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音樂人類學中田野考察必讀文獻

音樂人類學中田野考察必讀文獻

「田野工作」(Field word)又稱「田野調查」是西方文化人類學的一個學術名詞,指人類學家或民族學家在特定區域或社區中進行的調查工作。人類學家認為田野工作是人類學重要的經驗,是人類學收集資料和建立通則的主要依據,是人類學學科的明確特徵。田野工作,之後被引進到不同的學科之中,成為一門以實踐和探索為主的學術技能。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在學科歷史發展中善於借鑒其它學科的理論方法,因此,受文化人類學理論及方法論的影響,田野工作成為民族音樂學方法體系中重要程序和環節,是體現該學科性質的主要特徵之一。下文中,小編羅列出該領域常見有關田野考察的文獻,供讀者參考學習。

1

《民族音樂學概論》(增訂版)

作 者:伍國棟 著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年。

推薦語:書中第四章為實地調查的理論及方法,作者在關於如何擬定調查提綱這一內容上羅列出較為詳細的田野調查提綱。其中包括民歌歌舞音樂、戲曲和說唱音樂、器樂與樂器調查提綱,較為詳細的介紹在進入田野前應如何做好整體提問框架和具體考察細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實地調查方法與若干原則這一模塊里,以「入鄉隨俗」、「客隨主便」「文化震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俗語引入陳述如何做好田野考察和樹立正確田野考察心態。

2

《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

作 者:洛秦 編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

推薦語:該書由洛秦等編寫,融合了中國學者對音樂人類學的認識、研究和思考編撰而成,並適合於中國音樂文化現狀與發展的《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也正是「中國經驗」積累的成果之一。 書中於第三章概述音樂人類學的實地考察,作者從理論概念、考察方法、當代問題等方面結合自身田野考察經驗詳盡論述田野考察相關知識。這是中國學者結合中國經驗編著而成的經典書籍,是學習音樂音樂人類學(或稱民族音樂學)必讀教材之一。

3

《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

作 者:張伯瑜 編

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年。

推薦語:本書由張伯瑜主編翻譯,展現西方民族音樂學最前沿學術動態和學科理論。書中第三章為田野工作,引用《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手冊:導言》,作者指出田野工作可以是一個人單獨進行,也可以幾個人一同來完成,當然,大多數田野工作都是個人的學術行為,可以是廣泛性研究,也可以是深入性研究,總之,田野工作包括田野的描繪和數據的收集。作者在文中提出5個W和1個H,可作為學者進行田野考察的問題清單,也是學者在田4進行自我思考的一個框架。

4

《民族音樂學導論》

作 者:〔美〕海倫·邁爾斯,秦展聞、湯亞汀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年。

推薦語:該書中第二部分分別從田野工作、田野技術兩個論題對田野考察歷史、方法、思考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小編認為,無論是論述西方學者田野考察的早期歷史還是近現代田野調查的趨勢,該書的論述都走在較為前沿的學術觀點,總之,此書是音樂人類學中較為系統講述田野考察的經典書籍。

5

《田野的回聲—音樂人類學筆記》

作 者:蕭梅 著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

推薦語:蕭梅 1956年生,女,博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民族音樂學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音樂文化人類學》(合作)、 《田野萍蹤》、《中國大陸1900-1966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編年與個案》等。在音樂文化人類學、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音樂美學、音樂學學科建設等領域公開發表文論近百萬字。

6

《人類學通論》(第三版)

作 者:庄孔韶 編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推薦語:該書為人類學專業經典教材之一,書中對於田野考察也做了十分詳細的概述。定位於大學研究生教材,特點是各章作者均為國內各地人類學學科領軍人物。他們學識淵博,善於引導不同章節知識通向進一步延伸性探討,是研究生未來選擇人類學研究興趣的好助手。《人類學經典導讀》是這本書的配合性讀物,結合使用,將為學習研究提供更大的幫助。本書曾在2003年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此次各章作者對原章節做了大幅度修訂,更新了內容和閱讀書目,並且在教材文字部分以外增加了人類學影視教材,專門遴選了國內外獲獎作品6部,相信在深入理解本書各章理論與方法上具有十分直觀的作用。

