作者曾穎)

【案例連接】

師生衝突折射師道尊嚴式微

老師扇了學生耳光,學生精神恍惚。母親來校理論,被老師踹了肚子。父親來複仇,把教導主任砍成重傷,隨後自縊身亡……

也許發生在大連七十七中的這個案例過於極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師生衝突近年來的確頻繁見諸報端。就在上一周,一名深圳的11歲小學生因不堪老師打罵,用紅領巾上吊自殺。在警方事後發現其死前寫的「悔過書」中,孩子寫道:「老師為什麼要記仇?我逃學9天,就是因為老師打我。你們都不關心我。」類似的話語長達5頁,字字凝著血痂。而在部分師生衝突中,學生不再是單一的受害者,老師也遭受到了來自學生的暴力威脅,比如湖南醴縣去年發生的弒師案,孩子殺老師的動機只是害怕家訪。

在師生衝突中,老師似乎永遠扮演者把孩子「逼死」或「逼急」的反面角色。殊不知,後者也有著自己的辛酸與無奈。

升學壓力是中國教育一塊幾乎觸碰不得的痛,而它則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承擔著。班級、學校、省市之間的升學競爭,最後都要落實到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和管理上來。現在很多學校都用升學率等「指標」對老師施以重壓,把老師當成校際間爭名奪利的工具,罔顧其個人的生存發展,一些教師被逼得苦不堪言,也容易把氣撒在學生身上。而孩子們在老師的厲聲厲色中,也容易感覺到師生關係的冷漠,以至於扭曲誤讀——「我利用你讀書,你利用我賺錢,僅此而已。」

長此以往,師道尊嚴之不復,即將形成一種無奈的趨勢。電影《苗苗》中塑造出的那種可親可近可敬的教師形象,不該離我們越來越遠。而改變這種現狀,還得寄望於教育體制改革。 (《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12月16日)

看完上面的案例,我不禁想問,我們的教師究竟怎麼了,我們的學生究竟怎麼了,我們的教育究竟怎麼了?究竟是什麼讓教師拼死拼活地加班加點,甚至即便是在自己得了絕症的情況下,仍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甚至是一個肝癌晚期的全國優秀教師起早摸黑的逼著學生起早摸黑的學習再學習;究竟是什麼讓正值花季的學生失去本該屬於他們的快樂,像籠子里的小鳥一樣失去自由,為分數「食糧」頭懸樑,錐刺股;又是什麼讓本該親如父子的師生關係漸漸地變得緊張,變得生疏,變得冰冷,甚至上演出一幕幕本不該上演的血腥的鬧劇?

是學校嗎?不是!

學校只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只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只是一個「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地方!

是校長么?不是!

校長只是學校的管理者,他最大的使命就是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行,確保學校的教育教學良性運轉,沒有哪一個校長會希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對立的關係,是一種水火不相容的關係。

那會不會是教師、是學生吃飽了撐的,閑來無事鬧著玩,尋開心呢?可以肯定的說絕對不是!

因為我們的教師很忙,忙著制訂計劃,忙著備課,忙著批改作業,忙著摘抄學習、政治、業務等筆記,忙著防差轉差,忙著提優補差,還要忙著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他們哪有那份閑情哪有許多精力和學生瞎折騰。

因為我的學生有那麼多的課要預習,要鞏固;有那麼的作業要做,語文作業要做,數學作業要做,英語作業要做,物理、化學作業也要做,甚至像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也要反覆去背去記,這些可都是中考要考的科目,學不好都會影響中考成績,還要提防言行上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挨老師、家長的批評,幼小的他們哪有時間哪有精力哪有這份閑情和老師慪氣鬥法?

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會經常在報紙電視上看到聽到某某學生不堪重負跳樓了,某某老師打罵體罰學生造成嚴重不良後果了,像案例中的王老師儘管是全國優秀教師還要硬逼著學生滿負荷甚至是超負荷地學習再學習,以至於寧願自己病死也不把自己得病的消息告訴給學生,而對這位為了不影響學生學習而最終累死在工作崗位的老師,學生們又是怎樣看的呢,他們冰冷的無動於衷,即便是生前把熱騰騰的饅頭送給學生吃,學生也毫不領情地吃完後砸鍋泄憤,甚至連自己的女兒也砸過!

我們的教師和學生究竟怎麼了?我們的教育究竟怎麼了?如何才能避免和消除師生間的不良關係?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改革教育評價機制

多年來教育主管部門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是升學率,如果一所學校是初中,那麼教育主管部門評價時主要是看中考有多少同學考上重點高中,如果是高中則看有多少同學達到本科線,有多少同學考上重點大學、名牌大學。上級主管部門一方面要求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進行新課程改革,另一方面仍沿用老的評價機制來衡量一所學校的好壞,某一學科的好壞,學校再根據這一評價機制來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好壞,其結果可想而知。學校必然會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評價機制來要求教師,教師必然會根據學校的評價機制來選擇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當個別的「異類」學生出現時,當個別的影響班級均分影響學校升學率的學生出現時,而這些學生又死活不肯服從老師管理時,老師甚至學校與學生的矛盾就會升級,師生間的不良關係就會在無意中必然地形成。只需一個導火索就極有可能釀成慘劇,鑄成大錯。即便不釀成慘劇,不鑄成大錯,學生對老師的苦口婆心,對教師的苦苦「相逼」,對教師早起晚歸式的「關愛」不僅不會心存感激,甚至於還會心存怨恨。這就是為什麼四川的王老師為同學們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精力,付出了健康,甚至於付出生命,而學生們也無法對他曾經的付出與關愛而心存半點感激,學生們「對他的死反應都很平靜,甚至有點冷漠。」

