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大學的「官帽子」,這三十二所大學是副部級

中國大學的「官帽子」,這三十二所大學是副部級

一般情況下,普通本科高校的級別是正廳級,但是,在全國有32所大學被定位為副部級大學,這32所副部級大學的書記和校長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任命,中組部宣布,這些大學的校長和黨委書記全部享受副部級待遇,由中組部管理。其中,國防科技大學為副大軍區級別。

中國大學的「官帽子」,這三十二所大學是副部級


副部級大學名單

北京區(7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天津區(2所):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東北區(3所):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陝西區(3所):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上海區(3所):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

江蘇區(2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湖北區(2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區(2所):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副大軍區級)

安徽區(1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福建區(1所):廈門大學

廣東區(1所):中山大學

浙江區(1所):浙江大學

四川區(1所):四川大學

重慶區(1所):重慶大學

山東區(1所):山東大學

甘肅區(1所):蘭州大學

除去32所副部級高校的所有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即包含7所985大學、所有非985的211大學,以及其他所有普通本科高校都屬於廳局級單位,其中,中央直屬高校的書記和校長由教育部任命宣布;高職高專院校則屬於副廳級,包括所有公辦專科高校、公辦職業技術學院。另外,獨立學院有公辦民助的性質,級別一般也是副廳級;民辦高校一般不署行政級別。


大學行政化溯源

新中國成立後,「以俄為師」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以及高度集權的教育體制,是行政化的歷史根源。彼時,大學校長和書記均由國家主席毛澤東親筆簽發任命書。

中國大學的「官帽子」,這三十二所大學是副部級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大學開始設立只做黨務工作和行政工作,不做科研和教學的專職幹部,這確立了大學內行政管理人員明確的升遷規則。由政府直接任命的校長和書記代表政府管理大學,這些官員首先考慮的是政府的態度,而非大學的利益。

過於集權化的大學制度很快暴露出弊病。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教育事業管理權力下放問題的規定》,決定結束蘇聯式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然而,權力一經下放,缺乏控制的高教規模又形成了「教育大躍進」的亂象。 為整頓高等教育發展的無序,教育部草擬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 (草案)》 (即 《高教六十條》),於1961年9月15日在全國實行。

「集中管理」是《高教六十條》的核心原則,標誌著中國大學 「行政化」體制的最終確立,明確了中國大學制度變遷的初始稟賦:大學作為學術機構的獨特性和獨立性被否定。

文革後的二十年,人們逐漸發現《高教六十條》對大學發展的負面作用。期間也伴隨著一些權力的博弈。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教委成立,標誌著教育行政部門不再附庸黨委宣傳部門,開始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90年代,各部委下屬高校開始脫鉤,部分高校下放地方,部分歸入教委管轄。之後教委降級為教育部。

中國大學的「官帽子」,這三十二所大學是副部級

再之後,從1992年到2003年,中央政府先後任命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等31所央屬高校的黨委書記 、校長,並確立其副部級官員的身份。

有分析認為,任命副部級,標誌著中央對於教育體系的精英管控體制正式確立。決策者似乎意識到,如果一味對高校進行壓制,則限制其發展;若放任,則難免失控。最好的辦法,似乎是讓教育體系的管理者變為高級技術官僚,並在教育部「輪流坐莊」。作為對知識分子的政治吸納,此舉有助於促進教育部和精英高校之間的集體行動,也提升了教育部對於地方精英的談判能力。


高校去行政化

「行政化」更為通俗的表達是「官僚化」或者「官本位」,否定大學在學術性和人文性的獨特性,將大學和學術事務當做行政事務來管。不少學者視其為限制大學發展的「毒瘤」,批評其禍根在於學術對於政治的依附以及行政對於學術的吸納,窒息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精神。

「行政化」使得政府將大學視作其行政機構的延伸部門,在嚴格控制的同時,無法做到管辦評分離。大學作為獨立法人和辦學主體,本應依法享有的人事、學術、財務等自主權無法落實;政府又無法完全履行監督評價等方面的職責,管理風格隨意性大,處處講究等級。

中國大學的「官帽子」,這三十二所大學是副部級

取消行政級別,是「去行政化」的一劑猛葯。這也意味著高校的校長無法再晉陞教育部。然而,在大體制恆定的背景下,反而可能促成高校內部混亂、自主權下降的風險。一種看法認為,由於高教界精英集體行動能力下降,地方精英則會強化對自己轄區內部的精英高校的控制力。一種可能的後果是,教育部將喪失對於地方的談判能力,弱化中央教育政策的壓力機制。

「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而是要回歸到以學生和學術為本位。讓行政為學術服務,讓教師都能安心教書、做研究,讓學校能靜下來,回歸大學本質,探索適應全球化、網路時代新的育人理念,構築高質量的培養體系,提升學校的科學研究水平,強化學校對社會發展的服務和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