7

《文化人類學概論》

作 者:蔣立松 編

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推薦語:本書以文化多樣性為基本的敘述視角,簡潔而系統地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歷史、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並結合諸多民族志資料,扼要地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如婚姻家庭與親屬制度、語言、宗教信仰等等。本書既可作為面向大學本科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入門教材,也可供人類學愛好者參考閱讀。

8

《文化人類學概論》

作 者:周大鳴 主編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推薦語:該書共二十章,分為四編。第一編從文化研究的基礎說起,使學習者從文化人類學的定義、研究目標、理論發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對該學科有整體的了解;第二編圍繞文化的多樣性,從文化及其結構如族群、生計方式、社會組織、宗教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使學習者在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同時,能夠充分領會文化與人類的密切相關性;第三編就文化人類學的應用性及其所產生的分支學科如語言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經濟人類學、醫學人類學、都市人類學、發展人類學、旅遊人類學進行了敘述,從而為學習者架構了文化人類學與當代社會發展的橋樑;第四編從文化變遷的角度,討論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人類學,並對中國文化人類學的發展進行了梳理,使學習者對該學科的歷史和現狀有一定了解。

9

田野調查技術手冊

作 者:英國皇家人類學會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推薦語: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編的這本《田野調查技術手冊(6th ed.)》在體例上分為4部分18章。部分用2章講述人體測量技術,等於承認有生命的個體是人類社會的前提。第二部分用9章講述田野調查的準備工作和循序漸進過程,對社會結構、個人生命史、政治組織、經濟活動、信仰儀式、地方性知識、語言手式等方面的問題作了闡釋。第三部分用5章再來展現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細目,講述了調查衣、食、住、行以及娛樂與消遣的技巧。第四部分用2章論述死文化的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上述體例實際是隱性的理論框架,深描了各方面的文化,因而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10

《如何做田野筆記》

作 者:羅伯特·埃默森、雷切爾·弗雷茲、琳達·肖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推薦語:《如何做田野筆記》系美國當代知名人類學家羅伯特·埃默森、雷切爾·弗雷茲和琳達·肖撰寫的一部有關人類學研究專著。田野調查是當代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環節,而其中的關鍵之處,就是如何作田野筆記。此書結集的數位人類學家的經驗談,對此項工作作了詳盡、清晰的闡述,也是該學科基礎方法的指導之作。

11

《人類學家在田野》

作 者:(澳)休謨、(澳)穆拉克·龍菲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推薦語:作為民族志研究的核心方法,參與觀察,要求研究者在觀察的同時儘可能地參與他們所意圖記錄的社會活動。參與,讓研究者能夠更切近地體驗和理解「局內人」的觀點;同時,觀察所需要的理性和反思,又要求研究者隨時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因此,好的參與觀察者,善於在親熟和距離、局內人和局外人之間保持某種有意識的平衡。本書集結了十六位人類學家的田野體驗,從墨西哥都市中的色情場所,到修道院中的揭密與互動;從底特律街頭的黑幫毒販,到州立監獄中的看守與囚犯。通過他們對觀察者和參與者、自我與他人、主觀與客觀的關注與反思,我們發現,往往那些令人不安的田野經驗、尷尬的社會空間,正是參與觀察方法具有潛在創造力的場所。

田野工作要求民族音樂學學者深入民間,到所要了解、學習、研究的音樂事象的社會環境中去進行親身體驗、實地觀察,它是學者獲取第一手資料、拉近自已和被採訪者距離的主要手段,民族音樂學學術水準的高低,往往取決于田野工作的深入、細緻程度。跑田野時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基礎和重點,每個人都會參與到不同的田野中。田野的逗留時間長度、田野記錄的方式、田野的裝備等細節問題,都對我們後期案頭工作和對音樂事項的理解有著重要的聯繫,同時也是我們學術成果質量、學術水平高低的參考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田野音樂志 的精彩文章:

TAG:田野音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