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元里百姓組織抗英,官府強行解散,結果救星成了賣國賊

三元里百姓組織抗英,官府強行解散,結果救星成了賣國賊

原標題:三元里百姓組織抗英,官府強行解散,結果救星成了賣國賊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清朝和英國在鴉片貿易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最終導致戰爭爆發,史稱「鴉片戰爭」。


1841年5月21日,清軍向停靠在廣州珠江江面上的英軍發起了攻擊,但由於雙方武器裝備方面相差懸殊,清軍遭受慘敗。5月27日,清朝靖逆將軍奕山向英軍投降,並簽訂了《廣州和約》,主要內容是:清朝外省軍隊全部退出廣州城;一周內向英軍支付六百萬贖城費。


可是在等待和約履行期間,一些英軍士兵卻在三元里集鎮附近劫掠了一番,並強暴了幾名當地婦女。本來廣州當地百姓對英軍咄咄逼人的態勢已經非常不滿了,這次的劫掠和強暴事件則讓百姓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



5月30日,在當地鄉紳的組織下,大約兩萬名義憤填膺的農民集結到了一起,試圖用鋤頭、鐵鍬、木棍、大刀、石錘、鳥槍等武器去消滅英國侵略者。不過就在激烈的衝突即將發生前,廣州知府卻下令鄉紳領袖要遵守《廣州和約》的停戰協定,立即解散鄉勇隊伍。

最終,這場一觸即發的血腥衝突在官府的制止下,宣告終結了。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民間不斷將三元里抗英鬥爭的事迹大肆宣傳,添枝加葉。以至於讓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官府膽小怕事,英國侵略者必然會被三元里百姓的「鐵拳」擊的粉身碎骨。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先要說明的是,當時清朝官方軍隊和英軍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極大。官軍幾萬人馬短短一天之內就被擊潰,鄉紳們組織的這些以農具作為武器的鄉勇能否與英軍決一死戰就不得不打上個大大的問號了。


其次,在許多流傳很廣的資料上都寫著「當時恰逢傾盆大雨,英軍槍炮皆啞」,這又是一處硬傷。當時英軍裝備的武器是滑膛步槍,這種槍械在雨天射擊完全沒問題。而在雨天影響發射的恰恰是清軍裝備的火繩槍。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當時廣州知府沒有及時出手制止,一場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勢必發生。在雙方總體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吃虧的肯定是三元里的百姓。而英軍一旦被激怒,甚至可能做出炮擊廣州的舉動,這對所有廣州百姓來說,都將是一場滅頂之災。


結果,及時出手制止了一場災難發生的廣州知府並沒有成為百姓心目中的救星,反而被大家視為是懦夫、賣國賊。不過,作為晚清腐朽政治體系中的一員,這個黑鍋似乎也只能讓這些官員們去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皇帝派三人指揮作戰,兩人說包贏,耳聾的老將一看:涼了
清朝最牛的武官職位,沒有品級,但一品文官在其面前要靠邊站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