不可否認的是,王老師是一個敬業的老師,是一個對學生的未來負責任的老師;同時王老師又是一個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是一個對學生「苦苦相逼」的人,因為他只想他的學生平均分高,升學率高,走進大學校門的人多,僅此而已。

如何消除師生間的不良關係,如何才能修復這種不良關係,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改革教育評價機制第一要緊。只有當上級主管部門、社會不再以分數作為選拔優秀人才的標準時,只有當我們的老師不再搞題海戰術,不再拼時間拼精力時,真正讓學生從中高考的壓力中解放出來,我們的教育才取得成功,師生關係才會緩和才會變得和諧;只有上級主管部門、整個社會不再以分數選拔人才,不再以分數衡量一個人的才能時,我想那時即便沒有新課改,即便沒有教師的苦苦相逼,即便沒有素質教育,我們的教師也會嘗試著改變,我的學生自然也會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和教師打成一片,因為教育的真諦是教會學生生活,教學生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德行高尚的人,做一個智慧的人!

評價機制、選拔人才的機制不改變,什麼樣的改革都只能不痛不癢的改革,都難逃失敗的命運;不論多好的老師都會變得神經兮兮,不論多優秀的學生都會變成考試的機器,因為——有什麼樣的評價機制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

二、多理解關愛學生

1.改變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不犯錯的學生是不需要教育的學生,也是不正常的學生,因為這樣的學生不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規律,學生正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錯誤中才一步步懂事,一步步成熟起來的。教師的價值除了傳授知識給學生,讓他們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外;更大的價值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就要求教師能正確地看待學生犯錯,正確地看待學生言行上存在的這樣那樣的問題,通過耐心再耐心地啟發、引導、教育,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對待犯了錯的學生,而不是簡單地對犯錯的學生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打罵,不容學生辯解,不容學生解釋,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然後通知家長,把學生三百年前三百年後的種種不足一一告知家長,目的只有一個,看你以後還敢不敢再犯,再犯我就這樣收拾你。這種簡單粗暴地教育,其結果只能是把學生逼到教師的對立面,時間一久,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導火索就可能釀成悲劇,釀成慘劇。報刊電視等媒體所報道的許多師生間悲劇的故事一開始起因都很小,可是結局、影響卻很大,就源於此。

為什麼教師和學生之間原本應該很珍貴的師生之情,有時候常常會被激烈的衝突所替代?就是因為我們的老師對學生,尤其是對犯了錯的學生關心愛護不夠,甚至根本就缺少愛!

2.多份理解和關愛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奉行的格言是「愛滿天下」,認為教師奮鬥的工具,是愛而不是武力。他說:「愛是一種巨大力量,教育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因此,他主張教師要熱愛教育,要熱愛學生,為學生獻出自己的一切,他說「為了苦孩,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陶行知對學生充滿慈父般的愛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可見,教師需要用心關愛學生,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看待著,愛護著,教育著。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能享受到教師如陽光一般的愛,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一個能隨時感受到老師愛的學生是很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誨的,是很容易認識並改正自己的不足和錯誤的;一個能隨時感受到老師關愛的學生是不大可能和老師發生激烈的衝突的。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關注班級里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更要關注那些成績不好、家境不好、父母離異的學生。因為,他們因家庭或者自己的原因更需要老師的愛護,更需要老師和他們多溝通多交流,更需要教師多聽聽他們的心聲,多聽聽他們的想法。教師不能想當然的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強加給學生,讓學生無條件地接受,照著做。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些老師經常因為學生晚來幾分鐘,就讓學生站在教室門外,就當做天大的錯誤一樣對學生興師動眾;因為學生寫傳紙條就把學生叫到辦公室里苦口婆心的教育再教育,學生低著頭愁眉苦臉的等候班主任甚至是家長的訓斥。我們有沒有想過,作為老師我們有沒有給學生一個申訴的機會,即便給了,又是否相信,又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想過這些錯誤是否符合其成長規律的。畢竟他們的身份除了是一名學生,還是一名成長中的不太懂事的孩子!我們在大力教育、苦心教育的同時,又是否想過,在學生表示口服的同時是否心服?誰沒有起晚的時候,何況是畢業班承受著那麼大學習壓力的學生呢?遲到一次兩次又有什麼要緊,只要不是經常性遲到就好。誰沒有悄悄話呢?寫寫紙條難道就真的意味著在早戀,就真的意味著死不要好嗎?恐怕不一定,也許看見了只當做沒看見,然後找個恰當的時間委婉而真誠的點出,效果會更好也不一定。

我想不論教育制度如何改革,教師教書育人本質不能改變;不論教育如何發展,教師樂於奉獻、愛滿天下的精神不能丟;不論社會經濟如何發展,人際關係多麼冷漠,師生關係都應該是天下間最為純真最為樸實最為感人的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悅心 的精彩文章:

TAG:悅讀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